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老二”的故事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di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中国西南秦巴山区的巴中地区,有一些小型酿酒作坊,坚守着传统的酿酒工艺,价廉物美的地方酒的销路倒也不错,除了本地人喜欢外,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都会买几斤“烧老二”回去一醉方休。古老的酒文化在这里默默地传承着。
  入窖发酵。将培菌糖化后的醅加水活化,让其在液状下进行发酵。加水量为投料量的1.3~1.5倍,水温也因季节而异:夏季34~36℃,冬季37~38℃。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太紧,也不能过于疏松。装好后,上盖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发酵时间和品温,一般控制在36℃,经5~6 天发酵即可完成。(右页图)
  酒不但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酒文化。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正是因为酒的浇灌才充满了激情和增添了豪爽放达的一面。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人文底蕴深厚的巴中历史上就有酿酒的传统,尽管现代酿酒业逐步代替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但是在巴中的村镇里仍然保留着一些酿酒小作坊,他们坚守着传统的酒文化。
  四川巴中的民间酿酒作坊历经数百年,过去主要酿制苞谷酒以及高粱酒,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酿制红苕酒。由于传统酿酒的繁复工艺和工艺流程的非机械化,使得传统酿酒必须请有专业的、有经验的酒师才能操作,而且还要根据一次投粮量的多少请工人来酿制烧酒。
  小作坊都还是沿用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酿酒技艺,在选料上所用的原料如苞谷、小麦、高粱、大米等,一定要选择无霉变、无虫蛀、色泽光洁的优质原料且淀粉含量高的。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一般都是将玉米(苞谷)、小麦、高粱之类的粮食作物用石磨或粉碎机破碎成米粒状。浸泡阶段也是很重要的,需将粉碎好的原料,用纯净水洗去杂质及不洁物后,放入浸泡池内浸泡2~4小时。配料是最核心的东西,一般掌握在酿酒师的手中,他们知道如何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好基础。
  蒸煮糊化程序就是将浸泡好的大米捞出沥干后装甑,盖好甑盖后蒸煮,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要求达到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时即可轻匀出甑。蒸熟的原料出甑后倒入晾床搅散、摊晾,常用扬渣或晾渣等方法,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时,加入主料重8~10%的酒粉拌匀。扬渣或晾渣降温的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经晾冷加后的混合原料即可迅速入缸(槽)培菌糖化。入窖发酵阶段是将培菌糖化后的醅加水活化,让其在液状下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要掌握好品温和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
  蒸馏出酒是酿制的最后阶段,通常是通过土法(土甑)蒸馏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过程中常采用掐头去尾、缓火蒸馏、分段提取的原则保证质量。
  土法吊酒无须勾兑调味。陈酿就是把蒸馏出来的新酒密封贮藏让其在特定环境中陈酿老熟的过程,使酒中酸、酯、醇溶解混合和老熟,达到清亮纯正、蜜香清雅,酒体丰满醇厚,绵甜柔和,余味爽净的品质。
  巴中小作坊酿制的苞谷酒(俗称烧老二)很有名气,主料以土地肥沃、水量丰沛、阳光充足的优质苞谷(玉米)为原料,以纯净的巴山地下好水和地道的自制“药曲”助其发酵产酒,辅料是稻壳子,在不添加任何药料或化学制剂的前提下,全手工酿造的纯粮烧酒,这种酒甜而醇香,久饮不醉。旧时的“散白干”声名在外,此酒入口则香醇异常,喝后不上头,不口干且醉意盎然。
  苞谷(玉米)酒在制—选料—蒸煮—拌—发酵—蒸馏等工序上,都有一整套独特的技巧。比如,加的温度和比例,所用器具均要干净、绝油;发酵的过程不能太长等。如果发酵时间太长,玉米淀粉都转换成酒精了,酿出来的酒高度数过高,不仅会失去香甜味,喝起来还会伤头,也就是人们说的太烈了。
  苞谷酒的酿造需要加温蒸馏,因而人们又称它为“烧老二”。酿酒作坊的工具比较简单,两口大铁锅,分别用做底锅和天锅。甑子用来装料,甑笆、甑圈相当于蒸笼的笼屉,出酒溜子安装在甑子上部约五分之一处的天锅底下。烧酒时,在底锅中加入足够的水,下面不停烧火加温直至结束,底锅口上放上甑笆,再安装甑子。为了不跑气,需用黄泥把甑子与锅台间密封好(但需预留一小孔用于加水)。发酵料装入甑子之前,先要拌入一定量的稻糠或黄豆壳,以增加透气性。料只能装到出酒溜子的10镭踝以下,要给蒸汽室留出足够的空间。然后再安放甑圈和天锅。甑圈安放在甑子与天锅之间,起密封圈的作用。天锅作为冷凝器,里面加入冷却用水,蒸馏期间要不停地换水,始终保持天锅里的水温处在最低状态,以便提高冷凝效率,节省燃料。
  蒸汽一旦产生,酒溜子即开始出酒了。以前,在烧酒的过程中,如果有乡亲或宾客来到现场,都会按照传统习俗主动往灶头里添两块柴,这叫“添财”,寓意给烧酒的主人家带来好运,主人也会接一杯“酒头子”请客人品尝。一甑子料一般要蒸馏三次。第一次蒸馏出的酒称做“酒头子”,度数高,味道醇香可口,可以和市面上的高档酒媲美,专门用来招待贵客或送给重要朋友。以后两次蒸馏出的酒度数和味道就差些,常用于泡制药酒。三次蒸馏的酒分开,可以根据需要调配出不同质量的成品酒。传统酿酒出酒率(以50度位计),玉米一般是65%左右。
  酒的度数的掌握全凭酿酒师傅的经验,当酒流淌而出时,酿酒师接一勺子尝一口,就知道酒的度数了。先出的酒可达到70度,一般都在60度。酿造出来的酒,度数有高有低,真正的好白酒,是没有低度的。
  这家酿酒小作坊的主人叫王太安,17岁开始学酿酒,一干就是30多年。这个作坊原是集体企业,王太安就是这家作坊的工人,后来作坊倒闭后,他就买下了这个作坊独自经营。在他的作坊里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所有酿酒程序全部是人工操作。根据酿酒工艺的特点,他一般是一天蒸谷,一天出酒。全部工作都由两个人完成(请了一个帮工)。土法酿酒是个体力活,也很辛苦,特别是夏天,刚刚蒸出的稻谷热气腾腾,温度极高,整个作坊十分闷热。
  “有添加剂的酒,我一口就能喝出来,味道一尝就知。”王太安师傅说起酒来头头是道:“一锅酒最好喝的是,要掐头去尾,中间的最好。比如,我们这一锅能酿100斤酒,最好的是在酿出二三十斤之后。”至于酒头,他说,浑浊且爆辣,口感不好。真正的粮食酒是失光的,不是清澈见底的,不是透明的。另外,真正的好白酒,是没有低度的。
  王太安说:“其实苞谷酒的成本每斤在20多元。但是纯苞谷酒里,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发酵出来之后,酿的第一锅酒是最好的,所以每斤要卖300元,酿后再发酵再蒸酒,如此循环几次,酒的品质是越来越差,价格自然就低,我这里几十元一斤的苞谷酒也有。”由于整个工艺比较“原始”,又是纯苞谷酒,所以销路很好。一年下来的收入也是可观的,是他一家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巴中,有很多这样的酿酒的人家。随便走进那一个村,除了清丽的风景以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成堆的酒坛了。这些酿酒的人家,有许多是小康的富农,把酿酒作为副业,也还有专门藉此营生的。
  在巴中,酒成了民俗活动中不可缺的角色。从春节到元宵,至五月端午、八月中秋、腊月祭灶、除夕团圆,无不浸润在酒香里,沉浮于酒气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祭祀祈福、一日三餐的浮生小事,都离不开醇香的苞谷酒。劳累了喝点酒,可舒经解乏;烦恼了喝点酒,可借酒浇愁;舒心散淡的日子喝点小酒,平添一番情趣;人逢喜事,更要来点酒狂欢渲泄。真可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一杯酒在握,胸襟渐开,几杯酒下肚,豪气顿生。
其他文献
在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的广西那坡县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支自称为“敏”的壮族部落。他们崇拜黑色,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由于长期居住在偏僻、贫瘠的大石山区,黑衣壮在婚姻、宗教和生产、生活等方面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因此,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黑衣壮为何将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据那广西社科院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
期刊
日前,美国德克萨斯州旅游局(Texas Tourism)旅游总监布莱德·史密斯(Brad Smyth)先生携德克萨斯州当地旅游局和合作伙伴齐聚上海、成都和北京三地,此次路演旨在为德州当地旅游局与中国旅行社和媒体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广德克萨斯州多元化的旅游资源。除牛仔文化外,德克萨斯州的旅游资源也十分吸引人。德克萨斯是闻名于世的购物天堂;这里还坐拥100多处州立公园和国家公园;德州第一大城市休斯顿(
期刊
2015年9月17日,第四届SATOA年度庆典在伦敦BBar伴着香槟庆祝非洲旅游业的卓越业绩。由旅游业和消费者投票,本次9项大奖展示了获奖单位在英国和爱尔兰的业绩和受欢迎程度。塞雷纳酒店连续荣获“最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奖项,在非洲和亚洲地区为商务人士和旅客创建提供高品质酒店住宿和奢华设施,成为酒店行业的领军标志。酒店集团的可持续的商业实践活动和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彰显了集团的信仰理念,其不仅仅是慈善和
期刊
2015年10月10日下午,“五彩广西——广西壮族历史文化展”于南京博物院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持续三个月,共展出170件(套)展品,分为居家之乐、锦衣之秀、佩饰之光、鼓乐之美四部 分。展览陈列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文物,配以图片、视频以及织壮锦、绣绣球、天琴演奏等活态表演,较为全面地展示广西壮族人民生存繁衍以及兄弟民族和谐共处 的人文景观,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壮族与百越的渊源关系、广西少数民族现今的文化面
期刊
禅古寺始建于公元12世纪,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极盛时僧侣达万余之众,故有“万僧之寺”的美名。2010年4月,寺庙建筑、佛塔、佛像在玉树“4.14大地震”中被毁。历经5年重建,新禅古寺涅槃重生。这座古老的寺院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重放光芒,祈福众生。  (上图)禅古寺和女尼寺现任住持是第九世洛卓尼玛仁波切。最为开心的应该是主持了,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禅古寺终于在灾后重获新生。 摄
期刊
赛默飞推出Orbitrap系列两款质谱新品  开启高精准、快灵敏、更稳定的质谱分析时代  2015年10月13日,科学服务领域的赛默飞世尔科技暨Orbitrap十周年客户会议召开之际,在北京发布该系列两款质谱新品——Thermo ScientificTM Orbitrap FusionTM LumosTM三合一质谱仪和Thermo ScientificTM Q ExactiveTM GC Orbi
期刊
2015年10月16日下午,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人民美术文化园春光里路演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TATA旅游产品上线发布会暨微电影《情话西游之爱有天意》首映礼!”发布会由TATA旅游创始人文东先生主办,吸引了各界媒体和重要嘉宾参加。TATA旅游网非常荣幸的请到了著名天使投资人、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守彬先生莅临新闻发布会,热情为TATA旅游助威,场下媒体、嘉宾朋友掌声一片。
期刊
1919至1929,已近垂暮之年的齐白石幽居谢客,潜心变更画法,  这十年的经历被称为“衰年变法”。  变法成功之后,他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画风由疏简纵放转为繁茂热烈,画技不断精进,终至巅峰。  1864年,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的杏子坞,原名纯芝。齐家世代为农,幼年的齐白石边砍柴牧牛,边随外祖父读书,闲时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乡居生活虽然清苦,却让齐白石从小感受田园牧歌的意境。乡间所见的蔬果草虫成为
期刊
面对乱世,命如草芥,齐白石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无力。  草间偷活的虫子自然引起他的共鸣,于是将它们绘诸纸上,以寄托乱世之感。  对草虫的关注,也是齐白石对早年乡村生活的一种留恋。  草间偷活,这是齐白石的草虫画中常常出现的字样。这四个字,是身处乱世的自况,也是他对纷乱时世的感慨。  “昆虫不识有仇恩,作对成双尚有痕。我共草间苦偷活,风声过去惨消魂。” (《虫》)  辛未国难,几欲迁移,岂知草间偷活,不
期刊
摘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新时期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纲领,进一步明確当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标、规划、实施三步走路线,理清理顺整合优化对象,思考具体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改革路径,并以此来探索新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加快推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改革,探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