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意象)类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题例】
  (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名师精析】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考查时通常设置这些问题: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点?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本题考查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实际上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分不开。解题时应结合全诗的内容、情感、态度等来归纳诗人形象特点。诗的首联说:今年二月一到,冰雪就开始融化了,那入冬以来水位低落的苕溪,已是满溪绿水,悠悠东流。诗人面对着这万象更新的景色,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也想起了友人。颔联写自己吟诗赏花的生活,表明自己情趣的高雅。颈联照应题目写怀友人:智老多病,天经安于贫困,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尾联回忆过去访友的情景,既照应题目,暗写今日之访,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总之,诗人客居外地,观赏杏花,以诗自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这里,“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分析至此,我们不难归纳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要点:刻画了一位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
  【解题方略】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星可传恨,水喻愁多;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归纳起来,常见的传统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类:⑴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⑵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捣衣、双鲤、莼羹鲈脍等。⑶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夕阳、落日)等。⑷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子、草木、冰雪、黍离等。⑸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子、比翼鸟、连理枝等。⑹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请缨、长城、楼兰、关山、柳营、羌笛等。
  常见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主要有:⑴登高(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伤春悲秋(或“见秋思乡”)。如“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流露的是伤春、惜春之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为此,考生必须掌握常见的诗歌意象。
  2.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又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写诗,常用缘景生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情写景这些“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的关系上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当然,“情景交融”的方式很多,除上面说的几种情况外,还可分为:以乐景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景。前者为正衬,后者为反衬。
  此外,具体叙述、描写过程中,诗人还会用到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上与下、点与面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详见“高考诗歌鉴赏:技巧类”),甚至从形、声、色多种角度综合描写。这就需要我们总体把握诗歌意象,全面领会诗歌主旨,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 明确解答诗歌形象鉴赏题的基本要求。
  ①把定其表。对诗歌中的景与物,我们要抓住形、声、色等作具体分析(特别注意能体现喜怒哀乐等情感的景物),从而把握景与物的特点;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感知。
  ②深入其里。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表达特定情趣和意味的意象,要熟悉其特殊的内涵;把景、物与人联系起来理解,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
  ③知人论世。掌握作家的生平遭际(如考取功名则“一日看尽长安花”,羁旅在外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壮志难酬则“闲抛闲置野藤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诗歌的风格特点(如清新自然、俊彩飘逸、沉郁顿挫、瑰丽雄奇……详见“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类”),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整体风貌(如盛唐的豪迈、晚唐的哀婉、南宋的忧伤,等等)。
  ④运用术语。意象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误区警示】
  ⑴不能只注意形象的局部,而应结合全诗整体把握形象,能整合出关键词语。
  ⑵不应该只看表层意象,还要把握其深层意义。
  ⑶诗歌传统意象表意比较固定,但具体诗歌有变数,有的意象表意可能与传统意象相反。
  ⑷不应将某诗人的整体艺术风格套用到其所有的诗歌作品上,鉴赏时要注意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如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写过婉约词,婉约派代表柳永也写过豪放词作。
  例如:(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在古代诗歌中,鸥鸟常常代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闲适生活情怀,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两句诗写尽了作者生活的隐逸色彩。又如杜甫《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表现出作者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鸥鸟也有表示毫无机心的意思,如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海客”(作者自指)与白鸥相亲无猜并不是有意追求无机巧之心,而是在忘却机巧之心的情况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的。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穷通还在话下吗?当然,海鸥作为自然界的水鸟,在古代诗词中有时并不与《列子》的记载相关,也不是作为原型意象来使用的。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作者是说,自己要隐退江湖,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于万里波涛之间。此乃老杜愤激之语。
  基于以上对海鸥意象的了解,我们再来分析重庆卷的这首诗。全诗即景抒怀,集中表达了诗人的“客愁”:几回经由扬子江头,风波依旧,而旅人又添新愁;诗人他乡奔波,故园之思频频入梦,孤枕难眠;诗人由己及人,推想自己的朋友星散各地,作客天涯;悲怀难抑,诗人见鸥鸟而起意,末句以沙鸥象征自己孤单漂泊,无所着落。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责任编校 彭琳
其他文献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在这里,可以看到泉、瀑、河、灘,美不胜收。  天空、森林像装在了湖里一样,颜色丰富、多变,浓郁得好似油画中的调色一般,身处其中就仿佛到了梦境。人入画中游客观景拍照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一点四面”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尝试以中学历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急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根据“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追求素养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大有必要。以下就本课教学的创新教育体会抛砖引玉,企盼专家、学者和同仁指导。  
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显学”。依据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主要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这个解释说明,一线老师们有两个疑问:一是家国情怀在中国史
“因果联系”是议论文着重体现的语意关系。论点要站得住脚,论证要合乎逻辑,论据要丰赡饱满,都取决于“揭示原因”艺术的巧妙运用。而“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往往可以使议论文走出流于“平面说理,泛泛而谈”的怪圈,走上深刻概述、透辟分析、深入说理、深层立论的轨道,从而凸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行文脉络。  “揭示原因”的文字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意位置。开头,概述事例,分析说理,结尾等部分都可以缘意而行。
一、课标与教科书的变化  1.课程标准——高屋建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本次课改的两大变化是:“1.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
今年1月,在深圳经商21年的李顺起回到广东茂名市家乡博郡村正式走马上任。随后,他以“一刻不耽搁”的干事状态,带领村干部开展走访调研、谋划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博郡村村民公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短短几个月,博郡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对未来信心百倍。他说:“我要把深圳敢为人先的想法带到家乡搞活经济,为家乡多做些实事。”  在茂名市,类似李顺起这样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迅速进入“实干状
第Ⅰ卷(选择题共76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08年12月8日到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必须把_______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_______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_______和_______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
古希腊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古希腊人更胜一筹。“中庸之道”不仅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价值,成就了古希腊辉煌的民主文明。  一、古希腊文明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在古希腊被称为“中道”,就是 “适度”、“适中”的意思。“中道”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两句话:“认识你
高三历史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一方面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及具有较好的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上述能力仍未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复习课既要顾及学情,也要对接高考。教师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对2018年全国一卷考题(以下简称“2018年高考题”)考查学生能力维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利用一定的情境,采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