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之后朱仙镇衰落原因探析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2621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开封朱仙镇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要地,曾繁荣一时,然而在康乾以后,由于黄河河水泛滥、陆路大移位造成的区位优势的丧失和自身经济基础的落后以及战争的破坏等原因,朱仙镇在清后期直至近代迅速衰落,甚是可惜。通过探究康乾之后朱仙镇衰落原因,可以为现代城镇的建设提供警示和借鉴。
  关键词:朱仙镇;康乾之后;衰落;交通
  朱仙镇地处河南省开封城外西南四十余里处,是明清时期古代内地著名的传统市镇,它与赊旗镇、周家口镇和道口镇并称“河南四大名镇”,朱仙镇位于四大镇之首;同时河南的朱仙镇,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广东的佛山镇又并称为明清“全国四大名镇”,据《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1]由此可见朱仙镇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作为一个商业城镇,地理区位因素对朱仙镇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整个商品经济大背景下,其自身的优势形成和丧失、经济发展的需求等这些自然、社会和人的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朱仙镇在明末时兴起,清末又迅速衰落,其繁荣延续了二百余年,盛极一时的朱仙镇如今仅沦落为一个开封城外的农贸市场。明清时期朱仙镇的兴衰的是内陆地区传统市镇发展的典型代表,其由盛而衰极为可惜,因而,探究其衰落的原因对于现今城镇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借鉴、教训意义。
  朱仙镇真正作为一个商业城镇闻名于世始于明中期以后,古人描述为“商贾云集,今犹为巨镇”[2],其兴起得益于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古时商业市镇发展一样,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朱仙镇自身的商路交通优势加上客观上经济中心变化形势的需求,以及当地人民为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这种自然、社会和人力的综合作用促成了朱仙镇的兴起,使其成为河南东部与江淮流域商品流通的枢纽,最终成为中原商业重镇。
  然而,迅速兴起、走向繁荣的朱仙镇没能将这种经济优势延续下去,好景不长,经康乾时期的繁荣以后,朱仙镇又迅速走向了衰落,直至近代,仅沦落为一个极端残破的集镇。“不仅商业急剧萎缩,商人四散,而且昔日的市镇也因洪水、风沙等原因而成断垣残壁。全镇人口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仅剩8500余人,不及全盛之时的二十四分之一,镇区面积仅剩西大街、估衣街、京货街、河东街, 其余则化为荒园耕地,惨象目不忍睹!”[3]如今也只是开封城外的一个农贸市场,昔日的繁华早已一去不复返。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黄河河水泛滥
  贾鲁河以黄河为水源,如同贾鲁河在朱仙镇的兴起中所起的作用一样,河水在朱仙镇衰落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朱仙镇走向衰落,是黄河多次施暴的结果。由于黄河在元朝后期不断泛滥,为了能够解决河患问题,元朝政府派遣贾鲁治理黄河,所修浚河道就是著名的“贾鲁河”,贾鲁河开通后“舟楫通行,略无阻滞”[4]。于是,航运畅通的贾鲁河使得朱仙镇迅速崛起,“这样漕运的发展提供给了朱仙镇发展的契机,时经过疏浚的贾鲁河就成为河南重要的航运通道,进而为朱仙镇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5]可惜好景不长,黄河的变化无常所造成的水灾给朱仙镇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据《开封县志》载,从公元1194年到公元1944年的750年间,黄河在开封县境内决溢多达371次,平均两年泛滥一次。每次黄河泛滥,都会出现城镇被毁、村落消失、耕地被淹和民众流离失所的惨剧。史载雍正元年夏秋时的黄河决口,灌贾鲁河南下,使得贾鲁河“河身浅狭,遂致漫溢”,而朱仙镇“镇上房屋多被惨毁”。这次水灾再次使朱仙镇受到很大破坏;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黄河再次决口,“夺溜贾鲁河,朱仙镇再遭水灾”。此时的朱仙镇的经济与繁华之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光绪十三年“河决郑州桥,漫中牟之西北而下,经朱仙镇西八里之新庄,下达白潭,镇中河流浅微,航行困难”;道光二十三年黄河水再次泛滥,洪水退后,留下大量淤沙,淹没了商品,城镇再次受到重创;光绪二十六年春,“黄风时起,河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1]。此外,贾鲁河下游城镇周家口此时兴起,取代了朱仙镇的中原商业中心的地位。常年的泥沙沉积,使贾鲁河河道淤塞,导致交通运输线路的改变,使贾鲁河水运功能的消失,朱仙镇失去了水路交通优势。朱仙镇逐步走向衰败。
  (二)陆路交通移位
  水、陆交通条件的变迁对朱仙镇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黄河水灾造成贾鲁河的淤塞使其丧失水路优势,与此同时,朱仙镇的陆路交通优势也在逐渐丧失。朱仙镇本身并无特殊的资源,它的崛起与兴盛主要与交通地理位置有关。“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府城西南二十公里处,开封地处中原核心地区,元、明、清时期为河南省的政治中心,与华北、华中、西北各地联系十分方便,陆路通达,八荒争辏,为天下之枢,故其经济之繁荣非他处可比。”[2]但在近代以来,开封这个历史上的都城在京汉、陇海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 伴随着陆运转移,南北交通路线大移位,其在区域中重要性越来越弱化,郑州逐渐取代了开封在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故而朱仙镇由于失去交通依托和发展的基础而持续衰落。
  (三)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生产方式的落后
  受近代經济体制变革、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朱仙镇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朱仙镇属商品集散地型的城镇,尽管它商业繁荣, 客商资本丰厚,但是商人资本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为整个地主经济运转服务,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仍属于封建性质。随着封建经济体制的变革,即专业性市镇大量兴起以后,朱仙镇在经济上的优势渐渐丧失殆尽,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 我国传统的的经济性质、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一旦受到更加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必然迅速解体。而且,朱仙镇是一个水、陆交通联运码头, 以物资转运为主的商业城市, 经济基础比校薄弱,缺乏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所以兴起来很快而衰落更快。   此外,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战争的破坏也加速了朱仙镇的衰落。从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炮舰轰开“天朝上国”的大门,闭关自守的格局自此打破,中国历史开始发生重大变局,经济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在此背景之下,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朱仙镇结束了繁荣、辉煌的时代,趋向衰落。“其先后经历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的压榨摧残直到解放前夕,朱仙镇成为一个极端残破的集镇,和四大镇时代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了。”[2]
  朱仙镇以贾鲁河的疏浚为契机,凭借着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和适应经济发展演变的需求,明代后期嘉靖、万历年间开始兴起;清初时期朱仙镇商业迅速发展;康雍乾年间朱仙镇进入繁荣时期,在人口数量、地域面积和商业规模等多方面都达到鼎盛;很快受水灾影响,终成为朱仙镇商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加上陆路大移位、交通优势的丧失、自身经济基础的落后、资本主义入侵和战争破坏,其后迅速衰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城镇发展过程中,交通因素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客观上的社会、自然、人彼此力量的制衡、消长既能使一个城镇发展繁荣,也能促使它走向衰落,其作用也当不可忽视。朱仙镇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它不是昙花一现,虽然在清后期就没落了,但其在历史上造成的影响是现今大多城镇所不及的。作为内陆地区传统市镇发展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朱仙镇衰落原因的探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刻把握古市镇变迁的脉搏,而且能为现今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警示、借鉴:商业城镇发展首先必须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自身特色经济;还要大力发展交通,形成交通区位优势,给商人足够的吸引力;此外还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关注和投资。综合这些因素,使天、地和人形成稳定而有力的合力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年.

[2] 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J].史学月刊,1962年.

[3] 朱和平.朱仙鎮衰落原因与复兴途径试探[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4] 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J].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
  [5] 刘斐.朱仙镇商业兴衰探源[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

其他文献
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但在袁世凯的“运筹帷幄”下,中华民国又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这段时期内的民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民生凋敝。1916年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死于北京,群龙无首的北洋派系四分五裂,以直、皖、奉三派实力最为强大,三派利用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因此这段时期的北洋外交有其独有的特点,外交思想和政策方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文物事业单位如何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方向,成为文物单位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文物事业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物事业;保护体制  社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逐完善。在新形势下,作
期刊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的宝贵财富,它涵盖着当地历史、人文风情、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等,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现象。而“雷祖崇拜”现象在粤西大地上正绽放异彩,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遗产,  笔者对雷祖崇拜习俗展开了研究,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祖崇拜;旂游价值  雷州,故名思义以雷多而著名,史记该地一年打雷
期刊
摘要:联合国科教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年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包括中国传统刺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有的绣种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国家级或省级名录。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汉绣,湖北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随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汉绣再度崛起。《200
期刊
摘要:钟馗与处容郎是中韩最具有代表性的门神,本文从钟馗、处容故事的传播和民俗中的钟馗、处容郎的特点等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述了钟馗与处容郎和傩仪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钟馗处容郎传播民俗  钟馗与处容郎的形象在中韩两国都深入人心,分别是中韩最具有代表性的门神。本文拟从钟馗、处容郎故事的传播和民俗中的钟馗和处容郎的分析比较得出其异同点。  一、钟馗、处容郎故事的传播  钟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风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加快的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猛烈地冲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状况就变得不是很好。所以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期刊
摘要:敦煌遗书是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资料之一,由于敦煌书法数量庞大、时代连续和书体丰富,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书法艺术价值。  关键词:敦煌遗书,敦煌书法,艺术价值  一、敦煌书法打开了书法创作的艺术宝藏  敦煌遗书的封存,大约在北宋仁景佑初年(约1034-1037年)。当时寺僧为避入侵宋朝的西夏兵乱,而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临时用泥土封存在放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形象设计应用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学校名气和个人气质表达的各个方面,他是设计师运用文字、符号和颜色来表达设计理念的有效形式。本文从视觉形象设计出发,揭示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研究其表达形式和技巧,最后探索出如何用视觉形象设计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视觉形象设计;民族文化建设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设计师可以用一些很简单的点、线、面等简单元素进行整合,配
期刊
摘要: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历次党章修订说明我党高度重视纲领的科学性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党章组织文化  一、党章概述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组织文化会集中体现章程规范上。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
期刊
摘要:經世致用是封建王朝的一种主要思潮。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的外王指的就是经世致用。《辞海》中对经世致用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须有益于国事的学术思潮。”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取得了许多成果,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去探讨这种思潮。对经世致用思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社会的发展变化总是伴随着学术思潮的演变,为后世治史者提供借鉴。一个王朝的稳定兴盛与它所流行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