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点亮阅读心灯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bo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
  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蒋军晶老师这节群文阅读课,从小说环境、人物、结局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思考,教会了学生带着思考读故事,并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了真正从学生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关注过程,关注个性体验。
  一、 读懂环境描写
  师:请你默读课文《桥》,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画句子)
  师:(教师将句子罗列在PPT上)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1: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2: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些句子都是在写洪水,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比较,你就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方法。
  生3:我发现作者还用了比喻的方法,例如,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那种恐怖的感觉。“狞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生4:我发现作者还用了比喻的方法,例如,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就是把雨水比作从脸盆里倒下来的水。
  生5:我发现了作者用了“对比”,例如,作者写洪水一会儿到了人的腿部,接着到了腰部,最后把人淹没,这是对比。
  师:同学们发现作者用了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洪水来势汹汹。你们再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我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是句子都非常短。
  师:是的。我们来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成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写长一点儿。我们先把它们扩成两个词语。
  生2: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还可以扩展得更长一些,你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大雨来临的。“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天空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师: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得具体,也可以写得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桥》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法——單词成句,单句成段?
  生3:这可能是个人的偏好。
  生4:因为文章本身就不长。
  生5:这样写,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师:那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
  【赏析】
  群文阅读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操作方式: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蒋军晶老师在教学《桥》这篇文章时,采取的是一篇带多篇的形式。《桥》是一篇小小说,它除了具备小小说的一般特点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的环境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单词成句、单句成段,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再将环境描写的句子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且,蒋老师还引入了老舍先生对大雨描写的相关句子,与《桥》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学生在对这些句子的比较中,发现了文中句子言语表达的特点,在交流讨论中,较好地领会了其作用。
  二、探析小说的人物
  (比较《桥》与《“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相似之处,学生自主默读,完成学习单。)
  师:小说读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1: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2:都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两篇小说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但再比较,我们又能发现它们的一点不同。
  生3:《“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是以“死”告诫大家排队,而《桥》中老汉是用“退党”来警告大家的,我觉得船长的威慑力更大。
  师:是啊,大家遇到的危险一样,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在《桥》里,村长并没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那样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作为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
  (生默读,批注)
  生4:文中写道:“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所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听从他的安排。
  生3:“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2:老汉很早就站在木桥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在眼里。
  生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
  师:很好。对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过错,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震慑着一批党员。
  生5: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师:你看,我们读小说,感受一个人物,就是要这样读,从文字中、从细节里去感受。
  【赏析】
  蒋军晶老师说过:“群文阅读,就是要强调对真实的阅读材料的模拟,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接触真实、多元的文本,练习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关注阅读策略,是群文阅读的重要价值取向。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相比,某些阅读策略是群文阅读中比较突出或特有的,如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将《桥》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了这两篇小说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惊慌与恐惧。蒋老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点,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当所有人都陷入恐慌时,《“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以“死”相逼,《桥》里的村长以“退党”作为警告。“为什么村长的警告有这么大的力量?”群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能力。蒋老师的这一问,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深度学习就此展开。学生在思考交流中,逐步学会了阅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需要从文字、细节入手。
  三、研究小说结局
  师:《桥》《雪夜》《在柏林》《窗》四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它们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结局。
  师:怎么特别呢?
  生1:结尾都出人意料。
  师:小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的不改变。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2:我更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3: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覺很震撼。
  生4:喜欢课文的版本。开始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作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5: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板书:小小说 微型小说 设置悬念 结局意外 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小小说,但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猜小说的结尾。
  (生投入猜测结尾的学习活动中)
  师: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你看,今天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结尾出人意料。
  【赏析】
  群文阅读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开展群文阅读最难的是如何确定议题,其次是文章的选择。进行议题选择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议题。可以按照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不同的议题展开教学。文章的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关注文章间的互文性,便于学生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表达规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蒋老师是以“小小说”为议题,提供五篇小小说让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小小说的言语表达规律,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运用,给一篇小小说补充结尾。学生在比较阅读、学习运用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群文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的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适应真实的阅读材料;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文学的表达,练习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值得所有语文老师深入探究,以便更好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他文献
导 读: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何充分关注语文学习的“言值”,“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习“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作者以林春曹、薛法根、周益民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片断为例,提出阅读教学中图片资源的应用策略,指出图片还原,应关注理解“言值”;图片激活,应关注对话“言值”;图片拓展,应关注表达“言值”。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
期刊
导 读:  高红妹老师的“确定位置”,从“1个点”到“5个点(一条线)”再到“多个点(一个面)”,跨维度、跨知识体系引领学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建构数对。同时高老师运用“任务驱动”抽丝剥茧引导学生探寻“孙悟空”的 “位置”,学生不断地思考,逐渐体悟“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确定位置”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常用的做法是,出示若干小朋友(如5行5列)的座位圖,猜猜某位同学在什么位置,以此导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语言文字训练也得到了关注和实施。然而,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会产生为语用而语用的现象。那么,语用训练如何做到精准、适合呢?  一、面向全体,进行有梯度的语用训练  作为教师,我们设定语用训练时,既要给优等生“发展性匹配”,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挑战;又要给其他
期刊
摘 要:“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实践与研究”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XSJKT16B021),于2016年12月立项,2017年3月开题。自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以来,课题组积极主动地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课题组胡永红老师侧重于学生“前测性日记”的撰写与研究,课题组柯锋老师侧重于学生“总结性日记”的撰写与研究,课题组宋增虎和琚志峰老师侧重于学
期刊
我们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这样的学习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当前的数学教学,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和“题海战术”,已成了小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而各学科教师各行其是,片面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力和综合能力。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2011版《数学
期刊
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上,湖南省衡阳市高新区蒸水小学屈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学期“折线统计图”一课,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共享单车骑行次数入手,引出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并通过识图、辨图、画图、用图、说图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掌握折線统计图点、线、图的特点及画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数据,并能根据统计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
期刊
摘 要: 看图列式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它是利用数形结合、“分”与“合”的互逆关系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分”与“合”的关联,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有效迁移,做到活学活用。  [关键词 ] 数形结合;分与合; 看图列式;实践运用  “看图列式”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期刊
摘 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和写作是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形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往往是分离开来的。如何更好地解读新课标对听说读写的要求,如何领会上海教育出版社英语新版教材(以
期刊
说实话,看到吴红英老师那闹哄哄的语文课堂时,我的确疑窦丛生,语文这样教,能出好成绩?  1983年,我被分配到弋阳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当了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教学历来存在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少慢差费”现象,因而从一开始上课,我就改变了当年我的语文老师那套“庖丁解牛”式的大卸八块分析文章的教学方法,而是课前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上课时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这种讨论不仅仅限于课文,我也会想
期刊
语文看似是最好学的科目,实际是最难学的。从我们开始学习汉语汉字开始,语文就是必修的基础学科,一直延续到大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然而,不得不说,语文确实是好学的,从四书五经到天文地理,从山川河流到楼阁廊亭,从独坐空山到豪侠柔情……世间万物,凡所经历,皆是语文。只是,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被肢解、被误解,最终难以被理解。尽管命名《中国最美的语文》,夏昆老师却说其中讲的是“中国最真的语文”,与其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