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设计理论的海军,长期研究“特殊人群设计”这一课题。他说,为特殊人群做设计最重要的是立场。
海军,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管理硕士班负责人。《设计管理》杂志主编。从事视觉文化、设计政策、设计管理、设计商业研究与教学。长期撰著设计性研究书籍,包括《长物志图说》、《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中国时尚60年:1979-2009》、《设计交锋:无处不在的设计与设计方式》等。译著有《为社会的设计》、《源于发明的设计》、《设计方法》等。曾策划组织“在中国设计”展、“设计关怀”等大型展览和论坛。
“Design For Everyone”是比利时西弗兰德省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of West-Flanders)工业设计中心 (Industrial Design Center,Howest) 的一个长期项目。其中每件作品都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设计,他们有的截瘫、残臂,或弱视……参与设计的学生们会与这些人一起度过一段时光,了解其困难,还有梦想。所以,他们设计了能帮助瘫痪者脱衣服的器械,又或是为一位想吃冰棍的麻痹症患者创作了一只握柄器。这些物件大多没有精湛的技术,却在某个地方,改变了某个人的生活。
05-06. “Weegschaal 1.5”。这把便携式“摇椅”最初为一位因交通意外造成后背严重损伤的人设计。那是位热爱运动的家伙,由于后背受损,使他只能坐在轮椅上摸摸篮球。而这把摇椅方便随身携带,同时底部的托盘在满足摇晃的同时,也保持了稳定。Desmet Arne,Seynaeve Bram和Odette Moreno Lopez Pedraza设计。
07. “Nagelknipper 1.7”。显而易见,这是件让双手不便的人也能自己剪指甲的利器。可以将额头压在按钮上,施加压力按动指甲钳。Evy Allemeersch和Louis-Philippe Vancraeynest设计。
08. “Saunarolstoel 1.6”。普通轮椅被改制成一张更舒适大方的“移动座椅”。因为它的“客户”说希望能有一辆合适的轮椅去蒸桑拿。Huyghe Xavier和Raeves Bart设计。
09. “Ijsjeshulp 1.12”。这件小小的指环状握柄是为一位右手食指与中指完全麻痹的人设计的。两个指环连着一个卡槽,可以插入冰棍的握柄部分。卡槽被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式,确保冰棒不易滑落。
10. “Loopship 1.3”。它可爱的模样便让人联想到使用者是位孩子。最初的设计对象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脊椎侧弯的男孩。将他的上身与中心座椅部分绑定,他便能随着这把小滑椅四处滑动。前方的托盘可以放置各种小玩意儿。Verbrugge Steven、Elena Martinez和Filip Gerits设计。
S=surface H=海军
S:你认为为残疾人进行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什么?
H:最重要的是立场,我们首先要清楚如何去理解残疾人。“disabled”——更直接的理解是不能干某件事,或者说对某件事缺乏了生理上的行动能力。但在许多英语作为母语的研究学者中,已很少使用这一单词。他们以一种新的评价模型来形容一个人: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状态的变化。从“健康”到“不健康”,我们至少可以分成两方面:硬性条件——生理;以及软性方面,包括心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等。单从生理上,一个人也存在着由健康到不健康状态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最绝对的是完全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或后天事故导致的长期功能缺失,但其他绝大多数人不是一个“绝对”的状态,而是处在变化中。比如某些人到了夜晚就会弱视。从这个角度你发现,可以将人按照几个特别简单的关键词进行判断,就是根据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每天在这五个基础点的感觉都在发生变化。再回头理解残疾人,“残疾”是与广泛的外部条件有关联的。其实我不愿意用“残疾人”这种说法,在我看来这个词带有很强的蔑视性,不如说是为 “有缺陷的人”设计,“有缺陷”在这里便是指暂时性或长期性的缺陷。
S:照你的说法,现在绝大多数为“有缺陷的人”所做的设计还是集中于有 “绝对缺陷” 人群上,同时更多是在弥补他们的缺陷。
H:这还是一个立场问题,通常我们会预先性地以第三者的立场去面对残疾人,“我”来关注“他”,这种立场让你的聚焦于他的缺陷上,因此往往是如你所说的“去弥补他的缺陷”。但是现在专业设计研究者们几乎不以这样一种“为残疾人设计”为思考点,而是提倡 “共融设计(Inclusive Design)”。让不同人群都能融入一种设计实践或是产品经验中,因此“共融”这种说法更能够表达我们对这些人群关注的态度。像我前面说的,缺陷分为暂时性和长期性,迄今为止大部分“残疾人设计”面对的人群多是绝对残缺性人群,所以更多是去补足缺陷。可是绝大多数老年人,他们是“生理有些缺陷”的人,我们应该把思考的大网也覆盖至这些更广泛的人群上。老年人产品设计前进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没有找到症结所在,往往是想着“他们行动迟缓”、“听力没有那么好”、“反应不那么灵敏了”,总是为他们提供不了有效的产品。但是会很清晰地知道,“那个人没胳膊了”,那就为他制作一只假肢——补足胳膊使用功能的产品。我觉得核心问题不在于设计是否能解决某个问题,而是你对对象的理解。
S:所以在为绝对缺陷人群所做的设计中,专注于弥补他们的缺陷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立场?
H:为绝对性缺陷的特殊人群设计,重点肯定还是弥补缺点,这当然很重要。因为作为人,你的视觉、听觉等是不可能被替代的。不能说,你双眼有问题了,就去刺激发展你的听觉,你就能够很好地生活了。从生物性的本能来说,人体的每种功能都是相互依存着运作的。我们除了要强调激发因某处缺陷而受到强化的另一处,同时我们还是要去为已经缺失的功能找到别的方式替代。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麻烦,基本上找不到一种很好的方法。比方说,聋哑人。他们不会说话,你确实无法通过产品——让他说话。这是医学的问题。所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想来弥补这个缺点,实际上弥补不了。所以最后做的还是辅助性工作。换个角度,他们也不是在绝对地弥补缺陷,除了某些譬如听力下降的人,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弥补——这是现在绝大多数的设计。 S:那么在大多数为特殊人群进行的设计中,你眼中的现状如何?
H:其实很多产品设计公司都在为特殊人群做设计,或是受委托做老年人产品的设计。我觉得这就不错了。我从来不认为国外设计就比国内强,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出来的结果更多是因为我们整个配套系统没有那么完整。包括也有很多学生在做。但是把它们放到整个大范围内,整个国家人群里去看,还是不够。如果这些人们只在家里不动,有些产品可以支持他。当进入到整个公共系统里,去邮局、去银行等等,一位聋哑人或语言障碍的人如何顺利办事?曾有篇报道说成都这座城市有30万残疾人,可是你在街上基本看不到,这到底是属于谁的城市?它的意思就是说城市不仅应该属于每一个所谓“健康”的人,而是属于每个人。如果你去香港或欧洲一些发达城市,大街上有许多自己单独坐在轮椅上前进的人,没人推,自己出门逛街。“平等使用城市设计的权利”,这种拓展就是广义的 “共融设计” 的体系。
S:但也许设计师能在这其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H:我认为率先提出这些概念的人应该是社会工作者才对,首先是社会问题,然后细化下来在某些环节上才是设计师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它没有一个利益空间,这一点是不可回避的。整个现代设计进入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几乎全部和商业系统结合起来了。只有极少量的政府或公益支持,或是出自人道立场的设计。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的一些设计师提出要为不发达国家做设计,他们跑到非洲亚洲去为当地人设计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常用品。但仍然是特别小的推动。商业能不能关注到这部分人,也还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不过商业无可厚非,可是设计还是应该有自己最基本的人道立场。所以很多时候说设计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整个社会大系统里,设计的关注往往是无法激起大浪的。
S:现在很多人认为设计师的职能之一是创造需求,如果越来越多设计师能够关注,也许前景还是趋于乐观的。
H:需求还是属于一个大社会体系层面上的概念。不过从今天来看,设计思维能够进入广域的社会领域,能够就更全局性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所以今天确实有人希望并提出设计师能够更“上层”地、更系统性的考虑问题。把原本属于社会工作者应该回答的问题,让设计师去解答。但现实中也不是很明显。西方有些设计师会进行社区实践,这些人是设计师或建筑师出身,帮助某个区域里面的人群去共同融入生活,扮演了social worker的角色。
S:在具体为这些特殊人群做设计的过程中,你认为除了正确的立场,还有哪些重要的方面?
H:我觉得其次重要的是方法。通常我们面对这样的人群,大家不知道怎样去理解,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分析他们。我们面对一个“正常人”的研究都如此复杂,面对他们就更不简单。所以现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给他们装假肢,可是你还需要深入去思考他们如何戴着这只假肢融入社会去生产、生活。生产生活便不只是一只胳膊的问题,健康人很难体会,还包括广义地进入城市、进入生产生活。所以方法很重要,而我比较推崇共融概念,首先它是放到一个大系统里去理解,第二有平等的概念在里面。第三这种共融性强调的不是对立状态,强调的是各种功能同时发生、互相弥补的状态。
11. “Regenkap 1.3”。轮椅上的万能伞。以满足出行时,不必因为一边举伞一边又要转动轮椅而造成不便。Ben Ebben、Tine De Pauw和Jorrit Sevenants设计。
12. “Snijhulp 1.4”。为丧失握力的人设计。两条皮带穿过支撑用的木板扣住手臂,木板前端连接着刀片。同时前端卡口也可以插入其他工具进行替换。Bens Eva和Denolf Olivier设计。
13. “Fototoestelhulp 1.3”。这件作品的“客户”是一位喜爱摄影但因意外而失去右臂的人。设计师们在相机左侧加上快门的联动装置,随后加上保护壳。Cezar Vandeveld和Annelies Rollez设计。
14.“Jashulp 1.5”。为一位上身瘫痪的人设计。该装置的原理并不复杂,用者只需背坐在这一装置前,将下垂的挂钩勾住衣领两端,随着人慢慢向前行进,操纵杆上升,自动将衣服“脱”去。Niels Lehouck和Birger Stilten设计。
15. “Handsfree Kruk 1.8”。为拐杖找到自己的伫立方式。拐杖下端附加了三脚架。按动主握柄上的按钮,脚架就会自行打开。当用者坐下把它放到一边时,它也可以自己立着,同时还能用做一把合适的扶手。Karen De Potter和Micha?l Colson设计。
16. “Rollatorram 1.8”,步行辅助器。同时采用自行车原理,为其配备了刹车。Ruth Cleemput和Jonas Vleeschouwer设计。
17. “Stijgzit 1.5”。这是一台辅助下肢瘫痪的人站立或坐下的器械。装有一个马达,通过扶手上的两个按钮控制坐板上升或降落。由Engels Pieter和Lefebvre Mathieu设计。
18. “Handsfree Kruk 2.7”。拐杖下端安置了五根支架,进一步加强了当用者对其施加压力时的稳定性。Bart Decroos、Adriaan Schelfaut和David Spiessens设计。
19. “Transportrollator 1.6”。多功能步行辅助器。对于行走不便或年老的人而言,不仅便于外出购物,在家中也有利于短距离内多件物品的搬运。前置的平板可以通过一个转轮调节高度。Thijs Platteau和Bram De Craecker设计。
20. “Grondtiller 1.7”。对于一位下肢瘫痪、长期坐轮椅的人来说,要捧起一只箱子必须使用双手,但这无疑很困难。这件提物套子能够实现单手完成。将其铺在地上,随后将箱子慢慢挪动到其中心,把平铺的套子两边在箱子上方黏合便能实现提重。Dries Bovijn和Carolina Gamper设计。
海军,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管理硕士班负责人。《设计管理》杂志主编。从事视觉文化、设计政策、设计管理、设计商业研究与教学。长期撰著设计性研究书籍,包括《长物志图说》、《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中国时尚60年:1979-2009》、《设计交锋:无处不在的设计与设计方式》等。译著有《为社会的设计》、《源于发明的设计》、《设计方法》等。曾策划组织“在中国设计”展、“设计关怀”等大型展览和论坛。
“Design For Everyone”是比利时西弗兰德省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of West-Flanders)工业设计中心 (Industrial Design Center,Howest) 的一个长期项目。其中每件作品都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设计,他们有的截瘫、残臂,或弱视……参与设计的学生们会与这些人一起度过一段时光,了解其困难,还有梦想。所以,他们设计了能帮助瘫痪者脱衣服的器械,又或是为一位想吃冰棍的麻痹症患者创作了一只握柄器。这些物件大多没有精湛的技术,却在某个地方,改变了某个人的生活。
05-06. “Weegschaal 1.5”。这把便携式“摇椅”最初为一位因交通意外造成后背严重损伤的人设计。那是位热爱运动的家伙,由于后背受损,使他只能坐在轮椅上摸摸篮球。而这把摇椅方便随身携带,同时底部的托盘在满足摇晃的同时,也保持了稳定。Desmet Arne,Seynaeve Bram和Odette Moreno Lopez Pedraza设计。
07. “Nagelknipper 1.7”。显而易见,这是件让双手不便的人也能自己剪指甲的利器。可以将额头压在按钮上,施加压力按动指甲钳。Evy Allemeersch和Louis-Philippe Vancraeynest设计。
08. “Saunarolstoel 1.6”。普通轮椅被改制成一张更舒适大方的“移动座椅”。因为它的“客户”说希望能有一辆合适的轮椅去蒸桑拿。Huyghe Xavier和Raeves Bart设计。
09. “Ijsjeshulp 1.12”。这件小小的指环状握柄是为一位右手食指与中指完全麻痹的人设计的。两个指环连着一个卡槽,可以插入冰棍的握柄部分。卡槽被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式,确保冰棒不易滑落。
10. “Loopship 1.3”。它可爱的模样便让人联想到使用者是位孩子。最初的设计对象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脊椎侧弯的男孩。将他的上身与中心座椅部分绑定,他便能随着这把小滑椅四处滑动。前方的托盘可以放置各种小玩意儿。Verbrugge Steven、Elena Martinez和Filip Gerits设计。
S=surface H=海军
S:你认为为残疾人进行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什么?
H:最重要的是立场,我们首先要清楚如何去理解残疾人。“disabled”——更直接的理解是不能干某件事,或者说对某件事缺乏了生理上的行动能力。但在许多英语作为母语的研究学者中,已很少使用这一单词。他们以一种新的评价模型来形容一个人: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状态的变化。从“健康”到“不健康”,我们至少可以分成两方面:硬性条件——生理;以及软性方面,包括心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等。单从生理上,一个人也存在着由健康到不健康状态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最绝对的是完全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或后天事故导致的长期功能缺失,但其他绝大多数人不是一个“绝对”的状态,而是处在变化中。比如某些人到了夜晚就会弱视。从这个角度你发现,可以将人按照几个特别简单的关键词进行判断,就是根据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每天在这五个基础点的感觉都在发生变化。再回头理解残疾人,“残疾”是与广泛的外部条件有关联的。其实我不愿意用“残疾人”这种说法,在我看来这个词带有很强的蔑视性,不如说是为 “有缺陷的人”设计,“有缺陷”在这里便是指暂时性或长期性的缺陷。
S:照你的说法,现在绝大多数为“有缺陷的人”所做的设计还是集中于有 “绝对缺陷” 人群上,同时更多是在弥补他们的缺陷。
H:这还是一个立场问题,通常我们会预先性地以第三者的立场去面对残疾人,“我”来关注“他”,这种立场让你的聚焦于他的缺陷上,因此往往是如你所说的“去弥补他的缺陷”。但是现在专业设计研究者们几乎不以这样一种“为残疾人设计”为思考点,而是提倡 “共融设计(Inclusive Design)”。让不同人群都能融入一种设计实践或是产品经验中,因此“共融”这种说法更能够表达我们对这些人群关注的态度。像我前面说的,缺陷分为暂时性和长期性,迄今为止大部分“残疾人设计”面对的人群多是绝对残缺性人群,所以更多是去补足缺陷。可是绝大多数老年人,他们是“生理有些缺陷”的人,我们应该把思考的大网也覆盖至这些更广泛的人群上。老年人产品设计前进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没有找到症结所在,往往是想着“他们行动迟缓”、“听力没有那么好”、“反应不那么灵敏了”,总是为他们提供不了有效的产品。但是会很清晰地知道,“那个人没胳膊了”,那就为他制作一只假肢——补足胳膊使用功能的产品。我觉得核心问题不在于设计是否能解决某个问题,而是你对对象的理解。
S:所以在为绝对缺陷人群所做的设计中,专注于弥补他们的缺陷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立场?
H:为绝对性缺陷的特殊人群设计,重点肯定还是弥补缺点,这当然很重要。因为作为人,你的视觉、听觉等是不可能被替代的。不能说,你双眼有问题了,就去刺激发展你的听觉,你就能够很好地生活了。从生物性的本能来说,人体的每种功能都是相互依存着运作的。我们除了要强调激发因某处缺陷而受到强化的另一处,同时我们还是要去为已经缺失的功能找到别的方式替代。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麻烦,基本上找不到一种很好的方法。比方说,聋哑人。他们不会说话,你确实无法通过产品——让他说话。这是医学的问题。所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想来弥补这个缺点,实际上弥补不了。所以最后做的还是辅助性工作。换个角度,他们也不是在绝对地弥补缺陷,除了某些譬如听力下降的人,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弥补——这是现在绝大多数的设计。 S:那么在大多数为特殊人群进行的设计中,你眼中的现状如何?
H:其实很多产品设计公司都在为特殊人群做设计,或是受委托做老年人产品的设计。我觉得这就不错了。我从来不认为国外设计就比国内强,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出来的结果更多是因为我们整个配套系统没有那么完整。包括也有很多学生在做。但是把它们放到整个大范围内,整个国家人群里去看,还是不够。如果这些人们只在家里不动,有些产品可以支持他。当进入到整个公共系统里,去邮局、去银行等等,一位聋哑人或语言障碍的人如何顺利办事?曾有篇报道说成都这座城市有30万残疾人,可是你在街上基本看不到,这到底是属于谁的城市?它的意思就是说城市不仅应该属于每一个所谓“健康”的人,而是属于每个人。如果你去香港或欧洲一些发达城市,大街上有许多自己单独坐在轮椅上前进的人,没人推,自己出门逛街。“平等使用城市设计的权利”,这种拓展就是广义的 “共融设计” 的体系。
S:但也许设计师能在这其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H:我认为率先提出这些概念的人应该是社会工作者才对,首先是社会问题,然后细化下来在某些环节上才是设计师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它没有一个利益空间,这一点是不可回避的。整个现代设计进入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几乎全部和商业系统结合起来了。只有极少量的政府或公益支持,或是出自人道立场的设计。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的一些设计师提出要为不发达国家做设计,他们跑到非洲亚洲去为当地人设计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常用品。但仍然是特别小的推动。商业能不能关注到这部分人,也还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不过商业无可厚非,可是设计还是应该有自己最基本的人道立场。所以很多时候说设计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整个社会大系统里,设计的关注往往是无法激起大浪的。
S:现在很多人认为设计师的职能之一是创造需求,如果越来越多设计师能够关注,也许前景还是趋于乐观的。
H:需求还是属于一个大社会体系层面上的概念。不过从今天来看,设计思维能够进入广域的社会领域,能够就更全局性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所以今天确实有人希望并提出设计师能够更“上层”地、更系统性的考虑问题。把原本属于社会工作者应该回答的问题,让设计师去解答。但现实中也不是很明显。西方有些设计师会进行社区实践,这些人是设计师或建筑师出身,帮助某个区域里面的人群去共同融入生活,扮演了social worker的角色。
S:在具体为这些特殊人群做设计的过程中,你认为除了正确的立场,还有哪些重要的方面?
H:我觉得其次重要的是方法。通常我们面对这样的人群,大家不知道怎样去理解,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分析他们。我们面对一个“正常人”的研究都如此复杂,面对他们就更不简单。所以现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给他们装假肢,可是你还需要深入去思考他们如何戴着这只假肢融入社会去生产、生活。生产生活便不只是一只胳膊的问题,健康人很难体会,还包括广义地进入城市、进入生产生活。所以方法很重要,而我比较推崇共融概念,首先它是放到一个大系统里去理解,第二有平等的概念在里面。第三这种共融性强调的不是对立状态,强调的是各种功能同时发生、互相弥补的状态。
11. “Regenkap 1.3”。轮椅上的万能伞。以满足出行时,不必因为一边举伞一边又要转动轮椅而造成不便。Ben Ebben、Tine De Pauw和Jorrit Sevenants设计。
12. “Snijhulp 1.4”。为丧失握力的人设计。两条皮带穿过支撑用的木板扣住手臂,木板前端连接着刀片。同时前端卡口也可以插入其他工具进行替换。Bens Eva和Denolf Olivier设计。
13. “Fototoestelhulp 1.3”。这件作品的“客户”是一位喜爱摄影但因意外而失去右臂的人。设计师们在相机左侧加上快门的联动装置,随后加上保护壳。Cezar Vandeveld和Annelies Rollez设计。
14.“Jashulp 1.5”。为一位上身瘫痪的人设计。该装置的原理并不复杂,用者只需背坐在这一装置前,将下垂的挂钩勾住衣领两端,随着人慢慢向前行进,操纵杆上升,自动将衣服“脱”去。Niels Lehouck和Birger Stilten设计。
15. “Handsfree Kruk 1.8”。为拐杖找到自己的伫立方式。拐杖下端附加了三脚架。按动主握柄上的按钮,脚架就会自行打开。当用者坐下把它放到一边时,它也可以自己立着,同时还能用做一把合适的扶手。Karen De Potter和Micha?l Colson设计。
16. “Rollatorram 1.8”,步行辅助器。同时采用自行车原理,为其配备了刹车。Ruth Cleemput和Jonas Vleeschouwer设计。
17. “Stijgzit 1.5”。这是一台辅助下肢瘫痪的人站立或坐下的器械。装有一个马达,通过扶手上的两个按钮控制坐板上升或降落。由Engels Pieter和Lefebvre Mathieu设计。
18. “Handsfree Kruk 2.7”。拐杖下端安置了五根支架,进一步加强了当用者对其施加压力时的稳定性。Bart Decroos、Adriaan Schelfaut和David Spiessens设计。
19. “Transportrollator 1.6”。多功能步行辅助器。对于行走不便或年老的人而言,不仅便于外出购物,在家中也有利于短距离内多件物品的搬运。前置的平板可以通过一个转轮调节高度。Thijs Platteau和Bram De Craecker设计。
20. “Grondtiller 1.7”。对于一位下肢瘫痪、长期坐轮椅的人来说,要捧起一只箱子必须使用双手,但这无疑很困难。这件提物套子能够实现单手完成。将其铺在地上,随后将箱子慢慢挪动到其中心,把平铺的套子两边在箱子上方黏合便能实现提重。Dries Bovijn和Carolina Gamper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