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顶层设计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顶层设计的质量和水平,高度制约高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和专业发展生命力。实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顶层设计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需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由“从一而终”走向“一主多辅”;人才培养比较优势的打造由“城乡通吃”走向“深耕田野”;教师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崇由“统一意志”走向“高端引领”。
  [关键词] 专业;顶层设计;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27-03
  一 高校专业顶层设计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规模和布局,处于连续不断的调整、优化和提升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办学竞争加剧和毕业生入职要求提高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遇到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某些原本热门的学校和专业,在3~5年时间内,招生、就业的形势便发生逆转,这对处于弱势地位高校的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谈谈对高校专业顶层设计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问题的初步思考。
  二 高校专业顶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为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来制定实施路径和策略[1]。这一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意为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具有“顶层决定性”“整体明确性”“兼容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2]。专业顶层设计是指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范培养路径的整体规划,其内容包括专业建设基础与前景分析、专业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教学模式设计与条件保障、课程设置与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专业顶层设计的质量和水平,高度制约高校办学社会声誉和专业发展生命力。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发展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一,专业定位模糊含混。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什么行业都可以去,可最终的结果是,无论什么样的活,学生都干不了、干不好。第二,专业前景不容乐观。开设某个专业,提交的论证报告显示发展前景“形势一派大好”,轮到实际招生时,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且这样的场景多年不见好转。第三,课程建设脱离现实。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落后于当下的行业发展水平,更不用说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第四,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因为行业人才需求呈现阶段性特点等原因,部分热门专业招生人数爆满,甚至远远超出学校的办学受力,但为了生存和吃饭,还得来者不拒。这引发当下的热门专业师资奇缺,教学设施设备欠账严重,而另一些冷门专业乏人问津,原有师资储备闲置,专业资源浪费严重。第五,缺乏人才培养比较优势。同质化、“大路货”、没专长,是对某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真实刻画。第六,学生就业通道不畅。学生的毕业文凭低于求职就业的门槛要求,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尽管如此,只要还有学生進来,就硬着头皮把专业办下去。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显示部分高校特别是专科层次的地方高校专业前景堪忧、办学形势严峻。面对此情此景,当事高校理应冷静分析形势,加强应变策略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工作,力求专业发展转危为安。
  三 高校专业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与路径选择
  专业顶层设计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牛鼻子。处于弱势地位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把握专业顶层设计的核心元素,牢固确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比较优势、教师教育理念引领三方面凝心聚力,以锐意改革新举措,开创专业建设新局面。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从一而终”走向“一主多辅”
  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从理论上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小学教师,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就现实性来说,却又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因为师范专科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以不合格学历寻求入职小学教师的尴尬(本科学历已成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入职小学教师的门槛要求)。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近些年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基层,以培养合格农村小学教师为己任,确立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较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高适应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好发展潜力,学有所长,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的新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从人才培养专业化的角度看,此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面对毕业生出口不畅的无奈现实,这样的正确性显得苍白无力。由此,调整专业人才目标势在必行。
  如何调整?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设置“一主多辅”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毕业生开辟多个就业通道。目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有综合培养、大文大理及分向培养(分为中文、数学、英语三个方向)三种培养方式。专科层次的学校,大多采用分向培养的方式。采用此种培养方式,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比较切合当前小学学科教学、职称评定的现实需要。如果采用其他培养方式,即使毕业生进入小学,也会面临没有相应教学任务可以安排、没有与之对应的教师职称可以评定的尴尬。显然,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比较贴近社会人才录用机制的一般要求。“在注重效益的市场环境中,社会对人才的录用更多地注重‘拿来就用’‘立竿见影’,而相对忽略其发展潜力”[3]设置“一主多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为例,“一主”指的是“培养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这个主要目标,“多辅”则是指文秘人员、新闻从业人员和自由撰稿人等辅助性人才培养目标。这些职业的素质要求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存在很多共同、共通之处,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鱼”和“熊掌”的兼得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由此,小学教育中文方向的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应主要围绕“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一课题展开,同时,开设公文写作、新闻采访等主干课程。这样做,既为毕业生另谋高就提供了必备条件,也为毕业生成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知识、技能的有力补充。果真如此,又有新的课题需要面对:小学教育专业“一主多辅”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在接受市场检验或求职应聘的时候,中文方向的学生拿什么秘密武器与文秘专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相抗衡?面对“不改,路越走越窄;改了,受到多方挤压”的两难选择,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对矛盾和问题视而不见,不如直面现实困境,另觅可能的办学出路和问题解决办法。   (二)人才培养比较优势:由“城乡通吃”走向“深耕田野”
  长期以来,在培养小学教师的面向问题上,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是城乡通吃,城乡学校对教师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并无不同。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区位优势日趋凸显,师范本科毕业生入职城市小学成为一种新常态,只有部分乡村小学暂时还给师范专科毕业生留有一定的入职空间。这在客观上要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收缩服务范围,聚焦农村地区,深耕农村基础教育田野,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
  确立无可置疑的专业人才培养比较优势,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所谓专业人才培养比较优势,就是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彼此具有不可代替之处。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是什么?这是当今任何一所高校不能回避的命题。如今,人们通常用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比较优势,这当然有其合理成分,但难以让人心悦诚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笔者认为,高校的办学质量,学生毕业20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得比较清楚。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像社会上某些技能培训机构那样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短平快。可问题是,如果不能在较短时期内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那么,专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呢?
  为求解上述问题,近年来,连云港师专采取两项措施,着力打造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以求在人才培养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一,在人才培养规格等三方面与农村小学教育有效对接。一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农村小学教育有效对接——以“服务‘三农’需要,走进农村文化和儿童生活”为价值取向,打造“铸文化、强实践、重综合,一专多能”的专业特色,把热爱乡村文化、关爱儿童成长,作为必备专业素养,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小学教师。为达成规格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认同乡村文化,有志乡村教育”作为专业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农村小学教育有效对接——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现实,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走向”为价值取向,组建“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形成合力”的教师队伍,尽可能实现教师个人素质的“顶天”(较高理论造诣)“立地”(实践经验丰富)。三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与农村小学教育有效对接——以“理论认识上层次,技能训练重实战”为课程建设导向,构建“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可操作性”课程体系,设置“演讲与口才”“著书立说的套路与技巧”“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略”“特级教师教学经典赏析”等课程,让课程内容直击农村小学教师的软肋。其二,构建“前后融通、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校校合作命运共同体。连云港师专认为,在职农村小学教师的期待、困惑和焦虑,是职前小学教师培养必须关注的对象和内容。为此,他们与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沙河中心小学、白蚬中心小学等农村小学洽谈合作共赢途径,在以下八个方面携手共进:合作開发富于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联手申报地市级以上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在著书立说方面相互提供支持和便利;互聘高水平兼职教师;相互开放、共享实践教育资源和平台;双方为对方的实地调查、数据采集、人员往来等提供便利;设置由专业人负责的工作联络机构;建立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经过近十年的互动和磨合,目前,合作双方因互补而亲密,因共赢而走近。
  (三)教师人才培养理念:由“统一意志”走向“高端引领”
  中师时代的教育,特别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指导的统一性、方法步骤的一致性和学业成绩评定的标准化,这种模式化、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略,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在革故鼎新和卓越发展方面,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由此,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必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让教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由热衷于“统一意志”走向教育理念的“高端引领”。
  首先,倡导“三四三”教育主张,强调用先进、管用的理论武装教师头脑。要求教师关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走向,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师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倡导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教学努力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尽可能践行“四化”(教学研究化、问题课题化、工作学习化、成长成果化)教学理念,以“三力”(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教学引力)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成长。
  其次,推崇“管理就是服务”理念,让管理方式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包括:拒绝轻易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说“不”;以“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教师成长、学生进步、部门工作、学校发展)为标准,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遵循教师的一般认识逻辑;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教研室的功能回归学术本位;打破齐步走、大一统格局,倡导教学的思想性、特色化和多样性。
  最后,明晰专业建设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路径,让专业建设有章可循。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学历提升、学术交流、项目带动、成果提档、奖励高端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思想认识”“方法手段”“能力水平”三个方面,对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进行改造和重构,着力培养教师的大学精神、学术个性和人格风范;把“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整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结构比例,突出岗位实战要求,通过序列化、层次性训练,锤炼学生基本套路的把握力、临场发挥的表现力、关键时刻的爆发力和任务流程的掌控力;以“学术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为主要抓手,强化成果意识和品牌意识,力促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品位不断上层次;加强与教育实践基地的横向联合与协作,走“产、学、研”有机结合之路,为专业建设及其成果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海珍.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和专业设计的研究[J].教
  育探索,2014(5):12-13.
  [2]张泽科.顶层设计:催生教育的变革力量[N].中国教育
  报,2013-11-20(10).
  [3]彭艳红.加强专业认同促进学生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
  学报,2011(5):89-90.
其他文献
[摘 要] 军训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和个体价值。但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对军训重视不够,机构组织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理论研究不深入;训练时间集中,教官派遣有困难;训练时间短,难以完成全部内容;仅凭高校力量,军训发展难以推进等诸多问题。分析制约军训的各种因素,从提高认识、队伍建设、学生主体作用、军训方式、联动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工作措施,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广西地处亚热带区域,农业区域特色明显。以广西大学作物学为例,通过本—硕—博课程内容与优化设置研究,实现不同阶段课程的合理衔接,使课程建设更加科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形成教学手段灵活先进的课程配置体系。突出亚热带作物学研究特色,认清学科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实事求是,为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具体措施和有益思路。  [
期刊
[摘 要] 课程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作为传统专业之一的英语专业,其课程设置的定位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模块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强调构建合理模块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为就业力的提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英语专业;模块课程;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众多研究数据表明男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表现逐渐落后于女生,“男生危机”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南京某高校男女生学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男生在学业上已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差异、心理认知以及现有教学评价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和评价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性因材施教,促进男女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男生危机;高校;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 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协同育人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本文以此为例,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总结江苏理工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实践经验,提出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夫山泉”;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22-02  随着经济发展
期刊
[摘 要]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创新能力,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以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治理为例,探索高校文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路径和治理模式,对高校文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实施路径;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32-02  一 协同
期刊
[摘 要] 结合南通理工学院近年在校企合作与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与创新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措施:加强宣传学院的品牌特色,实现校企间资源、能力互补,寻求长期合作关系。  [关键词] 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04-02  南通理工学院,2014年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期刊
[摘 要] 会计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会计行业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对现有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目标定位、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大学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产业升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期刊
[摘 要] 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有着不同于其母体公办院校的诸多实际情况,毕业设计工作自然也有不少自身不可忽视的特殊性。本文先着重分析影响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多重因素,然后提出解决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质量的方法与举措。  [关键词] 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影响因素;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38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大数据改变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交往、认知、学习方式,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网络监督与管理,学生的素质拓展,创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