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与应用领域在初中美术教材内容编排上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美术与生活、社会、自然的紧密关联。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作业普遍没有创意,思路狭窄,动手欲望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不重视作业的设计,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性作业,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因此,笔者尝试运用递进式作业设计的形式,用以改进教学现状。
关键词:初中美术?递进式?作业设计
初中美术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与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突出了应用性、审美性与与趣味性,体现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其主要手段依赖学生的想像、联想、创意,作业设计往往带有具体指向性,学生的理解不成问题,但付诸行动,真的让他们设计就成了难题。而递进式作业的设计是将作业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作业,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本文围绕如何在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进行递进式作业设计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一、作业目标指向的递进设计(从易到难)
初中美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施体现在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主要是由作业来体现的。课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作业的成功与否决定的,设计课尤其如此。我们往往习惯于在一节课内容讲解之后布置一个结果性作业,而这个作业的难度往往是中等甚至偏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结果性作业重新分解,设计成几个由易到难、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作业。从目标指向性上要简单化、具体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一次次难度递进的作业中水到渠成的解决最终目标。在《图形创意——元素替代》一课中,笔者尝试将作业设计成三个小作业。首先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形体中联想形状类似的物体,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从发给的简单物体图片中选者其中一个元素进行替换,第三个作业是用元素替换的方法表达“减负”为主题的创意图形设计。三个作业从难度上讲由易到难,第一个作业所有同学基本能完成,第二个作业稍难,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也都能完成,只是作业完成时间有差异,第三次作业最难,但有了前面两次作业的铺垫,学生的作业显得非常有想法。从学生作业(图1)中能充分体现。
二、活动体验过程的递进设计(由感到悟)
以往的结果性作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体验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很难获得活动、体验的机会。体验与认知两者往往跨越甚至断裂,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思维认知的局限,对作业的无所适从。设计课的作业以创意为目标,以思路为突破口,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力与创造力。缺乏体验的创造无疑是闭门造车。《让世界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学习环保为主题的海报设计作业,笔者从学生的体验过程出发设计了三个作业。首先让学生课前查找一个感兴趣的环保资料,让他们相互介绍,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提炼出材料中的图像,最后结合海报设计的知识让学生设计一张公益海报。三个作业前两个是铺垫,中间环节是关键,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由于课前查找了材料,对问题有了感性的体验,再让学生从文字中提炼出图像,尝试从抽象到具象的体验,最后的作业注重创意的体验。三个体验过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难怪学生思如泉涌,如(图2)。
三、主题创意显现的递进设计(从隐到显)
创意显现是指由客体引发,主体借助自身经验进行概念整合,通过映射性输入,进行匹配、融合,逐渐形成创意设想,并不断调整,最终得到符合主题要求的创意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我们认为,创意是美术设计应用课的难点所在,也是现在学生最为迫切需要的。更重要的是作业是往往带有一定的主题,这就关系到创意由发散到收敛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创意从无到有、从隐到显,具体孵化出来,利用递进式美术作业设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老师,您好》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述心目中的老师形象(第一次作业),接着让学生用相关形象或抽象的形式画一画某一位老师(第二次作业),最后,根据上述感受应用到贺卡设计的外形、图案、色彩,制作一张送给某位老师的贺卡(第三次作业)。三次作业学生对老师的形象从隐性到显性逐渐明朗,从而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如(图3、4)。
递进式美术作业设计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性、过程性、创意性、生活化的趋向。对于解决“设计·应用”领域作业设计的难题有很大帮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课堂僵局、有效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最终破茧化蝶,让学生在过程中迸现出创意的火花,在体验中感悟设计方法,在作业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10月
2《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
(绍兴市长城中学?浙江绍兴)
关键词:初中美术?递进式?作业设计
初中美术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与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突出了应用性、审美性与与趣味性,体现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其主要手段依赖学生的想像、联想、创意,作业设计往往带有具体指向性,学生的理解不成问题,但付诸行动,真的让他们设计就成了难题。而递进式作业的设计是将作业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作业,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本文围绕如何在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进行递进式作业设计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一、作业目标指向的递进设计(从易到难)
初中美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施体现在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主要是由作业来体现的。课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作业的成功与否决定的,设计课尤其如此。我们往往习惯于在一节课内容讲解之后布置一个结果性作业,而这个作业的难度往往是中等甚至偏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结果性作业重新分解,设计成几个由易到难、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作业。从目标指向性上要简单化、具体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一次次难度递进的作业中水到渠成的解决最终目标。在《图形创意——元素替代》一课中,笔者尝试将作业设计成三个小作业。首先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形体中联想形状类似的物体,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从发给的简单物体图片中选者其中一个元素进行替换,第三个作业是用元素替换的方法表达“减负”为主题的创意图形设计。三个作业从难度上讲由易到难,第一个作业所有同学基本能完成,第二个作业稍难,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也都能完成,只是作业完成时间有差异,第三次作业最难,但有了前面两次作业的铺垫,学生的作业显得非常有想法。从学生作业(图1)中能充分体现。
二、活动体验过程的递进设计(由感到悟)
以往的结果性作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体验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很难获得活动、体验的机会。体验与认知两者往往跨越甚至断裂,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思维认知的局限,对作业的无所适从。设计课的作业以创意为目标,以思路为突破口,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力与创造力。缺乏体验的创造无疑是闭门造车。《让世界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学习环保为主题的海报设计作业,笔者从学生的体验过程出发设计了三个作业。首先让学生课前查找一个感兴趣的环保资料,让他们相互介绍,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提炼出材料中的图像,最后结合海报设计的知识让学生设计一张公益海报。三个作业前两个是铺垫,中间环节是关键,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由于课前查找了材料,对问题有了感性的体验,再让学生从文字中提炼出图像,尝试从抽象到具象的体验,最后的作业注重创意的体验。三个体验过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难怪学生思如泉涌,如(图2)。
三、主题创意显现的递进设计(从隐到显)
创意显现是指由客体引发,主体借助自身经验进行概念整合,通过映射性输入,进行匹配、融合,逐渐形成创意设想,并不断调整,最终得到符合主题要求的创意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我们认为,创意是美术设计应用课的难点所在,也是现在学生最为迫切需要的。更重要的是作业是往往带有一定的主题,这就关系到创意由发散到收敛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创意从无到有、从隐到显,具体孵化出来,利用递进式美术作业设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老师,您好》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述心目中的老师形象(第一次作业),接着让学生用相关形象或抽象的形式画一画某一位老师(第二次作业),最后,根据上述感受应用到贺卡设计的外形、图案、色彩,制作一张送给某位老师的贺卡(第三次作业)。三次作业学生对老师的形象从隐性到显性逐渐明朗,从而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如(图3、4)。
递进式美术作业设计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性、过程性、创意性、生活化的趋向。对于解决“设计·应用”领域作业设计的难题有很大帮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课堂僵局、有效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最终破茧化蝶,让学生在过程中迸现出创意的火花,在体验中感悟设计方法,在作业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10月
2《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
(绍兴市长城中学?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