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岗位、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主要研究如何进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15-0016-02
Research i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way Engineering//Jiang Ling
Abstract For the job, the market demand, and actively exploring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and overall qual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the goal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dhering to the culture for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the “next have to go, stay, useful” practical ability,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how to develop innovative practice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o build what kind of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way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uthor’s address Highwa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China 211188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紧紧围绕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进一步深化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经过充分调研和系统研究,现就已完成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阐述。
1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 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充分调研、分析人才需求和规格等,明确公路工程类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培养目标,构建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图,构建利于公路工程类高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使基地建成学生岗位能力训练、“双师型”教师锻炼、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对外技术服务与交往的平台和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教师“双证书”制度,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在制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监理、高等级公路养护与管理等3个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为实现研究、实验和示范的目标,采用“边研究、边试点、边总结、边调整、边实践”的实验模式。
1.2 课程体系构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旺进淡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路桥施工季节特点,施工旺季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施工淡季回校学习。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北京铁研”班。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公路工程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四模块展开。完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监理、高等级公路养护与管理等3个公路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制定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图1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1.3 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遵循“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的职业技能培养规律,在已取得的建设成效基础上,整合与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扩展项目内容。目前,路桥工程系已建成6个实训中心、32个实训室。建立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开放、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同江苏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恒基路桥总公司等29家企业建立共建共享关系。由学院、行业和企业三方投资,形成“学院为主,行业支持,企业参与,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
1.4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和参加工程实践等措施,校企合作,建成一只结构合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20人;交通部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交通厅教学名师1人;27人具有注册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或检测工程师资格,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达57人,双师型教师的比率达90%。近两年,已有46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
1.5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通过对校企“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的创新,在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同时提高公路工程类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学院成为江苏省交通厅、南京交通系统职工技能大赛基地;二是学院成为交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基地。近两年来,学院完成各类培训、考核和鉴定10 000多人次(含学生),每年服务社会实现总产值1 500万元以上,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
2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且经受实践检验,运行效果良好。
1)促进公路工程类专业综合实力提高,提升了专业品牌。创新实施“旺进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安排与路桥施工季节相适应。2009年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被遴选为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被遴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率保持100%,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试验检测员、监理员、测量工、AutoCAD绘图员等)获证率达到100%。学生在省部级工程类大赛中成绩突出,例如:在2009年江苏省高等院校测绘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在2009年全国交通系统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等。
3)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加强。学院已成为江苏省交通厅、南京交通系统职工技能大赛基地,交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基地及实践性教学基地。
4)促进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构建了一支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兼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教材12本,在编校本教材10余部,在建网络课程、院级精品课程10余门。
3 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
3.1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旺进淡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行业规律和社会实际的。但在试行中也发现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需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特点,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有短期、生手、难管等特点,造成有些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而工学结合又需要大量的实习岗位。所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创新,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亟待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尽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较大优势,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顶岗实习更需要课程间的融会贯通和对某一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故应使教学体系与公路建设的工作过程相吻合,推进项目课程教学体系。
3)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需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导,学校、学生、企业参与,并与生产实际相一致,符合行业规范和专业技能标准的教学评价系统。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企业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2 实训基地方面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公路工程类各岗位能力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职业、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1)进一步完善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和训练项目,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相关的实训教学与工程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成为区域性的工程技术综合训练的场所。
2)重点加强生产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一是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后可以进行路基路面构造实习,展现道路工程的路基、路面基层、沥青和水泥路面的施工过程。二是工程检测实训中心,扩建、完善桥梁结构检测实训场地。三是工程测绘实训中心,扩建野外测绘实训场所,利用平原微丘的地形进行地形测量和公路路线勘测等综合实训项目。
3)形成良好的基地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校企共享、共管、共评价基地运行机制;引进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健全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拓展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寻求校企合建实训基地的途径。为企业职工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4)建成开放程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强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学习、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社会服务的窗口、技能鉴定的场所,成为兄弟院校交流服务平台。
3.3 双师队伍构建方面
继续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资源库建设。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使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0%。校企合作,开发跟踪行业先进技术的实训项目,编写优质实训教材。开发建设虚拟实训、实习项目,满足远程实践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长宏,张恒庆,王刚,戚向阳.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111-113
[2]蒋铮.把创新体现在实训基地建没上[N].中国教育报,2006-O3-07(6)
[3]郑红梅,高玉华,宋树恢.加快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18-20
[4]车娟.高职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88-90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15-0016-02
Research i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way Engineering//Jiang Ling
Abstract For the job, the market demand, and actively exploring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and overall qual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the goal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dhering to the culture for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the “next have to go, stay, useful” practical ability,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how to develop innovative practice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o build what kind of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way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uthor’s address Highwa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China 211188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紧紧围绕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进一步深化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经过充分调研和系统研究,现就已完成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阐述。
1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 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充分调研、分析人才需求和规格等,明确公路工程类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培养目标,构建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图,构建利于公路工程类高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使基地建成学生岗位能力训练、“双师型”教师锻炼、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对外技术服务与交往的平台和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教师“双证书”制度,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在制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监理、高等级公路养护与管理等3个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为实现研究、实验和示范的目标,采用“边研究、边试点、边总结、边调整、边实践”的实验模式。
1.2 课程体系构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旺进淡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路桥施工季节特点,施工旺季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施工淡季回校学习。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北京铁研”班。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公路工程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四模块展开。完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监理、高等级公路养护与管理等3个公路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制定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图1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1.3 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遵循“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的职业技能培养规律,在已取得的建设成效基础上,整合与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扩展项目内容。目前,路桥工程系已建成6个实训中心、32个实训室。建立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开放、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同江苏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恒基路桥总公司等29家企业建立共建共享关系。由学院、行业和企业三方投资,形成“学院为主,行业支持,企业参与,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
1.4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和参加工程实践等措施,校企合作,建成一只结构合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20人;交通部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交通厅教学名师1人;27人具有注册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或检测工程师资格,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达57人,双师型教师的比率达90%。近两年,已有46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
1.5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通过对校企“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的创新,在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同时提高公路工程类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学院成为江苏省交通厅、南京交通系统职工技能大赛基地;二是学院成为交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基地。近两年来,学院完成各类培训、考核和鉴定10 000多人次(含学生),每年服务社会实现总产值1 500万元以上,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
2 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且经受实践检验,运行效果良好。
1)促进公路工程类专业综合实力提高,提升了专业品牌。创新实施“旺进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安排与路桥施工季节相适应。2009年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被遴选为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被遴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率保持100%,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试验检测员、监理员、测量工、AutoCAD绘图员等)获证率达到100%。学生在省部级工程类大赛中成绩突出,例如:在2009年江苏省高等院校测绘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在2009年全国交通系统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等。
3)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加强。学院已成为江苏省交通厅、南京交通系统职工技能大赛基地,交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基地及实践性教学基地。
4)促进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构建了一支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兼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教材12本,在编校本教材10余部,在建网络课程、院级精品课程10余门。
3 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
3.1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旺进淡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行业规律和社会实际的。但在试行中也发现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需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特点,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有短期、生手、难管等特点,造成有些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而工学结合又需要大量的实习岗位。所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创新,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亟待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尽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较大优势,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顶岗实习更需要课程间的融会贯通和对某一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故应使教学体系与公路建设的工作过程相吻合,推进项目课程教学体系。
3)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需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导,学校、学生、企业参与,并与生产实际相一致,符合行业规范和专业技能标准的教学评价系统。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企业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2 实训基地方面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公路工程类各岗位能力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职业、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1)进一步完善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和训练项目,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相关的实训教学与工程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成为区域性的工程技术综合训练的场所。
2)重点加强生产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一是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后可以进行路基路面构造实习,展现道路工程的路基、路面基层、沥青和水泥路面的施工过程。二是工程检测实训中心,扩建、完善桥梁结构检测实训场地。三是工程测绘实训中心,扩建野外测绘实训场所,利用平原微丘的地形进行地形测量和公路路线勘测等综合实训项目。
3)形成良好的基地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校企共享、共管、共评价基地运行机制;引进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健全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拓展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寻求校企合建实训基地的途径。为企业职工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4)建成开放程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强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学习、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社会服务的窗口、技能鉴定的场所,成为兄弟院校交流服务平台。
3.3 双师队伍构建方面
继续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资源库建设。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使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0%。校企合作,开发跟踪行业先进技术的实训项目,编写优质实训教材。开发建设虚拟实训、实习项目,满足远程实践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长宏,张恒庆,王刚,戚向阳.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111-113
[2]蒋铮.把创新体现在实训基地建没上[N].中国教育报,2006-O3-07(6)
[3]郑红梅,高玉华,宋树恢.加快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18-20
[4]车娟.高职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