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的构建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事行为制度作为大陆民法的重要制度之一,蕴涵维护意思自治和限制意思自治的双重内容。其中,无效民事行为制度旨在维护意思自治而限制意思自治,因此需要运用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来缓和存在诸多无效民事行为的现实矛盾。通过结合各国家与地区的立法和判例,建议我国构建无效民事行为转化的一般性制度和具体规则,并对物权法与债权法两个领域进行针对性分析,尝试证成我国引入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的可能性。
  关键词 民事行为 无效 转化 物权法 债权法
  作者简介:黄宇辉,浙江人民联合律师事务所,民事部主任。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32-02
  1986年《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了7种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况。1999年《合同法》第52条将合同无效的情况限缩成5种。1999年《合同法解释(一)》第4条将导致民事行为无效的法律位阶限定于法律和行政法规。2009年《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进一步将导致合同无效的规定限定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虽然立法上企图对无效民事行为的判断标准进行精确,但目前为止,效力性规定和管理性规定的识别仍旧是模糊的,从而导致司法实践的诸多困难。一方面,效力性规范多用“应当”“必须”等术语表示,但是用此表示的规范却并非都是效力性规范。此外,管理性规范中涉及公共利益的一些规定,也可能在实践中直接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规定,而被认定为无效。实际上,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已在我国司法中被运用。如《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的解释》第11条规定:“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人订立的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合同无效”。但根据本解释第13条规定,如果有关部门在起诉前,将该块土地划拨与受让方,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的无效合同可以按照补偿性质的合同处理。立法者的意图在于“第13条正是运用了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将无效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转化为补偿性质的合同。”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46条也将无效的合作建房关系转化为借贷关系。但是,上述专门性规定的普适性毕竟有限,要解决无效民事行为转化的混乱现状,笔者认为我国亟需构建正式的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
  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可以适用于民法各个领域,我国应在未来的民法典总论中规定一般条款,以统领整个民法领域,为一切可能的转化创造制度条件。通过对各国家与地区的立法、学说中的成功转化经验和我国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案例的总结,在各分则中规定特别条款。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制度,笔者接下来对物权法和债权法两个领域的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物权法上的无效民事行为转化
  物权法定原则决定了物权法许多条款都具有强制性,一旦违反,民事行为无效,这为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的运用提供了很大空间。
  (一)无效的不动产抵押转化为保证
  不动产抵押必须登记才能生效,未登记,不动产抵押设立无效。无效的抵押可以转化为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的保证。虽然此时债权人失去了对特定财产的优先受偿权,但获得了担保人以其全部财产保障原抵押财产价值范围内债权平等实现的机会。而保证人保证的范围也在原抵押财产价值范围内,未增加其义务。但是此时的保证人应该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因为债务人本来就需用自己全部的财产保证债权人债权实现,转化无益。转化后的保证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一般保证,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而连带保证,保证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就须履行保证责任。在抵押中,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立即实现抵押权,可见连带保证与抵押权实现相似,故应将无效的抵押转化为连带保证。
  (二)违反物权法定的物权行为转化为债权行为
  物权法定原则决定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如果当事人设立了法律上未规定的物权,民事行为无效,但此时无效的物权民事行为可以转化为债权行为。如《德国民法典》第1059条规定:用益权不得转让。用益权可以由他人行使。据此,用益权之让与无效后德国判例将其转化为使用权之委任。再如,当事人在动产租赁合同中约定承租人对此动产享有物权上的优先购买权。由于我国物权法上没有动产优先购买权的规定,此约定无效。但此种约定可以转化为债权法上的优先购买权。
  (三)无效的质押转化为抵押
  质押权的设立必须由质押人向质权人交付标的物,但在现行的民商事活动中却会出现许多未交付标的物的情形,此时质押权设定无效,但我国承认动产抵押,为民事行为的转化提供了契机。无效的质押可以转化为动产抵押,因为质押和抵押都是用特定财产担保债权人债权实现。
  德国判例将土地所有权让与无效,转化为地役权之设定。这一判例在我国无适用空间,我国土地所有权只能归集体和国家所有,私人之间对土地所有权的转让行为属无权处分行为,前文已经论述,此种民事行为已导致第三人利益受损,所以不得转化。此外德国还有判例认定无效的质权转化为留置权。质押权的设定需采用书面形式,缺乏法定形式,质押权无效。无效民事行为的转化需考虑当事人意思。特别是解释转化,就是由事人意思直接推动。而留置权是法定权利,权利的行使由法律推动,如果符合留置的条件,即使相对方反对,认为其本无留置意愿,也不会阻止留置权行使,所以无效的质押不能转化为留置。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将分层所有权设定无效转化为共有。我国大陆与分层所有权制度相同的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澳门地区此种转化规范在大陆是否适用?这一制度在大陆仅有的存在空间就是针对“筒子楼”。但随着我国大陆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筒子楼”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此转化制度在大陆几乎无生存空间。
  二、债权法上的无效民事行为转化
  债权法崇尚意思自治,但合同行为仍然要受到强制性规范的限制,因此需要一定的无效民事行为转化空间。   (一)无效的债务承担转化为第三人代为清偿
  债务承担需要债权人同意,未经债权人同意,债务承担无效,但无论债务承担还是第三人代为清偿都是第三人帮助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这两种民事行为追求的经济利益一致。债务承担需要债权人同意是为了防止有资力的债务人脱身此债务,换上无资力的第三人承担债务,以保护债权人利益。转化为第三人代为清偿,消除了民事行为对债权人利益侵害的瑕疵,非但债务人未脱身于债务,还为债权人实现债权增加了保障砝码,对于债权人而言,何乐而不为,所以此转化可以允许。
  (二)无效的本约转化为预约
  预约是指约定将来订立本约的契约。我国法律中虽然未对预约明确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已承认其效力。若本约因缺乏法定形式或未交付标的物无效,本约可转化为类似的民事行为,但无类似的民事行为可以转化为预约。预约是否应采用与本约相同的形式,各国各地区立法规定不一,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51条规定预约必须符合本约的形式要求。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第404条规定预约不需要符合本约的形式要求。前文已就形式对民事行为效力的影响进行论述,若形式是为保护当事人利益,则本不该将形式作为强制性规定,若形式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则此时的合同仅是预约,无论预约效力是强制磋商还是强制缔约,是否能订立本约尚不知晓,更不能说此预约已对外部产生不利益。预约的效果只是朝着本约的方向进行,但与本约相差仍然很大。所以预约不需要具备形式,本约可以转化为预约。
  (三)租赁期在六个月以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德国判例将无效的保证合同转化为债务之承担。梅迪库斯也有限地赞同“无效的保证,只有在具备债务承担的实体要件,承担人具有自身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时,才应认为存在债务承担行为。”笔者认为此种转化加重了当事人负担,不能转化。债务承担分为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免责的债务承担使债务人完全脱身于债务,承担人独立支撑债务的履行;即使并存的债务承担,承担人与债务人也是连带关系,即债权到期,债务人和承担人履行债务无先后顺序。而保证责任的承担是以债权人首先向债务人要求履行为前提,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责任,所以将无效的保证转化为债务之承担加重了保证人责任,不能转化。
  三、结语
  凭借本文的短短篇幅,可能还是无法对构建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进行全面详细的阐释,但笔者认为,该制度的最终目的旨在保障意思自治的同时,维护市场活动的交易安全以及维护无过错方的利益保障,无疑是未来我国民法制度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应早日制定无效民事行为转化的一般性制度与具体规则,以完善无效民事行为转化制度。
  参考文献:
  [1]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等在《合同法》中都要求“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根据《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又很难说这些规定是强制性规定。参见王秩:《物权变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2]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46条规定:一方出地一方出钱的合作建房的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在建或已建成的房屋所有权归出地一方所有,出钱一方的投资可根据资金的转化形态分别处理,如果资金尚未投入实际建设的,出地一方返还资金,并支付同期同类银行的贷款的利息。
  [4]郑玉波.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各种社会问题突出、尖锐,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涌现必然会对社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平衡公民权与行政权矛盾而设立的非诉执行制度,也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要求中,被推至风口浪尖。法院应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下,做好非诉执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本论文从非诉执行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剖析了现行非诉执行制度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实和法理
摘 要 切萨雷·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标志着一场犯罪学研究方法的革命的开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同时也遭到来自各方面空前绝后的学术抨击。在当今主流的学术观念看来,“我们从龙勃罗梭那里得到的主要不是其学说的实用价值,而是其方法论的意义。”显然人们对特殊犯罪人理论有太多的误解和错误的态度。这些错误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错误地认识龙氏学说中的“犯罪人”概念,错误地对待龙氏的错误。在龙勃罗梭逝世100周年
摘 要 侦查价值本身是多元化的,侦查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和对抗,对侦查价值的取舍会影响决定了侦查目的的取向。本文在考察侦查价值的基础上,厘清了我国刑事侦查应然和实然状态的目的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建议。  关键词 自由 秩序 正义 侦查目的 侦查价值  作者简介:林鸿,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
摘 要 犯罪嫌疑人为了达到犯罪的目的或追求犯罪的效果,往往在一个犯罪过程中实施多个犯罪行为、触犯多项刑事犯罪罪名,或者实施包含非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等多个行为。为此,司法量刑会遭遇数罪并罚、或吸收犯择一重罪处罚或择出非法行为而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责的选择困境。正确的办法是:针对具体个案,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多方甄别,科学抉择。  关键词 故意伤害 非法拘禁 數罪并罚  作者简介:汪健,江苏省无锡市滨
摘 要 本文以修改后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以证据可采性为中心,对实物证据、言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非法证据排除机制完善有所建设。  关键词 证据排除 证据审查 可采性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92-02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据供辞定罪”刑事证据规则,形成了以认识论作为重要理论基础的传统证
摘 要 作为增强检察机关建设工作软实力的重要法宝之一,也作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检察系统的重要抓手,当前全国各地检察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林林总总的建设理念、建设活动、建设工程,与检察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一并掀起热潮。热潮之余,作为曾经组织和亲历检察文化建设的笔者,也尝试从不同层面提出问题,并结合长期以来的观察与思考,就实现广东岭南检察文化建设的转型升级的有关内容,进行一番必要性可行性探讨。  关键词
摘 要 从甘肃高院判决的“甘肃世恒案件”可以看出,在风险投资中,对赌协议一旦被诉至法院判定无效,对于投资人而言则无异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此,如何保证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保证投资项目的安全,对于风险投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赌协议的产生背景入手,着重分析和评价了时间、空间和对人的效力等因素对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的影响,避免对赌协议因“水土不服”而陷入法律陷阱和漏洞,从而保证对赌协议获得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强工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要想让国家发展的更加稳定,就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真正做到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从而在根源上避免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发生。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行政处罚权是一个焦点话题。我国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现阶段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也就是说今后的工作重点要在现实的实行范围以及相关工作上进行一定的努力,保证
摘要:作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可以说,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大至国家、小至企业最具竞争性、最有增值效应的资产。如果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保护、运用和管理,就会使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知识产权 企业发展 知识经济全球化  作者简介:曾丹、杨佶,怀化市委党校专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06
摘 要 对于国有企业反垄断是否应该专门立法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文从分析垄断国企的特性出发,指出垄断国企的反垄断问题不需要专门立法,但直接适用现行反垄断法对垄断国企进行规制也确实存在一些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垄断国企 垄断性 企业反垄断  作者简介:杨磊,武汉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88-02  垄断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