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让“教”从“学”出发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c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意识,可以让“教”更多地站在“学”的视角,让“教”更多地从“学”出发。对《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的两次教学,从学生学和自身教两个方面对比反思,依稀看到课程意识在自我教学中的推进:情境设置由“假”到“真”,学生主体由“参加”到“建构”,教学设计由“演绎”到“归纳”,教育价值由“单一”到“多元”。
  关键词:课程意识 教学对比 教学感悟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个方面。课程意识,可以让“教”更多地站在“学”的视角,让“教”更多地从“学”出发。
  在间隔七年、两次教学《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后,我从学生学和自身教两个方面做了对比反思,依稀看到了课程意识在自我教学中的推进。
  一、两次教学的回放
  (一)第一次教学
  教学路径如下:(1)导入。播放Flash动画《买一送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出概念。展示初二(3)班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让学生描述“自己一次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消费经历”和“小明的消费之旅”,初步形成概念。(3)设置情境。4种情境呈现了4种困惑:一是看见一个3岁小孩儿独自一人爬秋千,游乐场没有警示牌;二是超市把一种我不喜欢的乳品饮料和我最喜欢的某品牌酸奶捆绑销售;三是超市自制了一款我很喜欢的点心,但生产日期却是明天;四是妈妈在超市买虾时,用超市的袋子称重打出的价格是55.89元,用自带的袋子称重打出的价格是55.48元,妈妈与超市人员争执起来。(4)讲授概念。消费者享有安全权、自主选择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购买商品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权要求经营者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5)研讨分享。小明买笔时在一种商品(本子)上乱画一通,被服务员纠正时,振振有词地说:“我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小明与服务员到底谁对谁错?就“消费者的义务”展开研讨。(6)模拟行动。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词等),展望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7)总结反思。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消费者在享有自身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让学生明确消费者的义务有:态度谦和,说话要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影响其他顾客購物;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维护经营者的正当利益;等等。
  通过大量的现实照片以及实物道具的呈现,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思考、学习、感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而指导学生的行动,对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第二次教学
  教学路径如下:(1)数据导入。展示初二(5)班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概念。(2)小组活动。学生描述自己的消费经历,并分析愉快或不愉快的原因;分析他人的消费经历,归纳消费中愉快或不愉快的原因。(3)研讨分享。在研讨中逐步认识到: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服务周到等,可以获得愉快的消费体验;不愉快的消费体验,很多是因为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友善。(4)归纳概念。明确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如公平交易权、安全权、依法求偿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人格尊严获得尊重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5)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建立消费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消费意识、依法纳税意识。
  这一次教学,没有视频,也没有新颖的活动,只在讨论之后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消费故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立足自己的消费故事进行归纳、分析,提炼出权利、义务的内涵,理解更准确、全面;针对消费者与服务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关系,激发了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进而采取理性行动。
  二、从两次教学中获得的感悟
  这两节课用了同样的前测,但出发点却迥然不同:第一次,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让我的课堂更顺利,前测是教的需要;第二次,我用心记录了学生的体验和问题,并使之构成课堂的全部素材,前测是学的需要。在为何而教这个问题上,第二次教学的思考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
  (一)情境设置由“假”到“真”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知识,教师通常会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一次教学,教师将超市中的消费场景“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辨别作为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认知到理解再到学会行动,教学任务基本达成。不过,这些情境虽然与超市发生的事件相似,但毕竟是主观构造出来的,更多的是教师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第二次教学,情境由学生自己设置——学生讲述自己真实的消费经历,从中体会到了自己的消费权利及消费义务。这里的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分享了这样一次消费经历:“上次去买鞋,本来想买一双阿迪的鞋,结果可能因为顾客太多,店员没在意,错拿了一双安踏的鞋给我。我发现后回到店里,店员很耐心地向我解释,并换了一双给我,我很开心。”我立即问学生:“一次本不愉快的经历,为什么你会感到愉快?”此刻,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友善。
  (二)学生主体由“参加”到“建构”
  第一次教学,无论是预设消费困惑、模拟超市购物,还是换位思考、实践反思,虽然学生都参加了活动,但仅仅是作为单一个体被动地参加活动,被动地进入认识过程,被动地建构概念。第二次教学,学生主动地讲述经历,把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而且是置于一个班级群体的消费者,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思考权利与义务,用自己的经历、他人的经验,主动建构概念。这一过程更多地融入情感倾诉,让理性消费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设计由“演绎”到“归纳”
  演绎与归纳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基础。第一次教学,我采用了演绎法,先设置概念,包括预设的四个消费困惑,讲到了权利,看到了超市中的不良现象,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等,都是在预设的概念下进行拓展,不断衍生出更多的现象、表象等外在具体体现,学生是跟着这种节奏在接受知识、认同概念,进而去指导实际行动,这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第二次教学,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各种经历、现象,从多样的现象中将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概念归纳、抽象、提炼出来,并由此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演绎相比,归纳这一方法更契合本课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育价值由“单一”到“多元”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满足主体的需要和效用关系。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并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实践。第一次教学,主要围绕“知其然”开展,知道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履行的义务,知道怎么去辨别、判断消费品,如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在此意义上明确了道德的他律,学会理性消费。但这样的教育价值深度与广度不够。第二次教学,主要围绕“知其所以然”开展,通过真实故事、真实经历的展示,让学生感同身受,生成更为接近的认知理解和价值判断,更多地代入到作为消费者与各类人群的交往中,更加辩证地看待“捏捏族”、插队、要发票等行为。当学生自身作为消费者有了更具立体感、层次感以及责任感的认知的时候,教育便实现了多元的教育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生为本。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落实生本理念。为落实生本理念,课堂提问要做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设计真实自然的生活问题;设计语言简洁、导向明确的问题;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留足思考、探索的时间;进行适时、适度的点评。  关键词:生本理念课堂提问调查原则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生为本,促使学
期刊
摘要:教学设计基于学习单,因此学习单的设计绝不是简单地将例题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做只会导致“伪学习”的发生。学习单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因此,“思”是学习单的核心要素。学习单的设计应将促进理解放在核心地位,将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学习单设计数学理解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同样在不知不觉中发
期刊
摘要:高年段的识字教学可通过三条路径推进:一是结合预习,灵活整合,观照音义结合,教学生“会认”;二是通过形象记忆、口诀记忆、字义记忆,强化有效记忆,教学生“避错”:三是鼓励联系已有认知进行辨析,结合针对性指导突破难写字,聚焦多元运用,教学生“巩固”。  关键词:识字教学会认避错巩固  识字教学贯穿小学低、中、高年段,但每个年段的学习要求有所不同。随着年段的提升,高年段识字教学不可能像低年段那样,占
期刊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尝试寓理性思维于比赛活动中,寓审美情趣于表演展示中,寓健全人格于故事讲述中,寓社会责任于手工制作中。  关键词:理性思维 审美情趣 健全人格 社会责任  2016年9月
期刊
摘要:阅读课堂应当像钱伯斯所说的“说来听听”那样,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也没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阅读讨论是一种思绪分享的方式,是表达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认知脚手架”,不断磨合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倡导多元化解读而非确切的结论,甚至激励学生开展读者与读者之间的“隔空对话”,都是很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核心问题互惠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吴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小车》一课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得出结论: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应尊重并关注学生的经验,指导并引领学生的经验分享,以针对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经验分享。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生经验 课堂互动  一、何谓“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  关于“经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经历、体验
期刊
摘 要:教学一道求指数函数值域的综合题时,有教师直接给出换元解法,而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导致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思考的方法,无法形成迁移能力,学会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交流,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理解求函数值域的本质,掌握换元的方法。求函数值域的关键是知道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换元法可以将一些函数简单化、基本化,从而轉化为可以直接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形式。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期刊
摘 要:《北京》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北京,是需要突破的難点。引入图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看北京”“图式引导获方法”“图文并茂论人文”“我图我秀展个性”等环节,充分发挥图式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职能等。  关键词:地理 图示 教学  《北京》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的最后一课。学生对首都北京并不陌生,但一般没有特别深
期刊
摘 要:归纳法和演绎法既是数学形成与发展的两大方式,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能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能传授系统知识以及解决一类问题,教学效率较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具体说
期刊
摘要:《一棵小桃树》一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物象(桃树)→走进作者→走进自己”,通过“言”“意”之间的转换,在历练思维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文本中真实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  关键词:言意物象心灵  一、课堂实录  【环节1】走进桃树,用心品味  师今天,刘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文章——《一棵小桃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