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大千是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他是20 世纪最有名、最伟大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同时他也是印象派,表现主义画家。这是他的作品之一《幽谷青霞》。
张大千曾两次来到纸乡,与槽户共同改造夹江纸,研制“蜀笺”、“大风堂”而青史留名。张大千与夹江究竟有何渊源?夹江书画纸为何又以“大千书画纸”来命名?让我们共同来寻找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 马村是夹江手工纸最集中的地方。
张大千当年为造纸在夹江居住的院落依然完好,距离城北马村乡石埝村北约500米,现已更名为“大千纸坊”。据粗略统计,夹江现有马村、中兴、迎江、焉城等乡镇纸农1万多人,造纸作坊1000多家,年产各种手工纸约4000吨。最集中的马村乡现有纸槽500架,从业人口约6500人,约占该乡总人口的50%.是夹江古法造纸的典型代表区域,与一般的天府农耕景观不同,村落中散布着一个个家庭作坊,小小的车间、仓储、烟囱,加上机器的低鸣,弥漫着山村手工业的热闹氛围以及纸浆的碱性气息。在夹江纸上有一些水纹,这是抗战时期张大千先生到夹江改进竹纸制作技法而形成的。这样的水纹后来成为品评夹江纸优劣的一种重要因素。
据考证,夹江书画纸起源唐朝天宝年间,兴于宋而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被钦定为宫廷用纸和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卷”的专门用纸,称为“文闱卷纸”。夹江书画纸一直沿用的是汉代蔡伦造纸术的传统竹纸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
2 探寻上乘书画纸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国土沦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大量的纸张需求使夹江纸业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大千先生当时困居北平,收徒作画。当时随身所带的宣纸已用完,这时整个国家大部分地方已经沦陷,四川也没得宣纸供应。张大千到成都找“诗婢家”老板郑伯英帮忙想办法。郑老板推荐夹江的连四纸,但张大千用后感觉不太满意,决定到夹江探寻上乘之纸。
3 新版国画纸问世
张大千从成都来到夹江,在石子清纸行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画纸,张大千在石子清家住下,并与石国良交为朋友,共同研究改进夹江纸,当时的夹江纸全部用纯竹浆料来生产,张大千同槽户石国良商量,在竹浆中加入一些桑树皮、棉、麻纤维材料,以增强纸的拉力,在纸浆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经过多次试验、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国画纸便问世了。张大千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定下了纸张的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在纸的两端做上云纹花边和“大风堂造”暗记。经过此番改进,夹江书画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宜书宜画,堪与安徽宣纸媲美。
4 纸鱼换活鱼
张大千游遍夹江风景名胜,尤对千佛岩的唐代摩崖造像流连忘返。一天,他又来临摹佛像,不知不觉中已是傍晚,感到肌肠辘辘,一摸身上银两忘带了。大千先生灵机一动,铺开画纸,取出烟墨,就着江水,刷刷刷几笔便画了一条鲜活的鲤鱼,然后便朝江边走去。正好遇见几个渔夫,便用他画的纸鱼换活鱼。渔夫看了看纸鱼,说:先生别开玩笑了,你一张纸鱼值多少钱?我一条活鱼值多少钱?看你也不像一般人,干脆就到我家和我们一起吃顿饭吧。大千先生到渔夫家里,与渔夫们吃了江水煮江鱼。临走时让渔夫进城找云吟三房装裱铺的徐老板,用画换20块大洋,顺便买些酒菜,晚上他还来吃饭。第二天,渔夫把纸鱼拿到裱褙铺,找到徐老板提出要换20个大洋,徐老板问明画的来历,确认是张大千所画,便拿出20块大洋给渔夫,说:今后只要是这个大胡子先生的画,尽管给他拿来,价钱好说。
5 “大千书画纸”之得名
抗战期间,张大千用“大风堂纸”画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上百件作品,并在成都举办了大型画展。经大千先生改良的造纸技艺迅速被5000多槽户采用,年产量达8000余吨,使夹江书画纸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些书画纸被一车一车地运出夹江,为全国书畫家们使用,被视为“上乘文化用品”。同时,还广泛用作报刊新闻、出版用纸,为中国的文化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春天,张大千二度来到石子清家。在这里,他同石国良一起对“大风堂”纸进一步改进,还研制了蜀笺。不久,他带着夹江生产的书画纸去到甘肃敦煌,率领他的画友、学生、弟子,对敦煌的古代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临摹。1944年,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1983年4月,张大千先生在台北逝世。为了纪念大千先生为夹江纸做出的贡献,夹江县人民政府把夹江优质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综上所述,张大千与夹江纸的这段历史渊源,诞生了大千书画纸,不仅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中国书画家,也为夹江书画纸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中国文化抗战的胜利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
江海萍(1996-),女,江苏无锡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山水画
张大千曾两次来到纸乡,与槽户共同改造夹江纸,研制“蜀笺”、“大风堂”而青史留名。张大千与夹江究竟有何渊源?夹江书画纸为何又以“大千书画纸”来命名?让我们共同来寻找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 马村是夹江手工纸最集中的地方。
张大千当年为造纸在夹江居住的院落依然完好,距离城北马村乡石埝村北约500米,现已更名为“大千纸坊”。据粗略统计,夹江现有马村、中兴、迎江、焉城等乡镇纸农1万多人,造纸作坊1000多家,年产各种手工纸约4000吨。最集中的马村乡现有纸槽500架,从业人口约6500人,约占该乡总人口的50%.是夹江古法造纸的典型代表区域,与一般的天府农耕景观不同,村落中散布着一个个家庭作坊,小小的车间、仓储、烟囱,加上机器的低鸣,弥漫着山村手工业的热闹氛围以及纸浆的碱性气息。在夹江纸上有一些水纹,这是抗战时期张大千先生到夹江改进竹纸制作技法而形成的。这样的水纹后来成为品评夹江纸优劣的一种重要因素。
据考证,夹江书画纸起源唐朝天宝年间,兴于宋而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被钦定为宫廷用纸和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卷”的专门用纸,称为“文闱卷纸”。夹江书画纸一直沿用的是汉代蔡伦造纸术的传统竹纸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
2 探寻上乘书画纸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国土沦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大量的纸张需求使夹江纸业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大千先生当时困居北平,收徒作画。当时随身所带的宣纸已用完,这时整个国家大部分地方已经沦陷,四川也没得宣纸供应。张大千到成都找“诗婢家”老板郑伯英帮忙想办法。郑老板推荐夹江的连四纸,但张大千用后感觉不太满意,决定到夹江探寻上乘之纸。
3 新版国画纸问世
张大千从成都来到夹江,在石子清纸行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画纸,张大千在石子清家住下,并与石国良交为朋友,共同研究改进夹江纸,当时的夹江纸全部用纯竹浆料来生产,张大千同槽户石国良商量,在竹浆中加入一些桑树皮、棉、麻纤维材料,以增强纸的拉力,在纸浆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经过多次试验、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国画纸便问世了。张大千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定下了纸张的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在纸的两端做上云纹花边和“大风堂造”暗记。经过此番改进,夹江书画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宜书宜画,堪与安徽宣纸媲美。
4 纸鱼换活鱼
张大千游遍夹江风景名胜,尤对千佛岩的唐代摩崖造像流连忘返。一天,他又来临摹佛像,不知不觉中已是傍晚,感到肌肠辘辘,一摸身上银两忘带了。大千先生灵机一动,铺开画纸,取出烟墨,就着江水,刷刷刷几笔便画了一条鲜活的鲤鱼,然后便朝江边走去。正好遇见几个渔夫,便用他画的纸鱼换活鱼。渔夫看了看纸鱼,说:先生别开玩笑了,你一张纸鱼值多少钱?我一条活鱼值多少钱?看你也不像一般人,干脆就到我家和我们一起吃顿饭吧。大千先生到渔夫家里,与渔夫们吃了江水煮江鱼。临走时让渔夫进城找云吟三房装裱铺的徐老板,用画换20块大洋,顺便买些酒菜,晚上他还来吃饭。第二天,渔夫把纸鱼拿到裱褙铺,找到徐老板提出要换20个大洋,徐老板问明画的来历,确认是张大千所画,便拿出20块大洋给渔夫,说:今后只要是这个大胡子先生的画,尽管给他拿来,价钱好说。
5 “大千书画纸”之得名
抗战期间,张大千用“大风堂纸”画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上百件作品,并在成都举办了大型画展。经大千先生改良的造纸技艺迅速被5000多槽户采用,年产量达8000余吨,使夹江书画纸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些书画纸被一车一车地运出夹江,为全国书畫家们使用,被视为“上乘文化用品”。同时,还广泛用作报刊新闻、出版用纸,为中国的文化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春天,张大千二度来到石子清家。在这里,他同石国良一起对“大风堂”纸进一步改进,还研制了蜀笺。不久,他带着夹江生产的书画纸去到甘肃敦煌,率领他的画友、学生、弟子,对敦煌的古代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临摹。1944年,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1983年4月,张大千先生在台北逝世。为了纪念大千先生为夹江纸做出的贡献,夹江县人民政府把夹江优质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综上所述,张大千与夹江纸的这段历史渊源,诞生了大千书画纸,不仅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中国书画家,也为夹江书画纸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中国文化抗战的胜利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
江海萍(1996-),女,江苏无锡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