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方法的灵魂是数学思想,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不断累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进而提升为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的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又要培养能力,塑造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打好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学生形成优秀认知结构的桥梁,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的数学知识的精华,是将知识变为数学能力的纽带。所以,在数学课堂中,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外,还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雄厚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做的实践,我觉得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的思想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数形结合
数和形是问题的概括和抽象,图象和图形是问题的具体和直观的表现。表面看数与形是互相独立,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数量问题能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能转化成数量问题。这句话阐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意义。数轴的使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基础;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中的进行画图分析等,充分展示数形结合的强大威力,这种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数形结合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中。比如:直线与圆、圆与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主要表现。又如,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等都是数形结合的典型表现。在教学中,以形助数,由数想形思想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紧抓数形结合思想,不但提升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二、分类讨论
在初中课程中最多接触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所谓分类讨论,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划为不同种类,即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把具有共同属性的归为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规划为另一类。分类讨论是数学探索极为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倘若对已学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归类,就可让大批复杂知识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比如:有理数的概念就是“所谓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的两者的统称”,这一概念揭示了有理数的实质内涵,它本身就呈现出了分类思想,之后了解了实数的概念是“实数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统”,因此在学完实数的定义后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类:一个数既有可能是有理数,又有可能是无理数;遇到有理数,就会想到它可能是整数或分数。再如在实数的绝对值概念中把a=0作为分类的标准。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初等代数的核心,应用广泛,在众多的数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数学模型是方程思想的实质,即把实际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后再解决。方程思想最突出体现解应用题中,另外求根的判别式、函数解析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字母系数的值等都多多少少运用了方程思想。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渗透的时机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实现。因此,必须抓住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规律的形成、方法的思考、思路的探索等过程。此外,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刻意渗透,要使其自然。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悟出种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二)理清知识再进行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在解决问题以后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能让学生接受和体会;此外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和过程性,我们能够看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短期的提升,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根据一系列等式或图形,发现他们的规律是新课标教材中的焦点之一,我重点强调解决此类问题要学会分清变量和常量,之后归纳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
(三)自觉的渗透
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有“形”的知识都是教材的编辑重点,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都无“形”的隐藏于数学知识体系里,并不成体系地分散在课本的教材各个角落,作为老师,首先要更正观念,从思想上不断认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而应该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寓于教学目的中,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投入到备课环节,之后要钻研教材,剖析课本里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关键要素,要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得考虑如何利用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对于怎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何种程度,应当有一个系统的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不同具体要求。例如,在教学分式的运算这一课时时,在备课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运用了类比思想,类比分数的运算和性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便很自然而然的由分数的性质想到到分式的性质,由分数的运算再想到分式的运算。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切实把握以上几个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动力,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规划和贯彻实施。同时注意各种思想的渗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一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走进课改实验区: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洁.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数学教学的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又要培养能力,塑造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打好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学生形成优秀认知结构的桥梁,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的数学知识的精华,是将知识变为数学能力的纽带。所以,在数学课堂中,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外,还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雄厚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做的实践,我觉得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的思想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数形结合
数和形是问题的概括和抽象,图象和图形是问题的具体和直观的表现。表面看数与形是互相独立,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数量问题能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能转化成数量问题。这句话阐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意义。数轴的使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基础;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中的进行画图分析等,充分展示数形结合的强大威力,这种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数形结合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中。比如:直线与圆、圆与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主要表现。又如,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等都是数形结合的典型表现。在教学中,以形助数,由数想形思想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紧抓数形结合思想,不但提升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二、分类讨论
在初中课程中最多接触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所谓分类讨论,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划为不同种类,即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把具有共同属性的归为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规划为另一类。分类讨论是数学探索极为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倘若对已学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归类,就可让大批复杂知识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比如:有理数的概念就是“所谓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的两者的统称”,这一概念揭示了有理数的实质内涵,它本身就呈现出了分类思想,之后了解了实数的概念是“实数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统”,因此在学完实数的定义后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类:一个数既有可能是有理数,又有可能是无理数;遇到有理数,就会想到它可能是整数或分数。再如在实数的绝对值概念中把a=0作为分类的标准。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初等代数的核心,应用广泛,在众多的数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数学模型是方程思想的实质,即把实际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后再解决。方程思想最突出体现解应用题中,另外求根的判别式、函数解析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字母系数的值等都多多少少运用了方程思想。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渗透的时机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实现。因此,必须抓住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规律的形成、方法的思考、思路的探索等过程。此外,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刻意渗透,要使其自然。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悟出种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二)理清知识再进行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在解决问题以后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能让学生接受和体会;此外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和过程性,我们能够看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短期的提升,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根据一系列等式或图形,发现他们的规律是新课标教材中的焦点之一,我重点强调解决此类问题要学会分清变量和常量,之后归纳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
(三)自觉的渗透
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有“形”的知识都是教材的编辑重点,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都无“形”的隐藏于数学知识体系里,并不成体系地分散在课本的教材各个角落,作为老师,首先要更正观念,从思想上不断认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而应该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寓于教学目的中,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投入到备课环节,之后要钻研教材,剖析课本里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关键要素,要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得考虑如何利用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对于怎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何种程度,应当有一个系统的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不同具体要求。例如,在教学分式的运算这一课时时,在备课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运用了类比思想,类比分数的运算和性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便很自然而然的由分数的性质想到到分式的性质,由分数的运算再想到分式的运算。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切实把握以上几个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动力,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规划和贯彻实施。同时注意各种思想的渗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一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走进课改实验区: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洁.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