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上的“教”与“学”双边活动活跃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o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多数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得”。观念的改变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如何让学生摆脱对老师“讲授”的依赖,培养其“自得”的意识,就要让“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活跃起来。
  一、根据初中学生特点,突出历史事件的形象与激发学生的情感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他们对历史一般都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重要人物的事迹和故事。针对这些特点,教师授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讲得有声有色,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直观教具的作用不容忽视。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便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他宣称直观性是教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及各种音像设备等。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可以利用课本上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学生仿佛置身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巧妙设疑,注重启发,激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设疑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也就是说要难易适中。
  “思源于疑”,由疑问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设疑太容易流于平淡,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太难又会令学生望而生畏。所以,疑一定要适中,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而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美国内战前,设疑:“一九八二年,美国政府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要求在历届的四十位总统中选出一位最佳总统,名列前茅的竟是平民出身的林肯,那么,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地寻求答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历史课上注重小组讨论探讨过程。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我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3.为了促进全员参与,采用抽签决定讨论的人员。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成绩相对差的同学或者平时老师不大被提问到的同学,容易置身事外,消极对待课堂讨论。抽签的方式,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又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要做好一名初中教师,就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级教师纪连海老师所说:“我驰骋,我热爱,我陶醉。”当你醉心于其间,你会作出平凡之中不平凡的贡献。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变化,同时,其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崔峦教授说:“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他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为保
摘 要: 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以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实例为切入点,讨论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已有信息素养与后继学习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进而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起到积极作用,有效助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教学实践 学生信息素养 新旧知识 教学相长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积累的除了学科知识本身以外
摘 要: 本文从水手工艺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师资队伍、实训场所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所建设和学生安全意识及服从意识培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水手工艺教学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 《水手工艺》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全球海员在业务水平上提出了新的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面对这一新举措,航海院校在加强新公约学习的同时,不断
摘 要: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多,本文从电工安全文明生产、制作“卡片”,强化过程管理、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来描述安全有效地进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快速提高训练效益的方法。  关键词: 维修 电工技术训练 学生技能训练 问题研究    职业中学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中级工或高级工标准的技能水平,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来实现。技能培训要正常开展,安全生产是必要保
摘 要: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运用心理暗示有助于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作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将心理暗示运用于政治教学中。  关键词: 心理暗示 政治教学 运用    某日我在小区里看到两个孩子在玩,追赶中不小心摔倒了。一位妈妈“哎呦”一声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摔哪儿了,摔疼了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对学科的要求已由原来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上升为知识的应用和能力提升.本文以素质教育为视角,树立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课堂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让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自主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制订教学目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
摘 要: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调动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是认真组织课堂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自主学习 参与意识 国际交流    长期以来,政治课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这种刻板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政治课厌倦,失去学习兴趣,思想政
计量工作既有技术性,又有服务性,特别是还有保障性,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障计量系统的正常运转.但面对突发事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