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业进入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结构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真正做到专业为产业服务。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专业建设
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竞争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是院校发展的主要内涵和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专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分析。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即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以往,专业培养突出操作技能的专业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新形势下,国家主导与推动“互联网+”政策落地,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各行业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行业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此情况下,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方面立足于本行业的自身优势,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及相关行业产业融合的契合点。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围绕“互联网+”行动,依据现有且市场需求量的职业岗位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有据可依,有理可行。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考虑服务的社会经济区域。培养目标需要与某一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的出发点及侧重点是有区别的。重点研究区域内行业产业,由点及线延伸,抓重点、重改革、亮特色;二是考虑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型人才及本科培养的管理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处于行业企业第一线上生产及应用型人才,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岗位任职要求及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三是考虑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外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建立专业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设置预警信息,与时俱进,时时革新;在内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养,以职业技能等级为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二、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的落脚点是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实施,社会对专业的变化主要反应在课程上。在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获取与传递的快捷,既便利了学习生活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专业素质的养成,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问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人文修养与专业知识并重,道德品质与学历水平并重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應该确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目标,凸显基础性、综合化和与专业融合的课程功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岗位任职的需要,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下国家政策的变化,保证课程内容持续更新、教学方法多样。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职业指导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社会,正视现实,结合自身情况完成就业择业。
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以行业岗位对学生的需求为前提,关注信息时代“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及发展变化,注重专业复合。根据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或减少技术陈旧类课程,更新或增加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相关的新兴课程,如:3D打印技术、APP界面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在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时,不可盲目迎合、一味求新,还要与自身专业优势相结合,研究专业与新技术的融合点,稳中求进,突出自身优势,适应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课程体系构建还必须与岗位工作过程相联系,基于“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根据真实的工作流程步骤设置专业课程,保证课程内容认知顺序与实际工作一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在应用中学习理论,在操作中提升技能,在案例中积累经验,逐步实现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打造师资团队
“由谁来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高职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专职教师学历的要求非常高,一般以博士为门槛,由于博士的培养机制,其往往缺乏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又过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迫在眉睫,即建立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需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是委派专职教师在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锻炼,加强技能操作;二是引进企业业务能手进入课堂进行技能授课;三是与企业共建项目,创新技能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在技能提升的同时,还要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建立教师阶段化层次化培训长效机制,将行业发展与培训内容结合,确保培养内容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业技术应用相适应。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办校的根本。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专业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切实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科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做到产业与专业对接,专业为产业服务。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专业建设
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竞争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是院校发展的主要内涵和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专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分析。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即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以往,专业培养突出操作技能的专业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新形势下,国家主导与推动“互联网+”政策落地,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各行业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行业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此情况下,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方面立足于本行业的自身优势,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及相关行业产业融合的契合点。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围绕“互联网+”行动,依据现有且市场需求量的职业岗位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有据可依,有理可行。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考虑服务的社会经济区域。培养目标需要与某一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的出发点及侧重点是有区别的。重点研究区域内行业产业,由点及线延伸,抓重点、重改革、亮特色;二是考虑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型人才及本科培养的管理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处于行业企业第一线上生产及应用型人才,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岗位任职要求及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三是考虑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外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建立专业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设置预警信息,与时俱进,时时革新;在内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养,以职业技能等级为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二、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的落脚点是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实施,社会对专业的变化主要反应在课程上。在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获取与传递的快捷,既便利了学习生活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专业素质的养成,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问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人文修养与专业知识并重,道德品质与学历水平并重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應该确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目标,凸显基础性、综合化和与专业融合的课程功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岗位任职的需要,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下国家政策的变化,保证课程内容持续更新、教学方法多样。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职业指导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社会,正视现实,结合自身情况完成就业择业。
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以行业岗位对学生的需求为前提,关注信息时代“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及发展变化,注重专业复合。根据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或减少技术陈旧类课程,更新或增加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相关的新兴课程,如:3D打印技术、APP界面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在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时,不可盲目迎合、一味求新,还要与自身专业优势相结合,研究专业与新技术的融合点,稳中求进,突出自身优势,适应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课程体系构建还必须与岗位工作过程相联系,基于“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根据真实的工作流程步骤设置专业课程,保证课程内容认知顺序与实际工作一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在应用中学习理论,在操作中提升技能,在案例中积累经验,逐步实现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打造师资团队
“由谁来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高职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专职教师学历的要求非常高,一般以博士为门槛,由于博士的培养机制,其往往缺乏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又过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迫在眉睫,即建立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需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是委派专职教师在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锻炼,加强技能操作;二是引进企业业务能手进入课堂进行技能授课;三是与企业共建项目,创新技能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在技能提升的同时,还要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建立教师阶段化层次化培训长效机制,将行业发展与培训内容结合,确保培养内容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业技术应用相适应。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办校的根本。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专业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切实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科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做到产业与专业对接,专业为产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