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洪 古有方略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夏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先后出现了持续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抗洪抢险成为当务之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洪涝从来都是最常面临的自然灾害,我国古代怎样防汛抗洪呢?
  《河防令》,我国现存最早的防洪法规
  自古以来,随着我国人民对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逐步深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法律、制度和乡规民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无曲防”的条约,西汉出台了《水令》《均水约束》,唐代有《水部式》,宋代有《农田水利约束》等,都对防汛抗洪有过或多或少的规定,显然历朝历代都注重从制度上来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而金代泰和二年(1202年),金章宗颁布实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
  这部《河防令》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划定了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将“六月初至八月终”定为“涨水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汛期),规定这期间沿河官员必须轮流“守涨”,不得有误。第二,规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督促沿河的州、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第三,规定河防紧急时,沿河州府和都水监、都巡河官等应共同商定抢险事宜。第四,奖功罚罪,沿河州、府、县官员防汛无论有功还是有罪都要上报,由国家据情处理。
  《河防令》的颁行,不但对当时金国统治下的黄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河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金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规,多以《河防令》为基础制定。
  经过长期的实践,依法治水、依法防汛抗洪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治水和防汛抗洪经验:大禹疏导洪水的方法成为后世治国的借鉴,西汉贾让治河三策中的“上策”充分体现了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思想,明代水利家潘季驯在长期治黄实践中总结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更是对今天的黄河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水文站的罕见遗迹——白鹤梁
  在防汛上,我国古代十分注重水文的观测和预警,我国古水文站有一处罕世遗迹,就是白鹤梁。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故而古人常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白鹤梁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它记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共镌刻163则古代石刻题记。所以,白鹤梁应是世界最早期的“水文观测站”。
  而在宋代,江苏的吴江(今江苏省苏州)上立有两座水则碑,建于1120年,也是古代著名的“水文观测站”。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左水则碑”记录历年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当时规定水位到达第一个刻度,无论高田低田都不会受灾;超过第二个刻度,极低田地受灾;超过第三个刻度,低田受灾……超过第七个刻度,极高的田地也会受灾。如果哪一年洪水水位特别高,即于本则刻上:哪年水至此。该水则上刻写的最早年份为1194年。
  “水报”预警用独特“羊报”
  古代不仅注重水文观测,也十分注重汛情的预报和报警。古代黄河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的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
  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行政主官就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夫接应,逐县传到开封为止。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
  古代,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所谓“羊报”,就是报汛水卒。清张九钱在其《洛中集》中对“羊报”作了详尽记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一根竖立中流的铁柱上根据历史上洪水水位情况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预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码水涨一丈。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讯),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随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在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这种“羊舟”也很独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
  “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完成任务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他们为了防汛抗洪真是出了大力。
  巧用城防天然结构疏浚封堵
  在抗洪上,古代也是方法多多。
  首先是未雨绸缪。历朝历代都把修筑堤坝、连通河道、疏浚塘湖作为头等大事。刘崇远《金华子杂编》记载:“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从南唐便有人从事垃圾淘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每遇春时,官差人夫监淘在城渠”,宋哲宗元四年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可见河道清障在宋代早已成为政府职责所在。明代设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清顺治元年定令“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
  到了汛期,古代往往采取疏浚与封堵的办法,对城市的内河沟渠,通过护城河将城市内积水及时排出或利用湖泊、池塘短暂蓄水。
  为避免江河暴涨形成倒灌,在进城处设置水门,既有效管控船只的往来,又对江河与城市进行有效分割。在大江大河通往内河处架设桥梁,既方便道路上车马与行人的通过,大汛到来时插上木棍、垒起沙袋堵住涵洞,又形成了有效的屏障。
  在排水沟渠处设置单向水窗,当城区水位高时在水压作用下自动开启,当江水过高时在顶托作用下自行阻断。很多分区设置巧妙利用城防天然结构,平时管护极为简单。北京的紫禁城和江西的赣州城就是这样的例子,千百年来其防洪作用仍然不减。
  太守苏轼抗洪身先士卒
  古代洪灾肆虐之时,官员发挥带头作用也十分关键,政府要求主官必坐镇现场指挥。
  西汉年间,汉武帝沉白马玉璧于河,自将军以下皆参与劳役封堵黄河决口,梁楚之地得以保全。而王尊任东郡太守时,黄河泛滥浸瓠子金堤,民众奔走躲避,王尊携吏民夜宿大堤之上昼夜值守修护,溃堤也不为所动,直至洪水退去。北宋年间,开封府尹开年大事便是寻堤治水,《宋史》载:“分遣使者发畿县及近郡丁夫数万治河堤,自是岁以为常,皆用正月首事,季春而毕。”宋真宗诏:“自今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
  最著名的还是宋代的大词人苏轼,他不仅文章写得好,做地方官时也是政绩卓著,尤其是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洪。《宋史·苏轼传》载:宋神宗时,苏轼任徐州太守。到任之后正赶上黄河在曹村决口,很快汇聚到徐州城下,再加上暴雨不断水又流不出去,城墙都要快冲塌了,城里的富户都带着金银细软逃出城去避水。苏轼见状,就对大家说:“富户一走,民心就会动摇,一定不能让洪水进城。”于是,他下令让手下把富户都拦回城里。然后苏轼赶到当地驻军的武卫营,对其卒长说:“河水就要淹城了,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这种时候,也应该出力呀!”卒长被苏轼的精神感动了,说:“太守都不怕水淹,和我们一起守城,我们这些小人物,一定与洪水拼死作战。”就率领自己的士兵,拿上土筐铁锹,连日奋战抗洪。
  人心齐,士气高,很快在城东南筑起一道长堤,总算把黄河水给拦住了。然而,暴雨日夜下个不停,积水泄不出去,水位越“长”越高,最后距城墙头只有三尺了。这时的苏轼却神情自若,在城上搭了个临时帐篷住在里面,全力调拨官员分段守护。军民望见太守的帐篷,心里觉得踏实,信心也就更坚定了。经过多个日夜与大水艰苦鏖战,终于雨过天晴,保全了徐州城。
  可见,主官坐镇指挥抗洪,是取得抗洪胜利的关键!
其他文献
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日前下发通知,决定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旨在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模式  国家农发办主任卢贵敏认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迁,我国农业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的关键期,农业
期刊
“回忆六零年,天旱人怨,惹得千军劈太行,绝壁断崖红旗乱,杨贵当先。  天河绕群岭,白云指尖,翠谷绿波清水流,山涧人影依稀攀,英雄犹见。”  这是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李政新再次探访林州红旗渠后写下的亲身感受。他说,“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解决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最渴望的吃水问题,林州干部不惧艰难、劈山引水,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也是党和国家关心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社会问题的缩影。”  7
期刊
河南西峡,豫鄂陕三省交会处的一个人口小县、区域大县,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  尽管是一个区域大县,但因为地处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中央的要求是保护环境、保证水质。而西峡县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农民富起来,又要山清水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资源环境的约束对西峡县日益趋紧。  虽然是一个人口小县,但因为西峡县历届班子坚持生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期刊
“好山好水西峡、宜居宜养西峡、创新创业西峡、活力魅力西峡”是西峡县新一届县委对西峡的形象定位,言简意赅、意境丰厚,令人充满遐思和憧憬。  毫无疑问,“四个西峡”折射出了西峡新一届县委可持续发展的前瞻理念,将引领西峡踏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跑道”。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西峡历届县委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先于一切的发展理念和严于一切的工作标准,全面构建大生态、大保护、大绿化格局,在严格治理
期刊
在钢筋水泥、逼仄的城市空间里,一些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竟开始自己种菜。  在城里种菜  刘明乐家住山东省济南市中区玉函小区,孩子正在读高中。“我对买的菜始终不太放心,特别是韭菜、花菜等,总怕农药太多。为了让孩子吃得好点,就想办法自己种菜”。  刘明乐说,最早那几年自己每年会买一些成箱种植好的韭菜苗、芹菜苗等,品质比较好,一般一箱要四五十元。“市场上的韭菜一两元钱一斤,这个韭菜算起来要五六元钱一斤,
期刊
经济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适应新要求?西峡县委一班人的定位是,工业上抓住一个“新”字,依靠创新驱动推动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加速城镇化进程;农业上着力一个“特”字,凭借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形成基地,助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三产方面盘活一个“绿”字,让青山生金、绿水淌银,壮大旅游经济营造体验文化家园……新、特、绿,交互编织出西峡县未来诗意地栖居地。  转型探索方面走在全国前面,脱贫攻坚
期刊
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瑶里小镇,清雅别致,诉说着千年的古韵。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这里四季怡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左右,森林覆盖率高达94%,存有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百余种,现已成为各方游客访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  天上瑶池,人间瑶里。行走在古镇的石板路
期刊
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在大众视野中,江南水乡的古镇大多是这一阕温婉多情的醉人模样,地处苏杭两地诗画长廊的浙江桐乡乌镇便是其中一例。  但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于此,以及木心美术馆的落成使用和乌镇戏剧节、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成功举办,这个千年古镇正打着“文化”的烙印,拉开与同类旅游景区的差距。  乌镇,在古镇的活化案例中,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初遇重遇都惊艳。  巷内寻觅旧时光  十字形的
期刊
7月7日,以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为首席的农田水利设备设施财产保险项目共保体与河南省水利厅、兰考县政府正式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为推动河南省保险业精准扶贫模式再添新引擎。河南省财政厅、水利厅、发改委、兰考县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而保险已逐步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政策工具。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
期刊
广西百色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地方,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近年来,这里出产的果蔬两相宜的圣女果,以其规模化生产、优良品质和行销全国的不俗表现而闻名天下。  圣女果是番茄大家族中成员之一,番茄的别名有“西红柿”“番柿”“洋柿子”等。番茄的起源中心是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现在的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地,还有大量的野生番茄分布。  15世纪末,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番茄,18世纪初传入欧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