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秋月 自饶凉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江总的诗歌中充满着浓郁的悲情色彩, 丽浮靡的悲怨,幽静凄冷的悲思,萧瑟苍凉的悲忧,无不衬托出江总诗歌“悲”的特质。江总的“悲”来自于身不由己的生活、内心世界的矛盾,也来自于时局政事的变化,诗人将深沉的忧思化作诗歌中的悲情,为人们呈现出陈代诗坛在风云变化之际中的独特风格,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江总 悲情色彩 陈代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江总幼年而孤,聪敏好学,曾得到梁武帝萧衍赞许,“梁武帝撰《正言》始毕,制《述怀诗》,总预同此作,帝览总诗,深降嗟赏”。梁末战争改变了江总的生活状态,侯景之乱,江总避难于龙华寺,江陵失守,江总流寓岭南,在此其间经历过许多苦难挫折,这些经历在江总的诗歌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也形成了其诗歌充满悲伤哀愁情绪的最主要因子。
  进入陈代,江总与陈后主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也到达权利的顶峰。“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 等十馀人,当时谓之狎客。”人们通常认为江总身为权宰,而不履行宰相职责,没有对陈代政局加以正确指导,而导致国家的灭亡,“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有言之者,辄以罪斥之,君臣昏乱,以至于灭”。但是似乎我们又不应该把这么大的过失全部推卸到江总身上,从其自身性格来看,他“笃行义,宽和温裕”,称自己“本无奇志……心迹退黜,平生毕矣。但性疏懒,不屑死增”。可以推知,江总其人性格温和收敛,不喜官场权利斗争,向往清静超脱的生活方式。再从陈代时局环境来看,“太建之世,权移群小,谄嫉作威,屡被摧黜,奈何命也”,“后主因循,未遑改革……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此时的陈代政局小人奸佞当道,权利倾轧激烈,于是江总在自身和政局两方面原因的促使下,选择明哲保身,避害遁迹的处世原则。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江总诗歌中以悲为主的总体创作倾向,在江总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悲”“愁”“啼”“怨”“惆怅”“无奈”等词语,充满了浓郁的深沉和伤感。无论是
  丽浮靡艳情诗中的无限怨恨,或是幽静凄冷景物诗中的萧索感怀,还是悲切苍凉离乱诗中的思绪触动,都形成了诗人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叹。人生的跌宕起伏、宠辱得失,都会在诗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由此而幻化成诗歌中种种“悲”的感触,形成江总诗歌创作中最为主要的情感基调。
  一 丽浮靡中的悲怨
  在江总106首诗歌中,有27首是以描写女性为主要题材的诗歌,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大部分所描写的是女性的相思悲怨。诗人以 丽浮靡的情调渲染女性的优美,但这些女性的遭遇又是悲凉凄惨、值得同情的,女性命运中的悲怨无疑是江总借助诗歌表达的一种转化形式,以女性的遭遇暗喻个人乃至整个时代的悲哀,意在宣泄自己内心的悲伤。
  江总笔下的女性有着不同的遭遇,内心世界是复杂矛盾的,她们或感叹于丈夫离家远征;或怨恨于夫君移情别恋;或感慨于青春易逝,形成真挚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乌栖曲》和《杂曲三首》(其一)。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丈夫离家远征的情形,第一首在桃花流水的春季,妻子却要送别丈夫出征远行,心中的不舍依恋之情无以言说,只能化作伤心悲痛的泪水默默流下。第二首则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妇怀人之情,春光艳丽下没有希望和愉悦,只有更加思念丈夫的热切期盼,心中的忧虑化作哀怨的啼哭,表达对丈夫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一类诗歌主要感慨于丈夫的离别而表现女性内心所承受的孤寂煎熬。
  又如,《怨诗二首》(其二):“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团扇箧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描写春意生机中却听来丈夫移情新宠的消息,心中烦扰,徒增许多愁怨。
  《秋日新宠美人应令诗》:“闻道艳歌时易调,忖许新恩那久要。翠眉未画自生愁,玉脸含啼带似笑。”描写新宠美人的光鲜亮丽和遭弃旧人的悲愁哀怨,旧人面对新宠的美人心中感慨万千,强颜欢笑。《东飞伯劳歌》:“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敛。风花一去杳不归, 为无双惜舞衣。”认为青春年华也会如花一般被摧残,凋零飘落,空留下阵阵回忆和昔时漂亮的舞衣作为见证。这一类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光阴,青春岁月的无限留恋之情,感慨于時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
  诗人笔下的女性是那样的光艳夺目,但是她们的遭遇却又令人惋惜,这是女性内心最为真挚的独白写照,她们默默承受着离别、抛弃、衰老等各种苦难,而江总正是借用对女性生命的感叹来表达自身悲哀,使这类诗充满着悲哀的基调。江总将女性的悲怨遭际与切身感受相联系,在感叹女性命运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思考,美好的事物终究短暂易逝,借助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表达人生的凄凉无奈,悲愁哀怨。
  二 幽静凄冷中的悲思
  江总的景物诗描写中充满着幽静凄冷的笔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致的刻画表达出对人生的品味和理解,其中或包含淡雅的忧思,或展现失意的悲切,或抒发凄清的感触,借景喻情,情景交融,表达心中无以言说的深沉悲思。江总诗歌中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常常表现在两类环境中:一类是自建的宅院;一类是幽静的佛寺。但无论是哪一种诗歌,其中都会含有伤感悲思之情。这些自然景致是江总心灵的寄托方式,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远离凡世的庸扰,获得心理的慰藉。
  江总喜爱生活在自己清静幽美的宅院中,他的宅院构造精心,景色优美,影响也颇为深远。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中说:“南朝鼎族多夹青溪,江令宅尤占胜地,后主尝幸其宅。”江总这类描写自家宅院景致的诗歌淡雅清幽,又充满些许的伤感忧心,如《山庭春日诗》:
  洗沐惟五日,栖迟在一丘。古楂横近涧,危石耸前洲。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野花宁待晦,山虫讵识秋。人生复能几,夜烛非长游。
  春日的山庭又焕发出新的气息,河面的冰层渐渐融化,新的柳枝抽出嫩芽,朝霞映照下池水泛红,野花悄然绽放着花蕾,山虫也争相鸣叫,古楂横七竖八的排列,危石耸立临近洲前,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有的只是大地伊始、万物复苏的新奇美妙,但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所感慨的是生命的长短与人生的意义,即使再美丽的事物也总有它的尽头,人生又能经历多少这美景陶冶?只是岁月无情,任凭消逝罢了。又如,《岁暮还宅诗》:“长绳岂系日,浊酒倾一杯。”中把酒消愁,暂时消解心中的无奈。《夏日还山庭诗》:“野花朝暝落,盘根岁月多。”中逐渐凋落的野花,盘根错节的古树,给人荒凉之感。诗人在以宅院为背景的诗歌中,由情景联想到的人生遭遇,表现出的淡淡悲伤哀愁。诗人一方面满足沉醉于小院的风景怡人,清幽僻静,另一方面又借景以回味复杂多变的人生命运,其中有无奈忧怨、烦愁悲伤,也有希望思考、感悟沉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只能将内心寄托于山间田野,以暂且逃避生活的处境。   江总也喜爱沉浸在宁静庄严的寺庙中,诗人虔诚的信仰着佛教,为佛教义理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于是将心中烦扰寄托于佛教,求得内心的释怀,而佛寺中的景致也为诗人带来了一份幽静和玄思,如《入摄山栖霞寺诗》:
  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岁华皆采获,冬晚共严枯。濯流济八水,开襟入四衢。兹山灵妙合,当与天地俱。石濑乍深浅,崖烟递有无。缺碑横古隧,盘木卧荒涂。行行备履历,步步辚威纡。高僧迹共远,胜地心相符。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遗风伫芳桂,比德喻生刍。寄言长往客,凄然伤鄙夫。
  诗中佛寺景致、佛教义理与内心感受相互融合,主要表达遁迹山林,归隐自适的追求。在诗人看来栖霞寺的景色深远古遂又肃然清静,这山寺是集天地之精华,石濑乍深乍浅,烟雾似有似无,年代久远的石碑随处可见,苍劲高大的古树盘卧荒涂,不见高僧的踪迹,只见胜地的威严,最后诗人在末尾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却又带有不得的失望和无奈,透露出幽幽的悲思。再如,《营涅 忏还 作诗》:“勿言无大隐,归来即市朝。”表现出对人世悲伤的无奈。《庾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何由狎鱼鸟,不愿屈玄 。”表现向往自由无束的生活。诗人在以佛寺景致为背景的诗歌中,依旧以清淡的忧愁化入景色的描写中,同时借助佛教的思想,表达淡泊宁静的志向。
  江总无论是对自建宅院的描写还是对佛宇寺庙的描写都充满幽静凄冷的笔调,将人生遭际的不平忧患与自然景致相互融合,表达出浓郁的悲思之情。
  三 萧瑟苍凉中的悲忧
  江总还有一些诗歌表达离乱伤别的悲忧之感,诗人经历了梁末战乱和隋灭陈代两次大的战争,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和朝代更替。于是在江总的诗歌中有对战乱带来今昔对比的变化,也有朋友离别的伤痛感触,表现飘零无助,流落动荡的悲忧。
  江总会在诗歌中真实地再现离乱的场景,表达内心最为真挚的感受,抒发颠沛流离,孤苦异乡的萧瑟与苍凉,如《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
  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远气疑埋剑,惊禽似避弓。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塞外离群客,颜鬓早如蓬。徒怀建邺水,复想洛阳宫。不及孤飞雁,独在上林中。
  这首诗是诗人在梁末避免在广州,依靠萧勃时所作,诗歌中营造的整体氛围充满感伤,草木摇落的秋气中传来悠扬的笛声,但城中仍然充斥着肃杀惊恐的气息,诗人自喻为塞外的离群客,颜鬓双白,首如飞蓬,身在异地,遥想故都,无家可归,一种人不如物的孤寂漂泊之感油然而生。又如,《南还寻草市宅诗》:“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在战乱的破坏下故乡也已然变得破落荒芜,诗人紧扣题目中“寻”字来表达,衬托出家乡遭受战乱后的面目全非,心中的愁怅之情无处诉说。正如陈祚明所评价:“情境悲切,大佳。”
  伤离送别之情也会流露出诗人悲忧的情思,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飘摇多变的时局,每一次离开似乎就是永别,更加增添了悲伤的氛围。如《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这是诗人委托使者带给被迫羁留在北方裴忌尚书的书信,裴忌因随吴明彻军北伐,遇吕梁覆车而陷落于北周,诗中表达了对裴尚书的真切思念和对其不能南归的无奈,展现出对裴尚书真挚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早日归来。陈祚明评为:“翻以极清极淡見真情。”在乱世中,南北文人的流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变幻莫测的人生遥不可知,每每想到这些,诗人便借以表达无限的伤悲。又如《别袁昌州诗二首》(其一):“徂年惊若电,别日欲成秋。黄鹄飞飞远,青山去去愁。”分别的路上怅望,感叹时光飞逝,秋日萧瑟的情景更增加离别中的伤感之情,留下韵味无穷的相思之情。《别南海宾化侯诗》:“是日送归客,为情自可求。终谢能鸣雁,还同不系舟。其如江海泣,惆怅徒离忧。”描写诗人作别南海宾化侯的伤别之情,借助环境的衬托,描写分别时的不舍与悲伤,断山结雾,海波平静,野鸟飞起,哀猿鸣啼,使送别的情景更加惆怅。
  时局的混乱导致离乱伤别成为被迫而又无奈的事件,往日今昔不堪回首的痛苦转变,朋友离去不知何日再见的想念期盼,江总在这些诗歌中表达出种种的无奈与愁苦,悲伤与忧思,充满了萧瑟苍凉的悲忧之情。
  江总在艳情诗中 丽浮靡的悲怨,景物诗中幽静凄冷的悲思,离乱诗中萧瑟苍凉的悲忧,无不衬托出江总诗歌“悲”的风格。陈祚明曾评价江总诗说:“江总持诗特有清气……一往悲长。江总持诗如梧桐秋月,金井绿阴之间,自饶凉气。”江总的悲来自于身不由己的生活,来自于内心世界的矛盾,也来自于时局政事的变化,朝代王权的更迭,诗人将深沉的忧思化作诗歌中的“悲长”与“凉气”,为人们呈现出陈代诗坛在风云变化之际中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姚思廉:《陈书》(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72年版。
  [2]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3]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6年版。
  [4] (清)陈祚明、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宿月,女,1984—,北京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唯美主义是西方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它认为“艺术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具有超越性、永恒性,是人类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归宿。本文通过细读和分析王尔德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深入探讨了唯美主义理论观点在小说中的体现,阐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关键词: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 人类历史最多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是最为史书所忽略的就是最广大布衣草根的悲惨一生。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为一弱势出生而又不甘命运的人立传。主人公于连出生于强权贵胄弱肉强食的时代,小人物被剥夺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启蒙与对世态的认知。不甘草芥与浮萍命运的于连在残酷现实中不断挣扎,在权力物欲的追逐洗礼中逐渐走向他所求解的人生和社会的答案——困惑的希望与顿悟的绝望。于连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就是
期刊
摘要 冉阿让是法国作家雨果所塑造的“草根”英雄。冉阿让的英雄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性格上,而他的性格从不屈的反抗走向神性的牺牲,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化。事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了冉阿让的性格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本文试从冉阿让的性格变迁出发,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悲惨世界》 冉阿让 性格变迁 宗教救赎 自我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女性主义理论为解读安德鲁·马维尔的情诗《致他的羞涩的女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维度。从对女友身体传统的崇拜到暴力的攻击、吞噬,叙述者有效地肢解了女友的身体,在叙述中定义了女友的“他者”地位。体现女友权力的对求爱的不断拒绝导致了叙述者笔下的沉默、负面的女性形象,但他剥夺女友话语权的同时,却解构了自身话语。  关键词:《致他的羞涩的女友》 女性主义 他者 话语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 尤金·奥尼尔的诸多后期悲剧隐含着一个深刻的主题:现代人在寻找自我,寻找灵魂的避难所及人的归属的过程中充满着无尽的矛盾和困惑,精神家园总在那遥不可及的地方。这与剧作家的生活经历、对现代人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尤金·奥尼尔的后期作品,是他精神探索和思想探索的重要记录。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悲剧 寻“家” 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被誉为“美
期刊
摘要 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观较好地解决了西方二元论认知模式所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为西方生态诗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提供了思想资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平衡了西方价值观的功利性,为诗歌提倡适度发展、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物我两忘”、“大美不言”的和谐意境对西方诗歌创作审美上的理性和功利性倾向的纠偏,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生态哲学
期刊
摘要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凭借《蝴蝶君》一举荣获美国戏剧界最高奖——托尼奖,并奠定了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作为对西方后殖民主义《蝴蝶夫人》的拆解颠覆之作,该剧成功塑造了两大主角沉迷于各自的虚幻生活,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悲剧。本文就东西方主义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缺失进行分析,试图得出其悲剧产生的缘由是二者错位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蝴蝶君》 东方主义 错位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以其精巧的结构、严谨而庞大的内容,包罗万象的气势向我们表现了女性复杂的人生经验。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弗罗姆的自由观,以探讨黑、红、黄、蓝各自代表的“安娜”的心灵状态入手,剖析自由女性的存在、困惑、挣扎、分裂、崩溃与整合,对其心灵史发展历程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记录一颗自由女性的心灵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及在这一过程中熠熠生辉的金色印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充满苏菲神秘主义的哲理意蕴。她吸收苏菲思想中的自我意识发展观引导人们忍耐现实生活的苦难,摒弃在世的禁锢,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金色笔记》描绘了破中立的自我拯救之路,《幸存者回忆录》则展现了在意识平衡中获得自我拯救的苏菲之路。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苏菲思想 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继弗吉尼亚·伍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小说的叙事结构。《金色笔记》特有的叙事结构强化了它的互文特征,主要表现为:巴特提出的读者之死和“可写文本”与小说的意义建构性,解构方向发展的互文性理论关注的意义生成的无限性和生殖性,以及由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多重复杂关系的互文特征所呈现的小说文化文本的媒介特征。  关键词:《金色笔记》 叙事结构 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