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三、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4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华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华老师买来4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
华老师买来4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4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4盒),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26元钱买一件价值9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lO元减9元,再加上没用的16元得17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26减6再减3得17元I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9不够减就用16减9得7,再加10得17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 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三、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4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华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华老师买来4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
华老师买来4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4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4盒),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26元钱买一件价值9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lO元减9元,再加上没用的16元得17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26减6再减3得17元I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9不够减就用16减9得7,再加10得17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 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