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薯的故事里,写满沧桑和哀愁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utwan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红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那是一个多雨的夏天。头天晚上听到妈妈对爸爸说:“孩子她爹,孩子都一个月没有吃过肉了,大米省点吃,和着那半屋红薯能够挨到秋收,你明天挑两筐红薯到瑞坡圩卖去,卖了钱给家里添点油盐,顺便带几两煤油,我得趁夜里拧点麻绳,待割席草编织席子,今年养猪、养鸡都不合算,孩子的读书费用还欠着一半没交……”在当时我并不懂妈妈话中的困苦,觉得去赶集就是件高兴事,便赶紧说要跟爸爸一起去,爸妈笑着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特地捞一小钵头米饭给我和爸爸吃,说让我们爷俩吃饭耐饿点,因为不知道要守到什么时候才能卖完红薯回家。爸爸和我吃好了就往箩筐里装红薯,不出十分钟,两筐均匀大个的红薯装满了,接着就往小圩赶。到小圩的路是通行汽车的大公路,足足有两公里远,出到村口就是一段又长又陡的下坡路,下了坡经过一座一百多米长的桥,再走两小段不长的斜坡就到了。
  这个小圩虽小,但有制糖厂、商店、饭店、供销社,今天人真多,待我和爸爸到达时,各个摊位上已经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爸爸走到一棵高大的凤凰树下占据了一个位置,把满满的两箩筐红薯放下,两公里远的路爸爸没有歇过脚,汗水湿透沾满汗污的蓝背心。爸爸顾不得擦一下汗就开始招揽买主,起初叫价是两分钱一斤,也就是说卖完两筐番薯就会换来两元钱,可以买到四十个糯米鸡。想着糯米鸡的香味,我不禁吞口水,再向只隔十来米的饭店望去,一笼刚出炉的糯米鸡浑身溢着油光,金灿灿的。
  刚开始,我跟着爸爸一起守着摊位等待買家,守了一个多小时却只有一个顾客来问,可对方只愿意出一分钱,爸爸讨要一分五,对方不肯给,爸爸嫌便宜不肯卖。又等了半个小时,没有第二个买主光顾,爸爸对我说:“你到那个人家屋角去玩石子,等爸爸卖到钱了就买吃的给你。”我从地上捡拾起一撮凤凰花瓣和几颗石子到一边玩耍。我玩玩停停,不久绕到爸爸身后偷看是否卖出了一些,期待着爸爸卖完红薯带我去买吃的。
  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太阳变得火辣辣的,我感到又饥又渴,便走到爸爸跟前。爸爸摸摸我的头说:“你帮爸爸看着,爸去那边买一根雪条给你,红薯会变成钱的,就算便宜点我也卖了。”爸爸快步走到那个蹩脚五公那里为我买了一根雪条,雪条要两分钱一根,好久前村里放电影时,爸爸给我和弟弟各买了一根,那甜甜的冰冰的感觉很舒服,让我难忘。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雪条,很小心地吮吸着,生怕会漏掉一滴水。雪条吃完了,又等了一个小时,圩上做买卖的人很多都收档了,行人越来越少,爸爸便吆喝着:“红薯便宜卖,一分钱一斤。”也许农村人没有哪个家庭缺红薯吧,只是缺钱而已。任爸爸怎么吆喝,还是没有一个人来买。
  这样又守了一个小时,还是无人问津,爸爸拿起两根红薯到附近人家那里要水洗干净,递给我一根:“先吃一根红薯顶一下肚子,要不回家没有力气走。”我坐在爸爸身旁,看到爸爸连皮一起大口大口地吃着生红薯,我也慢吞吞地啃起红薯来。红薯吃完了,眼睁睁地看着饭店的糯米鸡也卖完了,爸爸的两筐红薯却还是满满的。爸爸守了一天只遇到两个买主,最终他们嫌贵都没有成交。圩上的人都散去了,太阳快落山时,爸爸才失望地挑起满筐的红薯带我往家里赶。我跟在爸爸后面默默地走着,头上顶着爸爸那顶大草帽,手上拎着爸爸的烂拖鞋,两公里的路感觉是那么遥远。
  终于走到长长的陡坡了,这陡坡真陡,爸爸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吃力。走了三分之一,我看到路边有个歇脚的窝窝就对爸爸说:“爸爸,歇一会儿吧。”爸爸说:“很快就到家了,你妈等急了,快点赶路吧。”话还没有说完,爸爸一个趔趄,扁担一摇晃,箩筐一偏掉到地上,爸爸急忙去抓,慌乱中摔了一跤,而箩筐已经向坡下滚去了,两箩筐红薯像赛跑一样纷纷向坡下滚落。爸爸快速爬起来,去阻止下滑的红薯,不想一个箩筐已经滚到河里了。“阿妹,捡红薯,我去河里捞箩筐上来。”爸爸向桥上奔去。河水差不多漫到桥面,前几天连续下大雨,湍急还没有完全退去,箩筐在桥墩和杂草的转角处晃动着。爸爸先探下身子伸出手捞,眼看钩中了,一个波浪打来,箩筐又漂远点,爸爸赶紧拿过扁担,站在桥上继续往河里探,试图用扁担去钩住箩筐,几次未果。我不知道一个箩筐有多值钱,我怕爸爸会掉进河里,我哭着说:“爸爸,我们回家去,不要那个箩筐了。”可是爸爸好像没有听到我在哭,固执地继续捞。
  “扑通”一声,爸爸连人带扁担一起掉河里去了,河水一下子淹没了爸爸。我大声地叫喊:“爸爸!快来人啊,我爸掉水里了……”我寻找着爸爸的影子,缥缈的河面只有那根扁担在随波浪漂浮。眼看着扁担愈飘愈远了,爸爸在哪里啊?我哭喊着,浑浊的河水却全然不顾我的哭喊,哗哗地向下游奔流,淹没了我的爸爸,也淹没了我的哭喊。眼看天快黑了,远处的河岸竹丛变成黑压压一团,我守着散落一地的红薯,平生第一次感到那么害怕和无助……
  不知过了多久,爸爸喊着我的乳名向我跑来,他身后跟着三叔公。我一看到爸爸就扑上去放声大哭,爸爸身上的水和泪湿了我的头发、我的脸。三叔公帮忙捡起地上的红薯装进幸存的一个箩筐里,然后招呼我们回家。过后听三叔公说,多亏爸爸水性好,好人有好报,一个漩涡把爸爸卷回到河边的竹丛根,碰巧三叔公经过把他拖上岸。感谢上苍!让爸爸躲过一劫。
  回到家,妈妈焦急地等在家门口,看到三叔公和爸爸扛着半筐红薯以及爸爸湿漉漉的样子,什么也没有问,马上给我们端出一锅蒸好的红薯和一钵热腾腾的稀饭,然后坐在黯淡的煤油灯下,开始拧起麻绳。妈妈干瘦的手和布满皱纹的脸写满沧桑和哀愁。
  这一年,是我最苦涩的一年,也在这一天,7岁的我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摘自《散文选刊》
其他文献
细菌恐惧症,通俗地说就是洁癖,据研究可能是由创伤引发的。患者总是试图把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变得超级干净,但实际上,既不可能又没能力达到令他自己满意的程度。这是一种恶性循環的病症。  保持超级干净,意味着不仅要清洁无菌,还要有序整齐,这就是一个人组织性、细致性的体现。但是洁癖也会让人焦虑水平上升,只要学会放松自己,尝试一些新奇事物,容忍一点混乱,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
期刊
很多书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假若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么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  我一度以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了解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很有限。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都远不如情侣关系的情感深度。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保持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
期刊
期末考试又要到了,总有这么一群人,天天说“没复习的一天又过去了”“又浪了一天好慌啊”……这种不学习的氛围让你也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自我安慰地想:大家都不复习,大家都考不好,那我没考好也没什么关系嘛!  结果考试后发现,你确实没考好,但那些嚷嚷“没学习”的人呢,个个都拿到了高分。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一次、两次,单元测试、期中考、期末考……直到后来你发现,真正没复习的只有你,而那些“虚张声势”的人都是一
期刊
这个季节,我想去山里走一走。谁也不告诉,只是约了头顶一片云,肘间一壶茶。我曾在山里写过一首诗,如今,我要和那几句诗会一会。  人和人不见面,会想念。人和诗也是。  那时,我尚青春年少,心里藏着对蓝天的爱恋,对大海的神往,会对着一件光阴洗过的白衫发愣,能把一肩的晨露带回家,带进梦里,写进诗。而我的诗终归没有读者。所幸,我并不以此为憾。该来的会来,不该来的,即便来了,也会擦肩而过。  草木似曾相识。一
期刊
深圳市鹽田高级中学
期刊
“我以为这已经是最美的了。没想到还有更美的。”  从英格兰到苏格兰,坐在大巴上,我脑子里所想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来英国这么长时间,我住在拉夫堡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镇上。对于看惯了北京林立的高楼和交错的车道的我来说,这里的一天一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值得定格在相机中的。这里有可以满足你看完英剧后引发无限少女遐想的田园地貌和让你的眼睛永远处于满屏状态的深浅不一的绿色;这里有永远不会对参观者拒之门外的
期刊
01  看了题目,肯定要问,第一是谁?当之无愧——实验。  你想啊,一直拿着瓶瓶罐罐木块纸飞机轱辘车……满以為窥见了世界一角,有重要的东西被自己发现了。跌跌撞撞跑去汇报,但是在司空见惯的大人那里,只得到轻飘飘的三个字——过家家。有的更惨,碰着个暴躁的大人,直接就把这一摊给毁了。  而现在没有嘲笑白眼,正大光明,支持你的不只物理老师,还有一大批大神——牛顿、胡克、开普勒、法拉第、阿基米德……隔空和你
期刊
巫师为什么骑扫把而不骑板凳呢?  咕咚:因为扁担绑在板凳上。  咕咚,如果暖气还没有被发明,你是否还在使用火炕过冬?  咕咚:不会,我会发明暖气。  你说古代的西施、昭君、貂蝉之类的美女,是否真的美?会不会也就是个普通模样而被夸大了然后以讹传讹流传下来?  咕咚:这个问题是不是杨贵妃的粉丝在搞事情?  到底要不要去割个双眼皮?在这个问题上我已经纠结了一年了……  咕咚:先去治治选择困难症。  如果
期刊
我时常对不能获得小表叔的青睐感到失落,周期为每年一次。我不是喜欢他,而是喜欢争强好胜。  小表叔谷雨是个很邋遢的家伙,年纪轻轻却胡子拉碴披头散发。他说话爱比划,并且神经大条,从他旁边经过很容易被他舞舞扎扎的大手扇耳刮子。虽然小表叔总是像打了鸡血般高兴,却听说他的生意一直在赔钱,还听说他经常偷大表叔也就是他哥哥的家具变卖,所以大表叔恨他,让他回不了家。但他对我弟是真心好,连半夜上厕所都要拉上他,我弟
期刊
我是长春人,1985年出生。我妈妈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舅舅是长影的制片人。我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大院里长大。  小时候我用来画画的本子,是从中间裁开的剧本:以前的剧本是用劣质油墨印的,两页连在一起,我的画上都是背面文字透过来的黑点点。我用空的胶片盒装玩具,很早学会的短语是“日/内/村主任家”“夜/外/小院”。周末下午,我常常和小朋友去爬放在篮球场上的道具飞机。  一开始,我的梦想是成为文学家,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