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包括社会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劳技教学常规教学活动框架发生变化,常规教学活动的方式随之改变,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新的教学工作方式随之而建立。劳动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更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环境,调动学生去“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想。有人说过“幻想是成功之父”。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鸟的飞翔,我们今天才有了飞机这一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说,现今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在前人的幻想下,经过反复的试验而制成的,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始终贯穿“想”。首先要让学生敢想,现在虽说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想像力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有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想法有些奇特,立马就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不幸。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想,敢想其他同学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知道想法的可行性,从而使下一次“想”有了一个好向导。其次要让学生多想“为什么”。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从小爱问为什么,促使自己去深入地了解,所以后来在某个领域就取得了成功。“问题不怕多,就怕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然后他们就会有解答的欲望,努力寻找解答的方法,最后想想“怎么办”。课堂上遇到难题了或在生活中遇到不便的地方,多想想可怎样解决。这个可直接影响他的创造力,只要多想想,有些问题终可以得到解决。
二、拓宽知识,发动学生去“看”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学生自身的体验、探究和创新。由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看很多东西,比如可以看杂志,近年来针对学生的书报杂志很多,学生看得也很认真,特别是《青少年劳技报》、《动手做报》和《少年科学》等,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刊物。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劳技制作的技能;看展览,学校自己的劳技室,看到那么多劳技作品,学生很感兴趣,自然产生做的愿望来;看电视,当然是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如《超级变、变、变》、《人与自然》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产生兴趣,丰富知识,激发创意。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要多为自己的劳技制作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组织讲座,带领学生去“听”
劳技学科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才能使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去听科学家的故事,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令人称颂的高尚品德。如:劳模包起帆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抓斗大王”的故事等。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热爱科学产生作用,而且对教他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影响;听科普知识讲座,这是一种传统的,但又很有效的活动方法,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都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前面提到看作品展览,有时光看不行,还要听,听构造,听制作方法,听功能效果,这种听可以让学生对展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搭建舞台,诱发学生去“说”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作品制作过程不可能只由教师一个人说、讲,那样未免太枯燥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就会发现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当我说到某一制作时,可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做”,“你认为这个方法有哪些缺点”,这样就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去创新,质疑;如果一个学生有了创作,发明了,还可请他说说创作的原因,过程,材料,功能等,既培养他的说话能力,又可以使大家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创作愿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说,去实践,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技能的奥秘,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电动钓鱼杆》一文,我就设计以下问题:“电动钓鱼杆是怎样产生的‘吸附’现象的?”让学生各抒己见,乃至相互争论,我从学生的回答中指出:“电动钓鱼杆的吸力取决于它的电能大小,取决于电线所绕的圈数,还取决于电动钓鱼杆与被钓物的距离。物理学中的科学知识能解开许多奥妙,能给人类造福。”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谋幸福。
五、积累知识,启发学生去“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针,使学校教育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小能人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劳技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很多。“动手”中也包括写的能力,可以结合身边的“社会热点”教师给题,组织学生写写环保小论文,根据植物的嫁接、栽种写写观察日记,根据原有作品改进写写创新小作文等等。书面的表达有时更能锻炼学生,因为写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去熟悉、琢磨所写对象,否则就会无话可说,而且,写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理论,写时可以使学生把心里的想法,疑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表达,便于教师了解。
六、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去“做”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之后,我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探究活动的主阵地。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课堂。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集中反映就是“做”,大量的书面知识,理论内容如果只浮于表面,那无疑只是“纸上谈兵”,活动中必定要安排学生做一做,这是检验他们知识技能的一个好方法。如《我的拱桥》(自编教材)一文,充满了科学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渴求的特点,发动他们去做社会调查。课堂上给他们以技能上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去实践。鼓励他们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用实践体验去解开身边的一个个奥秘。除了书上的习作外,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校本教材,在我校我以“变废为宝”为主题,自编了如“点缀我们美丽的校园——把废纸变成美丽的工艺品”、“自制杯垫”、“创意笔架”、“我的肖像画”等变废为宝的系列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节约意识。用纸浆做成的各种小造型,既有趣又好玩,用提供的工具做成一件作品,并且还能用来比赛。我们可做的很多,小发明,就是在制作现成物的基础上做,是创作,是一个提高,一个飞跃。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构思、去做,才会由量变创质变,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劳技教学中构建学生“想、看、听、说、写、做”六位一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是科学技术教育课改的切入点,是构建创新教育,激活课堂的有效途径。墨守成规,必定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一切教学活动都得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技术,为教育服务,培养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小能人。
(责任编辑 刘 颖)
一、创设环境,调动学生去“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想。有人说过“幻想是成功之父”。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鸟的飞翔,我们今天才有了飞机这一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说,现今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在前人的幻想下,经过反复的试验而制成的,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始终贯穿“想”。首先要让学生敢想,现在虽说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想像力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有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想法有些奇特,立马就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不幸。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想,敢想其他同学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知道想法的可行性,从而使下一次“想”有了一个好向导。其次要让学生多想“为什么”。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从小爱问为什么,促使自己去深入地了解,所以后来在某个领域就取得了成功。“问题不怕多,就怕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然后他们就会有解答的欲望,努力寻找解答的方法,最后想想“怎么办”。课堂上遇到难题了或在生活中遇到不便的地方,多想想可怎样解决。这个可直接影响他的创造力,只要多想想,有些问题终可以得到解决。
二、拓宽知识,发动学生去“看”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学生自身的体验、探究和创新。由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看很多东西,比如可以看杂志,近年来针对学生的书报杂志很多,学生看得也很认真,特别是《青少年劳技报》、《动手做报》和《少年科学》等,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刊物。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劳技制作的技能;看展览,学校自己的劳技室,看到那么多劳技作品,学生很感兴趣,自然产生做的愿望来;看电视,当然是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如《超级变、变、变》、《人与自然》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产生兴趣,丰富知识,激发创意。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要多为自己的劳技制作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组织讲座,带领学生去“听”
劳技学科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才能使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去听科学家的故事,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令人称颂的高尚品德。如:劳模包起帆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抓斗大王”的故事等。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热爱科学产生作用,而且对教他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影响;听科普知识讲座,这是一种传统的,但又很有效的活动方法,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都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前面提到看作品展览,有时光看不行,还要听,听构造,听制作方法,听功能效果,这种听可以让学生对展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搭建舞台,诱发学生去“说”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作品制作过程不可能只由教师一个人说、讲,那样未免太枯燥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就会发现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当我说到某一制作时,可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做”,“你认为这个方法有哪些缺点”,这样就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去创新,质疑;如果一个学生有了创作,发明了,还可请他说说创作的原因,过程,材料,功能等,既培养他的说话能力,又可以使大家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创作愿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说,去实践,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技能的奥秘,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电动钓鱼杆》一文,我就设计以下问题:“电动钓鱼杆是怎样产生的‘吸附’现象的?”让学生各抒己见,乃至相互争论,我从学生的回答中指出:“电动钓鱼杆的吸力取决于它的电能大小,取决于电线所绕的圈数,还取决于电动钓鱼杆与被钓物的距离。物理学中的科学知识能解开许多奥妙,能给人类造福。”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谋幸福。
五、积累知识,启发学生去“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针,使学校教育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小能人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劳技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很多。“动手”中也包括写的能力,可以结合身边的“社会热点”教师给题,组织学生写写环保小论文,根据植物的嫁接、栽种写写观察日记,根据原有作品改进写写创新小作文等等。书面的表达有时更能锻炼学生,因为写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去熟悉、琢磨所写对象,否则就会无话可说,而且,写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理论,写时可以使学生把心里的想法,疑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表达,便于教师了解。
六、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去“做”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之后,我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探究活动的主阵地。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课堂。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集中反映就是“做”,大量的书面知识,理论内容如果只浮于表面,那无疑只是“纸上谈兵”,活动中必定要安排学生做一做,这是检验他们知识技能的一个好方法。如《我的拱桥》(自编教材)一文,充满了科学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渴求的特点,发动他们去做社会调查。课堂上给他们以技能上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去实践。鼓励他们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用实践体验去解开身边的一个个奥秘。除了书上的习作外,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校本教材,在我校我以“变废为宝”为主题,自编了如“点缀我们美丽的校园——把废纸变成美丽的工艺品”、“自制杯垫”、“创意笔架”、“我的肖像画”等变废为宝的系列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节约意识。用纸浆做成的各种小造型,既有趣又好玩,用提供的工具做成一件作品,并且还能用来比赛。我们可做的很多,小发明,就是在制作现成物的基础上做,是创作,是一个提高,一个飞跃。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构思、去做,才会由量变创质变,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劳技教学中构建学生“想、看、听、说、写、做”六位一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是科学技术教育课改的切入点,是构建创新教育,激活课堂的有效途径。墨守成规,必定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一切教学活动都得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技术,为教育服务,培养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小能人。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