问题设计差之毫厘 课堂效果谬以千里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c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氮及其氧化物同课异构中问题设计的反思,发现问题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情景材料的设计、问题侧重点的关注、问题形式的设计,这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相差甚远。进而得出:体现生活情境性、注重问题具身性、依托实验设疑性等问题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设计;高阶思维;教学细节;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4
  问题是激发学习者思维的源泉,是维系学习者持续不断思考的动力。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进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最有效手段,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教学设计的核心[1]。氮元素是高中化学必修1中继氯、硫学习之后又一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重要运用。“氮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的内容在整个必修1中既要前面的知识铺垫,又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高水平问题是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关键[2]。怎样才能围绕本节课教什么、应怎样教、教学目标如何更好达成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问题链?恰好有两位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同课异构”,笔者对比分析了两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展示研究过程中值得思考的课堂细节——问题设计,以供商榷。
  一、 实录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片断
  根据两位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顺序,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实验活动”“引领总结”四个教学片断[3]。
  1. 教师1的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1:新课导入
  学生自学苏教版必修1中96和97页相关内容,提出问题(1)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什么?(2)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3)火箭推进剂成分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
  片段2:实验活动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N2与O2反应、NO2与H2O反应
  学生讨论视频中的实验现象。
  片段3: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从上述实验可比较得出NO和NO2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度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的很好,都是非常标准的答案。
  教师提问:氮元素有哪些化合价,对应的氧化物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写出板书。
  教师提问:能否写出实验视频中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请学生上黑板书写这一方程式。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产物有硝酸生成?怎样求出此硝酸的浓度?教师提示视频中试管的三分之一体积,并进一步得出歧化反应的概念。学生记录。
  教师追问:如何才能让溶液充满整个试管?通入何种气体,且需要此气体的量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书写、配平方程式。
  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开始试管中都是NO气体,通入多少氧气可以使试管中充满溶液?(用方程式说明)
  教师图片展示:酸雨的危害。提问:通常用碱处理氮氧化物等污染性气体,写出NaOH分别与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混合气体反应的两个方程式?学生练习,教师再次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配平方程式,并引出“归中反应”概念。
  片段4:引领总结
  从三个方面:气体共存、气体溶解于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环境污染等设计问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2. 教师2的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1: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氮元素,或者是学习过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生1:N2、化肥中的氨肥;学生2:蛋白质;学生3:有一种作为麻醉剂的笑气,一氧化二氮;学生4:硝酸,等等。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片段2: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问题1.氮元素有用吗?
  教师补充:PPT展示,肽键、血红蛋白、叶绿素结构式,可以看出氮是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有叶绿素才有植物的光合作用,总之一句话:氮是生命的基础。另外在尖端的航天航空方面,氮元素组成的物质作为燃料。
  教师提问:氮元素常见的价态有哪些,对应有哪些物质?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并写板书。
  教师提问:问题2.氮气有用吗?学生1:金属焊接时作保护气;(教师补充:说明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学生2:冷却超导材料(教师评价:很有研究价值);学生3:制硝酸(教师评价:很好,学以致用)。教师总结:所以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和氮气紧紧连在了一起!
  片段3:实验活动
  教師提问:问题3.如何用实验证明氮气、氮氧化物的重要性质?教师展示实验视频:(1)液态氮气降低电阻,灯泡变亮;(2)悬浮物品;(3)活的金鱼在液氮中冻僵再放入水中又活了; (4)氮气和氧气放电反应。教师及时讲解视频中关键点。
  教师演示实验1: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试管中的红棕色变无色),用针管向该试管注入空气,无色又变为红棕色,取试管中溶液,检验为酸性。学生写出相关方程式。
  教师演示实验2: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1)将其倒置于盛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2)如果想使试管充满液体,怎么办?(3)如果试管内是NO, 怎么使试管充满液体?
  片段4:师生互动
  挖掘实验价值:根据实验2,能否从方程式角度予以解释?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又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NO再与O2反应生成NO2,这进入“死循环”,如何走出“死循环”?分析3NO2 H2O■2HNO3 NO,2NO O2■2NO2这两个方程式,“消去”NO,用叠加方程式方法得出相关方程式。   教师提问:问题4.NO、NO2有用吗?
  图片: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格纳罗对一氧化氮通血路的研究;二氧化氮在化学反应和火箭燃料中作氧化剂,在生产中作催化剂。
  问题5. 比较NO、 NO2有哪些重要性质?从三个方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收集方法完成表格。思考:如何除去NO中的NO2?学生演示实验:NO2使湿润KI-淀粉试纸变蓝。学生基本都能很好完成。
  问题6. NO、NO2有什么危害?展示表格:不同浓度的NO2(ppm)对人体的危害。展示图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污染。形成硝酸型酸雨、形成光化学烟雾:NO2 O2 →O3,O3 CxHy→有毒烟雾、破坏臭氧层O3 →O2,NO作为催化剂。
  问题7.如何产生NO、NO2的?人们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和减少NOx对环境的污染?学生1:化石燃料燃烧的废气、使用清洁能源(教师评价:思路很清晰,从源头遏制);学生2:汽车尾气,汽车安装尾气转化装置;学生3:硝酸工厂、氮肥厂、金属的冶炼厂的废气,用尾气处理,通入NaOH溶液。教师追问并写板书:NO NO2 NaOH■ ?,教师提示分析价态,得出产物为正三价,根据前面价态与对应的物质得出亚硝酸钠,进而巩固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配平。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单一气体NO2,用NaOH溶液处理,产物有哪些?教师补充“归中”“歧化”概念。
  片段5:引领总结
  教师提问:
  1.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请用箭头标出常见含氮物质的转化关系?
  2. 你的疑问有哪些?
  巩固练习1:某校八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题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哪些?
  巩固练习2:图片氮的循环,氮的固定
  课后作业:学生调查研究“硝酸型酸雨的危害”。
  二、 两位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比较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把教学中其它各个要素进行衔接和控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 共同之处
  (1)教学内容中穿插问题,能更好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都做到以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
  (2)用教学手段设置问题,在实验中都积极设置一些问题,配合实验步骤的进行,起到对关键现象、结论的提示、总结作用。
  (3)在问题设计方式中都运用到递进追问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延伸。
  2. 问题设置的差异
  (1)情景材料的设置不同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1直接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的时间略长,这使后面很多問题的设置显得空洞,以及问题的回答显得单一,整节课有时变成一种验证性的课堂,减少了课堂生成性知识的产生;用视频实验为情景材料,学生竟然“能闻到视频中气体的味道?”而教师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设问,既为本节课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运用“真实”实验为情景材料,设计问题有效突破本节课重难点,并且克服了教师1课堂上关于此内容空洞讲解时出现的“课堂较为沉闷,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吃力”现象。
  (2)课堂问题关注的重点不同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1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所设计的一切问题都是为了解决学科知识中存在的认知困难,为“求知”而单纯地“教知”,不是鲜活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学生的惟命是从,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教师2注重知识存在的情境,关注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问题预设时,能够切身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在课堂中及时“调试”学生的思维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想法,实现不同个体的不同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达到了学生思维的升格和知识的意义增值。
  (3)归纳总结时问题设计形式不同
  同样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考查,但教师1纯粹从“知识考知识”角度设计问题,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易滋生乏味心理。教师2则通过化合价图式、自主提问、创设语文试题中存在的化学知识情境、调查研究等方式,既有学生本人自主回顾又有自行讨论本节课所学过的三维目标;对知识归纳总结时,所设计问题角度新颖,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化学知识,课堂气氛活跃,所以教师能够全方位分析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 两节课教学效果评价
  1. 过程与方法的融合相去甚远
  两个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法的运用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两位教师都有实验,但教师1可能由于NO和NO2都有毒,所有实验都采用视频化,让学生感觉本节课知识离自己“很遥远”。而教师2连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很亲近,便于在整个实验过程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更容易体会到实验的真实性、亲切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杂问题的解决,并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建模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性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如学习叠加方程式时,用死循环设置“思考囚笼”,师生探讨后,学生顿悟后自主走出“囚笼”。
  2. 情感和态度的体验迥然差异
  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依靠记忆、练习等简单粗暴的“原始手段”,甚至还停留在“把学生当作空的容器,直接倾倒即可”的浅层次理解中,一味地夯实单调乏味的学科知识,为考试不择手段,这样掌握的知识纯粹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久便会成为朽木或枯竭,遗忘速度很快,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易滋生厌学情绪,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从教师2的问题设计中不难发现,始终坚守“浅”入“深”出的原则,“浅”可以让学生人人有话说,让每位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是离自己很遥远,近在身边,学会很有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很轻松;“深”是学生自发的钟情于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讲述自己的观点,还有教师2的恰合时宜的点评,更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同时通过教师2课堂学生的回答,如一氧化二氮可作为麻醉剂,听课老师也觉得学生的视野是宽广的,学生是一个个有储备信息的“活体”,不是任人摆布的产品。   3. 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云泥之别
  下面以教师2的问题设计为例,进行全面、细致分析(见表1)。
  教师2整个课堂设计以6个问题为问题主干,再配以细节性的分问题为辅助。这些问题的特点:(1)从点成线、线到面的覆盖,如从学生所熟知的氮气用途提问、再扩充其它用途最后到氮气可以得到氮氧化物,中间穿插氮气的稳定性和化学键特点,这样的设计问题思路使学生对氮气有了彻底的全面的了解和学习。(2)知识点由浅入深的水到渠成,如演示实验2: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从方程式知可以反应,到溶液充满试管的设问,以及学生思考回答,最终上升到理论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并探讨孕育出叠加方程式的方法,最后再到NO的类比分析;实验与理论有序衔接,相互验证;教师运用自如,学生轻松获知,思维的进阶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兴趣在自我效能感提升中得到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观察现象、研讨本质、反馈验证这正是真实实验情境下的独特优势,这也是视频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四、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通过上述问题设计的对比分析,不同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问题设计,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聆听了教师1、教师2的教学体会和其他听课专家精彩的点评,并结合笔者的反思,得出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1. 设计的问题体现生活情境性
  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注重感性认识,浅显的自主理性分析;对生活问题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其特征于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理性分析可以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激发好奇心,增强求知欲。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有效的问题设计,必须从学习者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利于学习者产生持久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牢地“锁定”在现实情境里,以求得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传统的教学是知识性质然后用途特点,现在很多教师先从用途设计问题,最后探讨本质知识。这就是先感性感知生活情境,后理性分析知识本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具身性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学习是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时,学习者必须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即需要付出高度心理努力,有目的、有意义、连贯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的认知活动[4]。自身性问题是指在地位上能够消除对学生的“专制”,在问题的锲入上关注学生自身特点,在知识的形成中侧重思维的过程性发展。要想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长久提升,就需要注重自身性问题所提供的高效的思维建模過程。便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尤其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为做出决策进行信息搜集、筛选信息、假设验证。
  3. 设计的问题要以实验为依托
  问题与思维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洞察力、辨识力和判断力,还能激发人的敏锐智慧、反思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5]。因为实验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发的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及时快速地调动自己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如果此时能够预设一些问题,或根据生成性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很多“闪光点”,他们真的是“活”个体。以实验为依托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往往具有进阶性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极强的新鲜感,没有固有知识的束缚,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实验会为你提供公平的答案,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师生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21-28
  [2] 孙天山.基于“问题”的高阶思维课堂教学架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5):1-5
  [3] 王先锋.教学设计相差一小步课堂效果则差一大步——对“硫代硫酸钠与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同课异构后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28-29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5-186,370
  [5] 石敬珠.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建构:问题设计的观察视角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5):3-5
其他文献
摘要:开发校本课程对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和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有重要意义。为渗透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理念,以彝族漆器制作过程为例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各学科知识间的交互融合,应用化学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新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起到综合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STEAM教育;校本课程;漆器制作;核心素养  文章编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1》“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课为例,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变革初步尝试。结合实际课堂流程的叙述和分析,论述了“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翻转课堂;翻转理念;课堂教学变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3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为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作者按“三阶段”、“九环节”作为基本模式实施初中化学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有效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注重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
摘要:课堂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阵地,学科内容学习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必修2”(苏教版)模块元素周期律教学时,运用问题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主动探寻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内在规律的心向,达成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养成之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任务驱动;元素周期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7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摘要: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以“氯气的性质”一课教学为例,探讨了“任务卡片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并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旨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任务卡片式;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2-003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以“硫酸”教学为例,运用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心得。分别从导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展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关系。导学设计,与教材相融合;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的平台。  关键词:导学;合作学习;互动交流  “262”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核心,能有效拉近教材、老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彼此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参加了学
摘要:教学设计通过情境引入、温故知新、概念建构、核心探究、知识升华、学以致用这六个环节充分重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构建了高效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探究;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
关键词:实验探究;概念教学;还原反应  一、提出问题  《金属矿物及其冶炼》是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尽管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较为简单: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但这节课所涵盖的内容、方法、情感等教育价值却不容小觑。从内容角度上说,本节课承载着“初步认识还原反应,再次认识氧化反应”等内容;从方法角度上说,需要学生初步了解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一般方
1. Once a kind old grandpa made a girl of candle with bright-colored clothes and a floral hoop. 从前有位善良的老爷爷,他做了个蜡烛姑娘,穿着花衣裳,头戴美丽的花环。      2. “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 girl could bring people happi
The children’s plans for the next day did not come to pass. Unluckily, Leonore had caught a cold. It was nothing very bad, but she was subject1 to sore throats2 sometimes. And for some days to come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