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10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本文结合生物学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反思与剖析。
   一、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包括三种合作类型,即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伙伴交往互动,激发灵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伙伴们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展示、讨论、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创造集体智慧的结晶,使科学得以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就像空中楼阁没有了根基,合作学习离开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就如无源之水,更不可能“思如泉涌”。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会激发更高一层次的探究性学习,这样循环往复,学生的科学素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和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精神得以形成,这些都是创造性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新课程之所以提倡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因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过程有着本质的联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大多数结论是科学家早就在科学实验中得出且有现成答案的,但也不能排除会有科学家没有发现的问题,不能排除会产生新的论断。因此,新课程倡导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探讨生物学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似于科学家合作探究生物学概念与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扎实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扎实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理念、目标、结构和内容要求,我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为鲜活,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以人教版课标教材生物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共同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2)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介绍合作小组去超市或食品店等进行的调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教师板书)。
   1.提出问题环节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学生普遍想到的问题:食物中是否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如何验证?
   2.探究问题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1)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本提供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把课前通过查阅书籍、上互联网、咨询家人或专家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
   (2)在组内分析、讨论,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归纳。
   课前,教师做好如下准备:收集资料信息和进行实验设计;可能用到的实验材料,如面粉、米饭、瘦肉、肥肉、花生、干菜、小麦、橘子和一些化学试剂等。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带来了一些实验材料。
   (3)在组内进行实验设计,验证或说明食物中含有的三种营养物质。学生按分配的角色根据实验方案分工进行探究实验,由记录员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学生探究实验进展的情况,并与备课中的预设做对比,找出生成的内容,以便在学生的展示、交流活动环节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假设某食物中含有某种营养物质)、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等环节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等能力,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交流、展示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片段一
   师: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是什么?
   生:糖类。
   师:哪组同学探究的食物中含有糖类?
   (教师从举手的小组中选择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代表性的第二小组)
   组2:我们知道淀粉是糖类的一种,并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面粉里含有淀粉。我们还知道淀粉遇碘变蓝,于是,我们就在馒头、米饭上滴碘液,结果观察到馒头、米饭变蓝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实验可以说明面粉中含有糖类。
   (这时,第七小组的学生将手举得很高。教师及时地让这组的代表发言,要激励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7:我们对第二组的结论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用干净的纱布包着面粉浸泡在水中,过了一会儿,发现有白色的物质渗透出来,我们取一些白色物质,向其中滴入碘液,现象是变透明了。所以,我们认为馒头和米饭不含糖类。
   同样是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不同的个体产生的想法却是这样的截然不同,实在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如何对待学生出现的偏差?这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的无形资源,也是考验一位教师是否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突发情况的一个标准。
   教师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结果向大家展示,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关注着两组同学的演示。随着演示的展开,学生们有了想法。此时,教师组织了一个简短的辩论。
   组3:细嚼馒头、米饭时有甜味,所以我认为馒头、米饭中含有糖类。
   组6:苹果和梨吃起来很甜,所以我认为苹果和梨中含有糖类物质。
   组7:那么,谁能解释我们组出现的现象?
   ……
   最终,学生们达成了共识:食物中含有糖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只有经过亲身探究和体验,才能变得丰满而深刻。而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更能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热情和智慧。
   片段二
   师:人的生长、发育、细胞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哪组同学探究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其他文献
目前,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因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积极探索和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明確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
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物而言,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高中生物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就要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 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  “问题”指引着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它的作用主
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瑞典人克洛普以登山为生。1996年春,他骑自行车从瑞典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与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离峰顶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决定放弃此次登峰,返身下山。那意味着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啊。而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在于,他预定的返回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他仅需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
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改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各种观摩课花样百出.然而很多学校进行的实验教学,只限于表演,让听课教师开开眼界.实验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在广大教师心中是冷冷清清的.教育专家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行为距离依然遥远.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缺少的就是实践.要改变目前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现状,急需一大批专家型的教师,而吴正宪老师正是一位在实践探索中成长起来典型代表.倾听
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人对事物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学习数学能否学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使其产生学好该课程的强烈愿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老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认为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可以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创设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2009年11月28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江苏省泗洪县雪枫中学一座新的教学楼开始动工了。刚建的新楼和旧楼之间只有十几米地之遥,这客观上给我们师生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但就长远考虑,这一举措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的旧楼时间太久且是危楼,根据省教育厅指示必须重建。为了新楼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建筑工地引进许多大型机械,这些大型机械,我们师生是头一次看到,大家都感到新鲜好奇,而且这些大型机械的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改革过分侧重于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既重视结论,又强调知识获取,既关注建构,又注重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问题是创造之源。杜威根据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问题教学五步法”,其具体过程是:设置
预习是许多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的预习,应该是课前的自学。既是自学,在预习中不仅要熟悉新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巧妙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梳理出知识要点;尽可能多地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整理出难点和疑点。这样,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带着自己的难点和疑问走进课堂,去和同学讨论,去听老师讲解。如有位学生预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催化剂”的概念提出了
一、主题背景我校是一所位于农村的省三星级高中,所以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化学课一般安排在下午,学生往往容易打瞌睡。因此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这也恰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因此,新课程标准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