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再回首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夺去了2000万人的生命,将一代欧洲青年变成炮灰,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及其外部的国际秩序。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毁掉的不仅是生命,还有欧洲的三个帝国,即德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此外,由于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崩溃,位于欧洲边缘地带的这第四个帝国也随之消失。一战之前,全球力量的均衡中心在欧洲;战后,美国和日本崛起成为大国。一战还诱发了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为法西斯主义铺平了道路,并加剧和扩大了搅得20世纪不得安宁的意识形态之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灾难呢?战争爆发后不久,德国首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在被问及如何解释所发生的一切时曾经回答道:“噢,要是我知道就好了!”或许是为了推卸责任,他后来又说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同样,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也为自己开脱说,他在当时“认为没有谁能够独自阻止那场战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那样的战争是否会再次发生?玛格丽特·麦克米兰是一本有趣的新书《结束和平的战争》(The War that Ended Peace)的作者,她认为,“把今天的中美关系与一个世纪前的德英关系进行一番比较是非常有意思和发人深省的。”《经济学人》在进行这种比较后指出:“把今天和1914年进行比较,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是现在和那时都弥漫着一种自满自大的情绪。”有一些政治学者,如芝加哥大学的约翰·米尔斯海默则干脆认为,“老实说,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
  进行历史类比有时候虽然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但是,这种类比如果传达出一种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意味,则会是相当危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不可避免。它很可能是由德国崛起和英国为此产生恐惧所造成的,也很可能是由德国害怕俄罗斯崛起而反应过度所造成的。此外还有无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为错误。不过,今天中国和美国之间整体实力上的差距要大于1914年时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差距。
  如今,要想从1914年事件中汲取教训,我们就必须要破除业已形成的关于一战的许多迷信说法。例如,认为一战是德国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发起的一场预防性战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时的主要掌权人物都不相信这种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是一场完全意外的战争,并非如某些人所坚持的那样,奥地利有意参战是为了排除日益高涨的斯拉夫民族主义的威胁。在当时,人们只是没有料到战争会持续如此长的时间、会有如此多个国家卷入进来,但是这种判断错误绝不意味着那就是一场意外发生的战争。
  还有人说那场战争是欧洲当时不受控制的军备竞赛引起的。可是海军军备竞赛在1912年就已经结束了,而且是英国获胜。注意到当时欧洲地区的军事力量在持续增长便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军备竞赛的直接结果,这未免有些牵强。
  今天的世界与1914年时的世界在好些重大方面都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区别是,核武器就像是为各国政治领导人提供的魔法水晶球,能让他们看到如果战争不断升级,他们所在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当初,假如奥匈帝国的皇帝、德皇和沙皇也都曾有一个水晶球的话,他们就能够看到,在未来的1918年,他们的帝国将被毁灭,而他们自己也将失去皇位。这样一来,或许他们就会在1914年更加谨慎从事了。我们知道,核武器的这种魔法水晶球效应在以前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曾经对美苏两国的领导人产生过强烈影响。那么,在今天,它多半也会对中美两国的领导人产生同样的影响。
  另一个区别是,现在关于战争的思想意识已经大为减弱。在1914年,人们曾真的以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宿命论观点还得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论调的强化。在他们看来,战争是应当受到欢迎的,因为它如同夏季到来的暴风雨,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如温斯顿·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中写到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情绪。这些民族国家由于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于是转而热衷于搞国内争斗或挑起国际争端。民族热情随着宗教信仰的衰落而被过度点燃,在几乎每一寸地表下燃烧,纵然遮遮掩掩也已然是一片大火。人们竟至于觉得这个世界希望灾难。当然,男人们则急于到世界各处去冒险。”
  不错,民族主义在今天的中国正日益高涨,而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则发动了两场战争。但是,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咄咄逼人,或满足于一场有限战争。误判总是难免的,但是,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就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确实,在诸如能源、气候变化和稳定金融等许多问题上,中国和美国都显示出了非常强烈的合作愿望。
  此外,在1914年,德国已经快要追赶上英国(工业实力则已经超过英国)。而如今,美国的军事、经济和软实力,在整体上仍然具有领先中国数十年的优势。采取过于冒险的政策必然会损害中国的国内和国外利益。
  换句话说,比起一个世纪以前的英国来,美国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处理好它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关系。过度恐惧则有可能使这种恐惧变为现实。美国和中国能否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们如何做,这取决于人的选择,而不是什么铁定不变的历史规律。
  为了从一百年以前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在进行历史类比分析时务必要小心谨慎。如果从这种分析中嗅到了一种必然性的味道,那就更加必须警惕。战争绝不是不可避免的,相信战争不可避免倒有可能成为爆发战争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自学成才的青年学子  上世纪 70年代末,杨小凯在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从事事务性工作。当时按照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的主张,用研究会来筹建研究所,他自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总干事,他说“干事”就是要干事。副总干事有李德仁、徐寿波等,我也是其中之一,该研究会是由于光远的秘书刘与任出面组织的。我常被通知去参加干事会,正是在那里认识了杨小凯和郁鸿兴,他们希望我能帮他们学习经济学。  杨小凯在文化大革命
期刊
2014年10月7日,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方面的贡献,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CFP供图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本来预计北京时间2014年10月7日17:45召开发布会,我耐心地等。17:45刚过,手机端新闻就跳出一个消息,日本3位物理学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腾讯新闻弹出:“
期刊
历史时代很难在它还没有结束时就认识到自己本身。文艺复兴在事后才成为文艺复兴;此前的黑暗时代和其他各种时代亦然。原因很简单: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发展态势到底是独立事件还是代表了长期趋势的开端,这很难判断。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柏林墙倒塌、结束40年历史的冷战已经过去了25年,随之而来的美国主宰、许多国家日益繁荣、大量相对开放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期刊
由于斯密在《国富论》中发生了这种令人遗憾的和灾难性的研究焦点的转移,价值和价格理论便对现实世界的价格研究,转移到了对一种神秘的、并不存在的从来也没有过的长期“均衡”世界里的价格研究上  读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会有两大缺憾,其一,《国富论》通篇只字未提后来被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大书特书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企业家精神);其二,斯密在书中极力强调
期刊
2014年6月,一位不到40岁的禅师开办了为期4天的禅修营,每人学费是38000元。学员很快爆满了容纳百人的大禅堂,主办方不得不承诺将来另开一期。参与者远不是人们想象的富裕阶层,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工薪阶层。在无锡,以88米高的灵山大佛和梵宫等精品现代佛教建筑和艺术为标志的风景区,已经又继续投资50亿人民币,在灵山景区近旁开建 “心灵度假”小镇拈花湾,以便吸引那些需求心灵滋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旅游者
期刊
在过去十年中,关于中国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赶超西方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意见双方都提出了好些论据。经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近10%的30年积累,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底,中国超过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在《财富》全球500强公司排名中,2005年中国企业有20家,2014年已经增加到95家。有很多指标都昭示着中国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也有人认为中国还有不
期刊
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丹麦是欧洲中等规模的大国,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三个公国。在1864年丹麦与普鲁士/奥地利之间的战争中,这些公国变成了普鲁士领土,1870之后又变成了新德国的一部分。一战之后,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地区重又成为丹麦领土,当时发生的一次公投造就了现在丹麦与德国的界限。在中世纪,瑞典南部地区(斯堪尼亚省、布莱金格省、哈兰省)、挪威和冰岛都是丹麦领土。1658年丹麦与瑞典的战
期刊
西方领导人早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不久就在开始考虑如何将俄罗斯拉入自己一伙。尽管华盛顿及其在欧洲的朋友从来也没有将莫斯科当成过真正的盟友,但是他们认为俄罗斯的基本内政外交政策目标与自己一致,一定会在国内逐步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和在对外事务中采取自由主义的方针。这条道路自然会是崎岖不平的。不过华盛顿和布鲁塞尔认为,莫斯科之所以会采取与自己不同的政治立场是由于俄罗斯人古怪的民族特性,他们缺乏民主经验。至于
期刊
大约15年前,中国宣布实施“走出去”战略,该战略为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迅速建立经济关系和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开辟了一个通道。自此,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不断扩展和深化,并且日趋常规化。由于中国对拉美影响巨大,中国的经济活动一直受到拉美的极大关注。当中国宣布面向拉美的新一轮重大投资,并扩大了与多个拉美国家的贸易,高层人士的来访,或定期参加地区性论坛,也就不足为奇了。现今,中国被视为拉美经济和对外事务中的一个至
期刊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的“精准刺激”,成为此轮微刺激成败之关键  近日来央行连续推出了定向降准、定向贷款等措施,结合早前推出的小微企业融资、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等措施,可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进入了稳增长的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中国先后经历了5次保增长或稳增长的过程,分别是2008-2009年、2010年下半年、2012年下半年、2013年下半年和当前的这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