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菜场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3059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曾在西欧短暂游历的朋友说,在他的印象中,欧洲的城市似乎是没有菜场的。这话不算错。在中国的蜀地或江南一带,大城市的居住区或者小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要有路边菜场,才有生活气息。挑着扁担、推着三轮车的菜贩子沿街叫卖,鱼贩子从鱼缸里捞出活鱼现杀现卖,买的人一手拎着菜,一手再去拿两根葱,没人会嫌你不懂规矩。
  然而这样的菜场在西欧极为少见。论丰富,欧洲的菜场远不及国内。欧洲靠北,要是不拿出地图来看,很多人可能不会意识到欧洲国家的纬度都很高,即使在南边的意大利,罗马的纬度还比北京稍高一点。
  欧洲大部分地方的蔬菜水果种类并不多,就像我国北方人早些年冬天要囤白菜一样,欧洲的主妇天冷时会囤块茎和果实类的蔬菜。为数不多的绿叶蔬菜显得很金贵,而且流露出工业化农场的痕迹:叶子已经一片片摘下来洗干净,晾干了装在方形的塑料盒里,100克、200克一盒。包装上也许还会注明,菜已经在冰水中清洗了三遍。这样一来,买菜的地方就很规整。毕竟,一颗颗番茄、卷心菜垒起来,总是要比一堆未经挑选的豌豆苗、马兰头有秩序得多。
  拿阿姆斯特丹来说,除了周日,Albert Cuypstraat露天市场天天开放。这种市场几乎在荷兰每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城市都会有一两个,但大多一周只开一两天,如果不巧在工作日开,那它们就与上班族无缘了,因为市场一般下午5点就收市了。
  在荷兰的市场里,有两样东西一定可以买到。一是现做的糖浆华夫饼。卖饼的人会开着拖车来,用饼铛现做现卖,热糖浆的香甜味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荷兰的糖浆华夫饼不像比利时的那种厚华夫饼,而是薄薄脆脆的两层饼,中间用糖浆粘起来,饼面是细密的田字格。这种现做的华夫饼要比超市袋装的大好几圈。卖华夫饼的人把饼做好之后,会在外面套个纸袋送到你手中。他们套纸袋的动作不疾不徐,多半是为了吊一下你的胃口,让你的手多伸一会儿,就像是吃华夫饼的仪式感的一部分。
  另一种就是腌渍生鲱鱼—那种荷兰人标志性地仰着头吞下去的生鱼。荷兰靠海,每年6月,鲱鱼因为捕食海中聚集的浮游生物而变得肥美,捕鱼船就会出海捕鲱鱼。这时的鲱鱼尚未产卵,脂肪含量达到体重的16%。鱼捕来后,去掉内脏,立刻放进有香料的淡盐水中腌渍,一周之后就成了腌渍生鲱鱼。只有这样的鲱鱼,才是荷兰人趋之若鹜的“第一桶鲱鱼”。
  这种鱼我一年会吃一两次。好吃,肥嫩滑腻,就是吃完洋葱和鱼,腥气会在嘴里留很久。
  除了生鲱鱼和华夫饼这样的本地特产,西欧和北欧的菜场几乎大同小异,丰富程度自南向北递减,价格自南向北递增。但即使是这样,从细微的差异里,也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风物和民俗。
  比如,一进德国境内,就可以看到市场里的面包摊会卖打了结、像是一副扭曲的眼镜的椒盐卷饼和各种结实的酸面包。没有这两样的面包房在德国是不存在的。再往南边到了慕尼黑,在市中心的谷物市场,就可以看到慕尼黑著名的白香腸,粗细不等,肉乎乎的,像要从肠衣里爆裂出来。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一堆堆新鲜的黄色鸡油菌和一颗颗漆黑、完整的松露—慕尼黑靠着阿尔卑斯山,所以蘑菇比别处要多。
  虽然熙来攘往,地上也有烂番茄、烂苹果,货架后面会有海鸥哄抢鱼贩子丢下的鱼翅、鱼尾,商贩自己搭的塑料棚都很有特色,放着试吃品的小圆桌以及用粉笔写好价格的小黑板都给人一种特别的温馨感,但整体而言,西欧的市场都太有秩序了。逐渐往南,过分有序带来的疏离感就会渐渐散去。
  从德国往东南方向走,就到了布达佩斯的中央市场。这里有点像国内中西部的大集市。匈牙利地处平原,只看市场,就给人一种粮仓的感觉,里面可以看到成串挂着的干辣椒和大蒜,还有硕大的浆果。许多在西欧论个卖的蔬果,在这里终于可以称斤论两了,恍然间有种在国内菜场的感觉。
  再往南,到了意大利,菜场依然只在市区的零星几个地方才有,市井气则更加浓郁了,不仅因为环境和食物,也因为人。
  1月,我和父母从罗马飞往西西里岛东岸的卡塔尼亚,刚住下,母亲就发烧了。安顿她睡下后,我和父亲就出门了。楼下不远就是个菜场。当时已过正午,鱼市已经收摊,只剩下空荡荡的铁架子和最后一个还没收完摊的鱼铺。货架上已经没什么东西了,冰也化成了一地污水。几个泡沫塑料箱子摞在地上,里面装着明虾和皮皮虾。我们犹豫了一下,最后买了皮皮虾。父亲挑了六七只皮皮虾,在泡沫塑料盒子的边缘把冰敲掉,招手示意鱼贩子拿去过秤。
  货架后面是一群西西里男人,都穿着雨靴,上身邋里邋遢的,看不出哪个是老板哪个是伙计。其中一个敦实的汉子走过来,把那六七只虾拿到后面去,又这里摸摸那里摸摸,终于摸到一个装着东西的袋子。他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把皮皮虾放进去,过秤,然后提过来用意大利语跟我们说5块钱。我跟父亲说5块钱。父亲摇头跟他比画说5块钱太贵了,要多几只虾才行。父亲不会说英文,鱼贩子英文也只能说只言片语,但他们竟绕开我讨价还价。
  最终不知是急着要收摊,还是父亲一脸正色地还价太难拒绝,鱼贩子终于屈服了。他又掏出几只皮皮虾,一只一只用力地往袋子里面装。
  他一边把皮皮虾放进袋子,一边激动地跟父亲比画,用他破碎的英文抱怨说:“要不是这位漂亮姑娘在这里,我才不会便宜哩。姑娘多美啊,我是看在她的分上,才多给你这几只虾。”
  我们在卡塔尼亚住了几天。临走前一天我们又去了那个菜场,买了血橙。西西里盛产柑橘类水果,这里的血橙即使当饭吃,牙也不会倒。路过一个鱼铺,我们又买了几只虾,然后往回走。还没走出菜场,突然被一个大爷拉住。他挽着我的胳膊,让我们买他的大虾。我跟他说我们已经买过了。他颇为失望,让我们把买的虾给他看。我们把袋子拉开给他看,他探头看了一眼,表情夸张地替我们惋惜,大意是我们买的虾没有他的新鲜。他依然不放我走,转身抓起旁边一堆透明中带着粉色的小虾中的一只,把虾头一拧,从尾巴那里把虾肉挤出来,不顾我满脸的不情愿,送到我嘴边一定要我尝一尝。
  在以往,如果有谁像这样抓着我,一口一个美女地向我推销什么,我一定不等他近身就远远躲开了。可是在这里,在一个像极了中国菜场的地方,在一个满地泥水的阴雨天早晨,这种推销突然变得不可抗拒了。我凑过去用牙齿咬住虾,送进嘴里。虾肉微凉,而且甜—这大概就是鲸鱼在海里张开嘴吃到的虾的味道吧!
其他文献
江苏昆山是吴越文化兴盛之地,“百戏之祖”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于世,奥灶面则是其独特饮食文化的象征。  一碗味道鲜美的奥灶面,处处体现着南方人的细致入微。奥灶面的面条使用嫩滑筋道的龙须面,而其奥妙主要在于面汤和浇头。传统的汤是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等材料,加上花椒、桂皮、茴香籽、大料等调料熬制而成的,后来也有添加黄鳝骨、鸡骨和螺蛳等配料一起熬制的,讲究一个“鲜”字。  奥灶面最有名气的浇头是
期刊
最近的一份老年消费调查问卷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96位老人的日常支出中,30.74%花在日用上,23.51%补贴儿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闲生活上。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老人的真实写照:穷养自己,富养儿孙。  积蓄全给了儿子,自己家连卫生间都没有  “离婚到现在30年,我全是为儿子活的。”68岁的潘老伯忆起往事,眼中不禁泛出泪花。因为离了婚,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潘老伯一直觉得有愧于儿子,所
期刊
马达加斯加民族众多,各民族服装、风俗不尽相同,却有一样服饰将他们联系起来,并成为该国民族服饰的象征,这就是几乎遍布全岛的兰巴。  兰巴是马达加斯加人经常裹在身上的一种超大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披肩,有棉的、丝的、麻的,还有呢绒的,色彩缤纷,变化无穷。笔者赴马达加斯加旅游时正值当地的冬季,不过日最高气温仍经常攀升至近30℃,许多人穿着短袖甚至打着赤膊。但正午时分人们虽然流着汗,也绝不肯除掉搭在肩头的兰巴。
期刊
现在的智能手机普遍配备了陀螺仪、重力感应器、加速度传感器等,这些仪器在手机发生移动时会收集数据,传到手机的操作系统用于分析。  其中,陀螺仪可以测量出手机的角度,經过机器的一系列计算,得出人体重心的偏移方向。我们行走的时候,手中握着的手机或者放在口袋中的手机会随着人体的运动不断出现角度偏移,当手机中的陀螺仪检测到不间断并且有规律的角度偏移时,系统就会判断用户是否正在走路。加速度传感器的作用又是什么
期刊
秦同千1963年出生于杭州,从小就喜欢自家的老房子和各种有雕花图案的老家具。初中毕业后,他到上海园林工地做工。因为工作关系,秦同千常去偏远的山区找寻树种,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古村落、古建筑、古家具、古花窗……每一样都让他痴迷。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秦同千在浙江慈溪天元镇的家具集散市场看到大批古旧家具被装进集装箱,准备出口到国外。他大吃一惊:老祖宗的东西怎么就这样被贱卖了?!难道中国人不再
期刊
张燮林已经79岁了,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早已退休的他今年欣然加入国乒参谋组,为保持国球的荣耀倾心付出。  孩提时代就播下乒乓球的种子  孩提时代的张燮林,心中便播下了乒乓球的种子。菜场闭市后的台子,就是张燮林和小伙伴的乒乓乐土。自称“野路子”的他,五年级时就在学校里组了个队,取名“红旗隊”。  “每逢周末,我总是在人民广场附近的几家乒乓球馆打球。看到上海滩大名鼎鼎的余诚打削球,觉得那动作真优美
期刊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的某个城市,想寻求家政服务是非常方便的,找中介机构就行了。《东京梦华录》里说,“凡雇觅人力(男佣)、干当人(杂役)、酒食作匠(厨师)之类,各有行老供雇。觅女使(女佣)即有引至牙人。”这里的“行老”“牙人”,有点像现在的家政中介公司,想雇请佣人、保姆、工匠什么的,尽管找“行老”“牙人”介绍。  南宋的家政中介服务可能更加周到。按照《梦粱录》的记述,如要雇请“大夫、书表、司厅子、虞侯、
期刊
陈海燕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的一名主治医师。她从小喜欢画画,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漫画家,不想长大后却阴差阳错地考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后留院当了一名医生。  做“医笔医画”公益公众号,对陈海燕来说纯属偶然。一天,一位患者到心脏超声诊断科做检查,大热的天却穿着厚厚的棉袄。陈海燕关切地问:“你不热吗?”患者说:“热,但我更怕房颤。”原来,这位患者有房颤,而他错误地将房颤理解为“心
期刊
蒋英和钱学森两家是世交。他们的父亲曾是同窗,性情相投,两家关系极好。蒋英3岁那年还曾过继给只有一个独子的钱家,改名为“钱学英”,成了钱学森的妹妹。不过后来蒋家舍不得,又要了回去。两人结婚时,钱学森提起这段往事,笑称“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玩笑里透着满满的宠爱。  24岁的钱学森出国前,蒋英曾随父母去他家送别。16岁的蒋英正是花一般的年纪,她一点也不拘束,笑声清脆,落落大方。钱学森真诚地问:“你的笑
期刊
乾隆皇帝不仅命人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如今的二十四史也是他命人编修后钦定的,这是古代正史最大规模的一次汇刻。  晚清光绪年间,翰林李岳瑞在翰林院读书时,读到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发现虽然装帧印刷精良,书中错别字却不胜枚举,大惑不解:当年编修二十四史,从总裁官到编纂、校勘人员都是顶尖的文坛精英,何以会错误如此之多呢?  后來李岳瑞才得知,原来虽然当时的编辑校对人员都是翰林、进士,到了排版印刷环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