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实践证明,一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进去”。学生只有真正动起来,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探索;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与学习之中,才能有效地避免教学游离于浮华、浅薄,而变得深入高效。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交往与对话关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的方式必须让位于学生的“说”、“读”、“讨论”、“思考”等。这是就一般意义教学而言,历史教学尤应体现这种理念。《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完成对课本内容的基本认知,就效率而言,要远远高于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当然,这只是认知的第一步,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通过历史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总结出于社会、于现实、于人生有意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获得基本认知以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总结。通过实践,我觉得由教师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总结,然后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在此基础上把问题引向深入。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集体加以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各自读书总结,然后再加以讨论、总结,得出结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一般要采用三个“什么”的程序或者步骤,一是“讲什么”,即这一节课内容的要点和框架是什么,如讲述某一历史事件:原因、过程、意义(影响)三要素;二是“是什么”,即具体的内容,如该历史事件的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三是“为什么”,对重点内容进行思考,如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要考虑它产生的原因。
  这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导演,即引导学生就历史问题以教材为依托,突破教材去思考一些中学生所能思考的问题,促进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认识历史的乐趣与感悟;教师还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让课堂和课外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促进、谐调、帮助的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引导全体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最总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二、重在引导学生“为迁移而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不是教学生复制,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创新,学会知识的迁移。创新是一个时代主题,但学生的创新应该是有别于成人,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人类知识经验与个体的生命联系起来,与知识进行生命和情感沟通,以此达到迁移。
  如何进行沟通?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联系实际地使用教材,务必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把一切有利于学生认知理解的课程资源,通通拿来作为教学材料使用。实践证明,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把教材教死了,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例如一味地背诵,至于背诵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学生往往不甚了了。其实,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必然带有历史的印记,简简单单的一个“人性”,就是通往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设身处地地思考,联系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完全可以打通历史与现实。所谓历史是一面镜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是我们很多教师没有让学生明白这面镜子的作用。“百家讲坛”主要是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但却能够成为一个热播的栏目,吸引很多毫无历史知识的观众,就值得我们历史教师认真思考,我想主要是它让观众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了现实,看到了自我。
  历史无法复原,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只能局限于书本。作为《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仍然是非常丰富的。现实生活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而且这也是能引起学生兴奋点的东西,从现实中的人物、事件人手,深入到历史的深层,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看法,以及学生也热衷的《百家讲坛》,等等,也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材料。
  其次,历史是一段遥远的过去,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就要尽量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自己去获得认知和理解,而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结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发问题。我始终认为,好课应当是“越学问题越多”,随着旧问题地不断解决,师生互动中又会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如此循环往复,课堂永远没有结束,只有更高层次地重新开始。
  首先,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要做到这一點,一是要让学生明了事物的“基本结构”。接触到每一个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或者某一历史人物,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什么,其发生变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思考和研究,就能逐步寻找到有探究价值的高质量问题。二是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大体而言,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探究性问题和评论性问题。所谓探究性问题,就是寻求未知未见的答案,评论性的问题是对已知真伪的辨别和审查。探究性问题又可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非常规性问题是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当学生明确这些分类以后,就可以借助分类更准确地理解和研究问题。如对常规性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强化对基本原理的认知,如一些结论性的历史知识;对非常规性的问题,则有助于学生在加深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超越“原文”,灵活运用,如对历史问题的本质的追寻。
  其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给学生一种现成的答案,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关键一点是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种多样的想法和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的是一个设计活动,组织行动和指导行动的角色,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寻找因果关系,在解决旧的问题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的过程当作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经验融合在课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钻研、处理,并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把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高效也就自然包含其中了。
其他文献
新课程环境下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英语课堂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實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聚焦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实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采用“
期刊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英语的语言素质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的运用技能正是体现在学生具备了正确的、灵活运用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即一改以往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所营造的课堂语言氛围的活动式、交流式等模式,从而使课堂真
期刊
案例回顾:  这是一节数学练习课,练习内容是“工程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习题: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王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与小王两人合打4天,那么就余256页没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打完这部稿?  学生读完题后都沉浸在苦思冥想中,数分钟后才只有几个学生提笔演算,突然,一个小男孩猛地举起手,但马上又缩了回去,教者询问原由,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的答案是4
期刊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學英语教学中,教学英语新词需要一定的技巧。
期刊
英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固定一种教学方法,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选择以下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激将法    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点燃求知的火光。我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穷的指责,而是采
期刊
所谓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科学、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等方面。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化学能力。    一、化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
期刊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
期刊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④反馈式聊天。变“被动”为“主动”,便“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主动的担负起学习的重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
期刊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形象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应当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部认识过程中。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同时,我们中学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搞清探究式教学的模式,结合形象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生物学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手段是极其多样
期刊
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学生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