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之及物性系统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戴望舒是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有诗歌、散文等,其中《雨巷》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表面上描写了撑着油纸伞的诗人独自一人彷徨于孤寂冷清的雨巷,他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纯洁美丽又略带哀愁的姑娘,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迷惘而又带有希望的心情。本文采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了《雨巷》,并从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个过程进行了研究,从过程类型、参与者、过程、环境四个成分进行了描述,一方面揭示了诗歌主题,深入挖掘了作者心中迷惘与幻灭,失望与希望的复杂情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解读汉语诗歌的可行性。
  关键词: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雨巷》
  作者简介:尚梦雅,女,汉族,河南孟津人,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3
  引言:
  戴望舒(1905-1950),我国二十世纪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雨巷》是他最著名的诗歌,因为这首诗,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因为《雨巷》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诗歌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学者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先前很多研究人员从象征意义、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研究《雨巷》,例如,王岩研究了《雨巷》中的音乐美,发现了这首诗的音节特点和节奏的回环婉转;尹传兰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阐释了《雨巷》中的忧郁情思;罗盈深刻分析了诗中体现的作者的迷惘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吴高扬设计了《雨巷》的教学过程,阐述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相关评价,学会分析这首诗。然而,很少人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这首诗歌,更没有人运用及物性系统分析过这首诗歌。本文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深刻分析了《雨巷》,并从六个过程和四个成分进行了阐述,不仅分析了诗中的艺术手法,深入挖掘了作者的情感意义,还论证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对分析汉语诗歌的可操作性,开拓了读者对《雨巷》的多方面解读。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第二章介绍了作者戴望舒和《雨巷》的创作背景,第三章从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个过程对《雨巷》进行了研究,从过程类型、参与者、过程和环境四个成分进行了描述,第四章是总结。
  一、及物性系统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把语言的语义分为三种纯理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被视为经验模型的表征方式,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周围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即人的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概念功能是一种意义潜势,它通过语法把人们的经验世界范畴化,从而研究小句如何表达概念意义。概念功能有诸多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是及物性系统。人们对经验最明显的印象是,它包含外部举动、偶然发生、行为、感知、意义、存在以及变成,所有这些活动都归类于小句的语法。除了作为给予和需求,商品和劳务以及信息的行为模式,小句也是一种投射模式,它把秩序强加于无止境的变化和事件的发生上,韩礼德把这种语法系统称之为及物性系统。而且他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系列可控的过程类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每一个过程类型都涉及到三种成分:过程、参与者和环境。物质过程是“做”的过程,包括动作者、过程和目标,其中动作者是逻辑主语,指发生动作的人或物;过程是动态动词的语义体现;目标是动作实指的对象,但目标不总是出现。物质过程主要包括做事、创造和发生。心理过程是“感受”的过程,主要包括感受者、过程和现象三个成分,体现心理过程的小句主要为感觉、思考和看,体现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情感类,有担心、喜欢、害怕、受伤;感知类,有听见、感到;认知类,有知道、相信、困惑。关系过程为“是”的过程,分为属性和认同两大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集约的、环境的和所属的三种类型。属性是指某个实体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种类型,认同则表明了建立在两个分离的实体之间的关系。而属性又包括两个成分:承担者和特性;认同包括被识别项和识别项。行为过程是“行动”的过程,主要成分为行动者和事情,通常使用的过程词有呼吸、咳嗽、睡觉、微笑、做梦、哭、嘲笑和盯着看等。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过程的主语是有思想意识的个体,尤其指人,它为中动态,与其它类型过程的界限并不明显。而物质过程的主语既可指人又可指物,既有主动又有被动。第五个类型为言语过程,它是“说”的过程,包括三个成分,分别为说话者、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对象。最后一个为存在过程,它是指“存在”的过程,成分主要为存在物。
  二、《雨巷》的创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因为这首诗,他被称为“雨巷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全国正處于第一次国共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的阴影下,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作者因参加政治进步运动,不得已避难于上海松江友人家中。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处于对革命失败的迷惘情绪中,同时又对坎坷的民主革命寄予了渺茫的希望。《雨巷》一诗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其中交织着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雨巷》主要运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富于音乐美和意境美。作者㈠运用复沓、叠句和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叶圣陶先生认为他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雨巷》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作者通过描写独自一人行走在空荡寂寥的雨巷,希望遇到一个如丁香般的女子,最终却擦肩而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十分迷惘苦闷又夹杂些许希望,但最终幻灭的痛苦情绪,这些情绪正是作者对现实世界尤其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内心世界各种经验的体现。对及物性系统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所处环境的象征性描写,表现出内心的希冀,以及虽然艰难迷惘但又犹犹豫豫前行着的状态。这些过程类型被赋予了作者非常饱满而又复杂的情感,而不同过程类型的选择体现了诗歌不同的表达方式。   整首诗歌分为七个部分,30小节,其及物性系统分析的过程类型比例见下表:
  可以看出:《雨巷》一诗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多,言语过程所占比例为0,这说明,诗人主要运用描写手法,把内心的一系列复杂情感寄托在外在实体上。诗人全程并未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把自己的所感物化和内化,也就是说,诗中没有言语过程。《雨巷》中的心理过程比例排名第二,因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还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各种纠结情绪,而心理过程则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其中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所占比重不大,相比之下,行为过程比例略多一些。因为《雨巷》主要描写的是诗人彷徨在雨巷中,内心充满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叹息,而不是表现某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存在过程主要说明作者对“姑娘”容貌的幻想。总之,《雨巷》主要通过物质过程来象征诗人的追求以及希望的幻灭,运用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来表达情感。
  (一)第一部分(第1-3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使用两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诗人运用度沓手法“悠长、悠长”描写自己孤身一人徘徊在狭长、阴暗又潮湿的小巷中,巷中烟雨蒙蒙,正如诗人此时的心情,内心凄凉又孤寂,却无人诉说,此时诗人多么希望从巷子那头能走来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听自己一诉衷肠,她踏在青石板的小路上,清洁典雅,一丝哀愁萦绕于眉间,好似画中仙。作者使用“撑”和“彷徨”来表示动作过程,使用“希望”一词来表达心理过程,表现出作者虽然内心迷茫,但是仍然充满着朦胧的希望,就如这烟雨霏霏的小巷。
  (二)第二部分(第4-8节)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表3
  过程类型 参与者 过程 环境
  存在过程 存在体:颜色、芬芳、忧愁 有 丁香一样的
  行为过程 哀怨 在雨中
  行为过程 哀怨
  心理过程 彷徨
  第二部分使用了一个存在过程,两个行为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诗人运用三个“丁香一样的”叠句,表达出这般美好的姑娘应该有丁香一样清俊的面庞,丁香一样淡雅的香气,然而又有丁香一样迷惘的哀愁。这个姑娘是一种象征意象,象征作者的追求,或是作者本身。存在过程的使用正是说明了作者对民主革命胜利的憧憬。之后使用“哀怨”这样的行为过程表示对未来的无限忧愁,使用“彷徨”这样的心理过程表达不知去向何方的怅然。同时,叠句的运用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绪。
  (三)第三部分(第9-12节)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第四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作者使用了三个物质过程、一个行为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这位凄婉的女子迎面走来,诗人心中惘然又期待,只见“她”走近“我”,却向“我”投来同情而又怜惜的眼光,似在叹息“我”,又似在叹息自己,相同的境遇让两人心意想通,但都无可奈何,她只得又离开。作者用“走”,“飘”这样的物质过程表达自己心存希望又瞬间幻灭的失意。用“投”这样的行为过程表现出姑娘就是作者的映射,因此两人才颇有共鸣。用“凄婉迷茫”这样的心理过程直接揭露了作者的精神世界。
  (五)第五部分(第19-23节)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从这一部分开始基调逐渐减弱,主要使用了三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关系过程。这位丁香般的姑娘“飘过”“我”的身旁,静静地离去,到达坍塌的篱墙,走到雨巷的尽头。作者用“飘”,“到”,“走”这样的物质过程表达了姑娘默默离去,自己的追求也遥不可及,触摸不到的痛苦的思想感情。诗人用“她”与“远”这样的关系过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梦想渐渐远离的无助。
  (六)第六部分(第24-27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此部分作者使用了三个物质过程。这位姑娘走在雨巷中,淅淅沥沥的雨声似乎也在奏着哀乐,她清丽的面庞,清香的味道以及无奈叹息的目光都随着她的走远而消散。因为物质过程的“动作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不是人”,所以这一部分的动作者分别为“颜色”、“芬芳”、“眼光”。作者运用叠句来突出伤感之意,使用“消”,“散”和“消散”这样的物质过程表示与姑娘有关的所有外在事物和内外情绪都消失了,所以带着诗人的希冀与怅然,一同消散。
  (七)第七部分(第28-30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最后部分,作者运用重唱和复沓的手法,使用了物质過程和一个心理过程。诗人撑着伞继续独自一人行走在凄凉的雨巷中,此时心中的希望更加渺茫,只愿“飘过”一位姑娘,不让自己的希望之火熄灭。作者用“撑”和“彷徨”这样的物质过程表达自己的寂寞与冷清,用“希望”这样的心理过程表现出作者虽然迷惘感伤,但是内心的希望仍存。
  四、结语
  《雨巷》是戴望舒最著名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和叠句、复沓以及重唱的艺术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痛苦、迷惘和感伤的情怀。本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分析了《雨巷》,一方面挖掘了诗歌的深刻涵意,另一方面证实了功能语法对汉语诗歌解读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雨巷》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发现作者使用最多的是物质过程,说明这首诗主要运用的是描写方式,而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次之,表明诗歌直接表达出心理意识,并具有人物行为上的反应,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最少,没有言语过程。但是,本文使用及物性系统分析的不够深刻,而且只是简单提及了诗中的象征意义,并没有作出细致分析,这些都有待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2]Zhuanglin, Hu.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3.
  [3]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4]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罗盈.迷惘之情 希望之歌——论戴望舒的《雨巷》[J].《飞天》,2011(4).
  [8]王岩.试析戴望舒《雨巷》的音乐美[J].《文学教育》,2010.
  [9]吴高扬.《雨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5(8).
  [10]徐国萍,周燕红.《再别康桥》之及物性系统分析[J].《外国语文》,2011(27):121-124.
  [11]尹传兰.忧郁情思的审美传达——《雨巷》的艺术符号学阐释[J].《名作欣赏》,2007(6).
  [12]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9.
其他文献
课题项目:本研究为2016年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从‘闯关东’透视东北民俗变迁”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201610140015,负责人:高志伟;参与人:段雨霖、康香莹、张婷。  摘 要:晚清以来,山东人民开始了“闯关东”,随着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山东人民独特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都对东北原住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东北的文化习俗随之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如今的“关东风情”,并孕育出内涵丰富的“闯关
摘 要:在当代文坛这幅色彩斑斓的地图上,旅美作家群无疑是一块重要拼图。严歌苓是提到旅美作家时无法绕开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作品以动人的情节,高超的技巧,灵活的手法丰富了中国小说的画廊,成为中国当代小说辉煌史中最灿烂的一页。但人都无法尽善尽美,严歌苓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单一化、模式化倾向,本文试图比较严歌苓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入分析这种模式化倾向。  关键词:严歌苓;小说;模式化  作者简介:范婷(1
摘 要: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个卓有成就的人物,加上他“集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于一身,不仅创作出了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书画艺术上很有建树。”被有些媒体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稀有的兼容书画的“奇才”。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廣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在继承古今散文的基础上创出了自己新奇的文章风格,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表达了迥异凡俗的思想见解和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呈现
随着现代移动设备处理大量终端之间复杂信息能力的飞速提高,P2P应用与移动计算正在逐步融合。P2P系统被进一步证实在移动环境中信息共享的高效性。享受移动P2P便捷的信息交流
孤独是海子诗歌中最常出现的元素之一。海子用对诗歌超乎寻常的热爱,为其诗歌中的孤独元素成功地打上了独特的烙印。写于1988年的短诗《西藏》便是一首展示这种孤独的杰出作
《铸剑》是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神奇故事改编而成的浪漫主义杰作,诡异神秘的氛围,夸张离奇的情节,热烈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彰显着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
摘 要:伊沙,中國当代先锋派代表诗人,其作品对现代诗歌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从伊沙诗歌的语言、题材、审美风格三方面分析其诗歌呈现的后现代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伊沙诗歌。  关键词:伊沙;解构;后现代  作者简介:雷杰(1992-),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宁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流星余迹通信是一种突发通信方式,其通信信道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时变性,这使得该通信方式只能应用于实时性和有效性要求较低的场合。传输帧长对流星余迹通信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cation,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使用无线射频信号实现信息交互,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医疗设备管理、交通管控等方面。在这些应用中,RFID标签
随着互联网中各种计算资源间互操作性的不断加强,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计算机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终端安全是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的基础,可信计算与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