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ky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被誉为东方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的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施教要把握逻辑起点。他认为,教师不应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应在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疑問时,才去启发,并指出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也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
   一.深度自习——保护学生的原初感受
   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课的教学中,做过这样的尝试:课前对学生提出深度自学的要求,并精心研发出自习检测题,以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对文本的原初感受,以促成学生在课堂上达到“愤悱”的思维状态。诗歌教学有独特的审美要求,笔者认为:最初应要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状态下进入诗歌的情境。我上课最担心的是,学生们对文本不好好地阅读、思考,而主要依赖于教材辅导用书去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干扰,很难真正达到“愤悱”的思维状态。所以我一直提倡“裸读”,裸读最易碰撞出“愤悱”的思维火花。例如,以激情吟诵等方式,进行诗歌的高峰体验,产生思维动力。
   自学是指课堂教学开始前或开始阶段,学生按照教师所出示的导学提纲或学案,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回答有关问题,解答有关习题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自学环节中应该突出的是“自己”和“尝试”这两个词。充分地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先学后讲”、“以学代讲”。学生自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以便于当学生暴露对文本的原初感受时,能够适时进入“互联”的思维状态,从而使课堂现场随机、即时地生成。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课堂即现场,所以力求多看学生的神态,多让师生、生生之间发生以对话为主的各种关系,似无序却有备,少预设多预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效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说,你记。教师只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遇到一些题只给标准答案,培养了学生“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僵硬思维。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发展思维,才能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最大的学习潜能,碰撞出绚丽的思维火花。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最忌大而空和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提问教学中,注意掌握发问时机,选好提问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提问,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应把课堂提问的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上。这些关键内容,往往是阅读材料中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散文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等。比如《金岳霖先生》一文,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金岳霖先生颇具特色的“有趣”以及探究“有趣”背后所蕴涵的时代的民族的思想特性就够了;或者,就单单探讨汪曾祺先生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笔法;甚至就抓住最有特色的几个词、几个句子、几个段落进行深入的剖解与辨析。
   三.把握契机——提高启发的水平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生成了不少提问的误区:1、提问水平浅层化。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上。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是好的提问标志之一。没有启发性的提问往往表现为简单化、机械化。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如果提问太难,太空泛,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的《江南的冬景》,本文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学习散文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他是怎样来描述江南冬景的呢?”这样过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泛,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我们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我们就可以改换问法,如:(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2)江南冬天的美,有哪些特点?请到原文中依次找出关键词来说说。(3)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并指出其特征。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的主旨。
   四.忌“请君入瓮”钓鱼教学法
   我们提倡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既要避免干扰性插话,也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循着学生的思维流程,因势利导,切忌要学生步步就范,生拉硬拽到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课题。
   教师激发:如果有一个人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她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什么?
   学生:“乡情。”
   教师进一步提示:“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面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什么?”
   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月是故乡明。”
   教师否定:“不该这样回答。”
   学生不太自信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看教师的脸色,又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教师继续启发: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
   学生嗫嚅道:深情。(好在此时下面有学生接口“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这种“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的回答纳入自己备课的轨道,如果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会不断插话,搅乱学生的思路,后果是课按时上完了,可问题实际上并未解决。最终还将会抑制以致萎缩学生的对话能力和创造思维。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趋迎教师的意图而压抑自己、否定自己,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
   总之,激发学生“愤悱”是一门学问。要在学生的“愤悱”中巧妙构建语文课堂,让这个语文现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先“启而得法”,才能收到“启而得发”的效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迎接挑战!
   陈思,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其他文献
一、背景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必修课程共7个学习任务群,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非常具有现代意义的一个学习任务群,对多媒体社会背景下学生阅读与交流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早已突破传统单一的纸媒传播方式,进入了多媒介传播时代。除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个事理逻辑矛盾点无疑给文本理解造成了遮蔽,值得去追问,去探究。   对于
何为议论文?国际知名写作研究专家詹姆斯·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认为:“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这里的“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其实就是论证。毋庸置疑,论证属于议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也是议论文写作中问题表现最集中的问题。一个好的论证,除了具备一个好的论题(道理)之外,还必须要有正确的论证方法。而所谓论证方法,
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先后参与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策划与编写工作,主持修订人教版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主编供藏族地区使用的小学至高中《汉语》教材、供香港地区使用的高中《中国语文》教材、供新疆民族学生使用的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注重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汉语母语教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等多有研究,先后撰写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经常联想起很多其他文本,接着便结合原文和联想到的文本进行比较,讨论水浒传文字的精妙之处。笔者想把这种在阅读时根据原文特点想到其他文本并进行比较和鉴赏的过程称为联想性评点。小说往往在写人、写景和叙事上下功夫,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探究联想性评点蕴含的审美特点和思考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启示。   一、写出人物精神   在写人时,我们常常说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写,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教师  语文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通常用什么教”的材料,课堂教学教什么内容,需要对教材进一步加工,做到“教材内容教学化”。“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
语文学科的考试,在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强调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对语言积累的考查呈现出立足课标、回归传统、关注热点、突出考查语文综合素养等特点,中考语言积累试题的命题趋势值得关注。  为了能从纵向的角度来展示语言积累试题近几年的变化与发展,笔者在2013-2017年连续跟踪了22个省市的23套中考试卷同时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分别从测试内容
【教学设想】  教学即生长,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困惑,清除学生阻滞的地方。每一节课,都要力求让学生有切实的收获。在知识或情感上有所提升。让课堂充满精神生长的气息。这堂课,我尝试着去实现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都学过这样一段话:“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段文字出于一首散文诗《海燕》,作者是誰?对!苏联
2016年7月10日-11日,“南菁杯”全国鲁迅作品教学专题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举行。特级教师黄厚江、邓彤、肖培东,青年名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刘铁梅、向浩、徐杰,江阴名师胡学英等将分别执教不同学段、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鲁迅作品教学展示课。我执教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  “鲁迅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语文课堂肩负着继承、弘扬鲁迅精神及其思想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读
《寒风吹彻》是一篇内涵深刻而又不易把握的散文,先后被选入苏教版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但不少高中教师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往往是让学生自读或者干脆不教。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该文入选教材以来,就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价值判断一直聚讼纷纭。反对入选教材的声音为数不少,如《中学语文》2015年09期刊登的《从“同题异构”的大同小异看》一文,就认为“《寒风吹彻》不适合在课堂上读”。不少老师觉得文章太寒冷,太阴暗,太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