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观照下的陕西当代文学创作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x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具有地域色彩,早在南朝梁时期,刘勰就在其思想巨著《文心雕龙》中反映出这样的思想来。《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陕西作家群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三秦文化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陈忠实入手,以他的《白鹿原》为文本,简要探讨三秦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陈忠实;秦地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39—02
  
  《白鹿原》这部扛鼎之作以它那“囊括宇宙,贯通古今”的叙事艺术为我们展现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陈忠实并没有刻意求新去追求小说创作主题范式,而是理所当然地继续秦地小说家大力推崇的文化主题,尽情地阐释着自己对关中文化的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瑰丽的民族史诗画卷。
  一、创业主题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生存一直是考虑的首要问题。秦人把这个问题和创业放在了一起去考虑。处于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众生的创业自然离不开农业的首要生产资料—土地。《白鹿原》中,白嘉轩从创业起初到成为白鹿原屈指可数的大家族,都一直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就是在和鹿子霖的争斗中也时常是为了土地。可见土地在农业社会中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为了得到那块长着鹿样样奇草的慢坡地,他对鹿家机关算尽;为了把父亲的坟迁到那块他认为蕴藏着白鹿精魂的地里去,他谎说自己做了梦,梦中的父亲鬼魂告诉他棺里进了水;为了李家寡妇的那六分好地,他和鹿子霖闹得沸沸扬扬…等等都是很好的凭证。在创业的社会关系方面,白鹿原完全采用的是农业社会所特有的家族式结构。“对于白嘉轩来说,他最重要的关系在于家庭。他首要的观念是家庭观念。他的进取就是家庭的进取,他的哀乐就是家庭的兴衰,他的人生完全融化在家庭里了。离开家庭作为小说人物他则不复存在。”[1]作为创业的主体—人来说,对其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引用吴宓先生对陕西楞娃的解释:憨厚,耿直,倔强…但我们也可以从作品中发现关中人特有的一种狡黠。白嘉轩是一个追求仁义的“正面人物”。他一生居仁思义,心怀大志,为家庭和乡人殚精竭虑奔波不息。作为一个农人,他敬恭桑梓、服田力穑,用血汗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家业;作为族长,他博施公济,逐渐树立起了在乡民们的威望。他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治好家业,振兴家族,同时使白鹿原的乡人们家家温暖,个个仁义。其实,他一生中的每一次仁义之举几乎都是出于立身扬名的功利目的。就像修祠堂时的愿望一样,他“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而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就创业的进程和结果来说,农业社会以兼并土地为手段的创业,在起初,创业者往往是要付出大量艰辛的体力劳动的,等到自己的土地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地所有者就可以不用自己劳动而获得大量的收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大量土地。许多所谓的“地主”只是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地的“主”。白嘉轩在今人的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多承包了几亩地的“专职农民”而已。
  如果说上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普遍性的话,那么在秦人的创业中,我们更应该看到主客观方面的限制,这两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客观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观方面:守成有余,开拓不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的制约。因此,对世代的秦人创业者来说,“苦”一直是伴随他们创业左右的。在秦地小说中,秦地小说家们对苦难的人生进行了集中的关注,使他们既不淡化对天灾人祸的冷峻审视,又不忽视对苦难降临时人的坚忍所凝聚的精神品格的称扬。我想这一点应该是作为农业文明中的关中平原和他者地域农业文明的区别。秦地作家对这一点的关注,也应该是作为区别于他者的地域特色。
  二、性·情主题
  “临近世纪末的秦地文学似乎给广大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那伙老陕老土,特别爱写男男女女的事,写得有滋有味,写得惊世骇俗,写得不伦不类,写得别有用心,写得让人感动又让人反感,写得令人厌恶又忍不住看…”[2]秦地小说家对形形色色的性恋与爱情的描写,与作家的生命体验生活积累和观念意识有关。探讨秦地性文化,有三个层面值得注意。“一是原始的本能层面。秦地小说突破了种种认为禁锢,尤其是在压抑人们甚久的律条崩溃之后,秦地作家更真切地看到了生命的本相:贫瘠的土地上强化着更为旺盛的生殖文化—生命基因复制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顽强冲动。《白鹿原》开篇便切入这一性文化的层面,写白嘉轩为了生殖目的而顽强地、豪壮地连娶了七个老婆,终于达到了生殖的目的。这种描写极富文化人类学的意味:他很古老,也很时髦…二是性的审美化层面。在20世纪的秦地,文化娱乐的条件仍普遍匮乏,尤其像陕北的穷乡僻壤,‘在没有点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的夜晚,在这闭塞的一村一户被远远隔开的荒山上,夫妻间的温柔,成了他们夜晚主要的文化活动。’(《最后一个匈奴》)在这种情形下,性爱活动涉入精神需求领域,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是一种‘美育’活动…三是性的社会化层面。在人们熟知的描写性爱的文学教训中,总强调怒能为写性爱而写性爱,要在性爱的描写中去观照社会人生。这是将性爱置入社会人生的大系统中去考察势必会引出的结论。的确,性、性爱及性描写与社会人生莫不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3]《白鹿原》中,陈忠实反映了在宗族社会中,关中平原人们的性·情观。他所反映的性·情观极相似第三点。在陈忠实所营造的《白鹿原》的世界里,女性是作为男权社会的“他者”出现的,她们也不应该有自我存在的意识与权利,否则便万劫不复。“30位女性中明确提到死去的有14位,约占50%。‘死’笼罩了白鹿原的上空,这些人的死是必然的”,“越是遵循这种害人的制度越可长寿,越是和宗法制度相敌对越是短命。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面前没有任何价值,爱情、事业、人生的追求都如同一张白纸”。[4]这是典型的男性文学主流叙事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其歌颂和赞美的笔调遮盖了事实的残忍。“客观地讲,女人作为配角在白鹿原上生活的”,“男人成为中流砥柱,而女人如同男人的附属品”。[5]在以男性为尊的时代和社会里,女性完全被笼罩在男权的阴影之下,男权的中心统治地位无情地对女性从肉体到灵魂构成双重压迫和摧残,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即使书中把握了自己命运的惟一女性白灵,她的死亡,仍暗合了传统儒家信徒的人生观,逃不出白嘉轩们的预料,逃不出封建道德欺诈的目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蔑视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彰显男性优势的社会,显示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男性的绝对宽容和对于女性的绝对严苛。女性仅仅作为传宗接代和男人成家立业的工具而存在,女人没有独立的地位,用白赵氏的话说,“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固然,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与文化双重压迫的结果,陈忠实也以历史真实的笔调再现了女性的“生”之艰难,然而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却透露出陈忠实的文本抒写,依然是典型的男性文学主流叙事对女性形象的书写。“白鹿原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以男性为尊的社会里,女性的世界黯然失色。”[6]在《白鹿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非小娥莫属。在白鹿原的人看来,小娥就是祸水,更重要的是她失去了女人所应有的贞洁。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观念中,贞洁是衡量女性的一把标尺。以男权为中心的关中文化,自然而然地遵循着这一标准。但是我们要问,是谁让她成为万人唾骂的“婊子”呢?她自由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难道有错吗?也许在贞洁这一点上我们不应刻意地去责备古人。但是对女性进行戕害的贞洁观我们则要责问:所有的不贞洁还不是由那些操纵话语权的男性所造就的吗?明显的是:在关中贞洁妇道是对女性人性的一种戕害。
  结语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生的理解与表现。陈忠实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陈忠实立足于农耕文明,并对在此之上形成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关中文化进行着反思。深刻地剖析了关中传统在时代变迁下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关中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们也经受着时代的磨练。恰似陈忠实一样,在对自己故土那种迷恋的感情之外,更有一种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失落和担忧。但同时,他仍旧诠释和解构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并把它尽意地展现出来。地域文化构成了陈忠实的整个创作世界,也只有在这种地域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作品才具思想性。地域文化影响了作家,作家同样接受和传播着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郑万鹏.《白鹿原》与家族文化[J].东疆学刊,1997,(1).
  [2][3]李继凯.秦地小说与秦地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孙艳平.从笔下流出的眼泪[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龙叶.《白鹿原》中几位女性人物之我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6]张爱荣.黯然失色的女性世界[J].云南经贸大学学报,2002,(3).
  
  (责任编辑/彭巍)
其他文献
摘要: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和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彭未名教授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及德育研究中的种种人文缺失的弊端和误区做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往德育”。  关键词:交往德育;灌输德育;书评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本文在指出海外中国女性研究从女性视角出发构建书写的优点同时,聚焦女性与婚姻中的性——这一具有“门槛”意义的日常实践——从性的社会吸纳、情迷的侧面反映、才女与性的疏离和倒置,以及妒妇、妓女等的边界呈现和女性身体和认同的塑造五个方面,指出女性视角的书写仍是一种“拼贴”不足的边缘再造,就此引出运用“双重视角”、历史与性别对话的必要性。  关键词:再造;女性;婚姻;性  中图分类号:C913.14文
期刊
摘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创新政治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为坐标,创新专业教育机制,构建良好的智育环境;以健全人格培养为基础,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形式,优化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环境;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64—02    如何构建有
期刊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开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钥匙。通过对资源型地区抑制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结合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山西省忻州市,通过分析忻州市农民收入现状,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归纳出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农民收入;忻州市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15—02    一、引言  资
期刊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等教育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的多元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认同度;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吸收和应用;教学过程的探究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等,这些构成了有效课堂教
期刊
摘要: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了结构主义学派,并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继存在主义思潮之后西方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然而,列维——斯特劳斯所发现和缔造的“结构”与结构主义人类学,实际上是感性与理性“邂逅”的结晶。本文分别从列维——斯特劳斯对“结构”的发现、结构主义的形成和结构主义的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和论证了这一理性与感性相交和化生的过程。  关键词:结构人类学;感性;理性  
期刊
摘要:三鹿事件把人们对产品质量安全免检制度的质疑推向了高峰,也使人们产生了疑问:政府及其部门究竟是否能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免除自己对国家、社会所肩负的职责呢?这种现象已成为“隐性违宪”。产生行政法规“隐性违宪”的主要原因是立法和执法过程中缺乏宪法精神,法规内容合法合理性经不起推敲,行政比例原则得不到应用,以及信息不够公开。根本上说就是缺乏政府责任意识。因此行政法规出台、实施至发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
期刊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寻找一个科学的切入点,那就是从爱父母做起。  关键词: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爱父母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7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
期刊
摘要:“死亡”作为女性诗歌的“主题语象”,实践着与生命的自动同构,承载着具有内在深度模式的“个人化”认知。死亡感觉的残留生成转化为独特的美学内涵。通过对死亡意象的象征信码进行解读,深刻体认女性诗歌形而下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死亡;死感;身体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02—02    在女性诗歌中,死亡作为暴力性场景成为死感回到自
期刊
摘要:颜之推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中庸是他的思想核心和处世原则,本文从修身、文学、处世三个层面论述了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行为哲学,以期对当代社会提倡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治国安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颜氏家训;中庸;修身;文学;处世  中图分类号:I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41—02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