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中选优,任优更优”,资源利用更高效 破解资源难题,赋能未来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們每年的电费不超过600万元,放眼整个苏州,这个数字算是比较少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蒋瑞翔说。华兴源创作为中国科创板的第一股,在园区的工业用地达300亩,平均每亩产值约400万元,是苏州工业园区资源高效利用的典型样板。
  随着园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更显迫切。为牢牢把握住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战略机遇,在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上取得更大突破,由园区环保局牵头负责开展研究建立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机制,有力支撑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制度创新相关工作。
  园区秉持“像绣花一样供给优质项目,优中选优”的空间资源供给理念,进一步创新资源供给模式,推行产业用地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方式,根据产业项目实际情况,采取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实施产业项目用地分段弹性年期出让模式(10+N或20+N)。同时,逐步推进土地用途兼容与混合利用工作,争取做好地上与地下空间的集成利用。
  创新优化供地模式,
  用足用好土地的增量资源
  在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为了积极响应园区的资源高效利用工作,华兴源创在厂房设计上采用了节能环保的格局,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同时将一部分低端业务外包出去,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亩产值,这些措施为园区的企业树立了好榜样。
  今年,华兴源创因产业升级需要,将在园区再建智慧工厂,园区政府充分肯定了其产业的高产值、低能耗,在华兴源创拿地时一路开绿灯,减少了很多繁杂的审批手续,给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随着城市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早在2017年,园区就在全市率先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化年期出让,引入“产业发展协议”。产业用地出让年期从50年缩短到25年、30年,提高土地资源调控能力,降低企业土地取得成本。同时优化产业用地地价体系,按照“出让年期越长,出让地价相对高”的原则,引导企业受让短年期土地使用权。
  针对苏州自贸片区的发展要求,园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全国首创的10+N出让模式,受到了中国新闻网、新华网、苏州新闻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分段弹性年期(10+N)出让含义是先挂牌出让10年期的土地使用权(前段),10年期出让期满前,受让人需按《产业发展协议》履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投资强度、达产时间、亩均税收等要求。经政府监管方考核通过的,出让人可以受让N年期(后段)土地使用权,前后段总出让年期不超过30年。
  这种弹性出让模式促进了园区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降低了初创类企业取得土地的成本,又实现了政府对土地出让产出后期监管,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双赢”。
  苏州工业园区环保局副局长沈永谨透露说,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正在按亩产值、环保度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对园区的企业进行分类,接下来将会对那些亩产值高、环保率低、严重污染环境的“三好学生”降低土地税收费标准,帮助他们拿下园区土地;对那些亩产值低、环保率低的企业则会增收土地税,以此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缓解园区用地紧张的问题。同时,在园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考虑到园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管委会则会更加青睐创新型以及节能环保型企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园区始终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创新论英雄、以生态论英雄’,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沈永谨说。
  开展土地用途的兼容与混合,
  拓展资源的利用维度
  “园区的国金大厦里面,既有70年产权年限的住宅区,也有40年的那种公寓,此外还有公司、店铺、金融机构、餐厅等等,不像原来那么单一化了。”沈永谨对记者说。
  “26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用地已经越来越紧张,考虑到现在园区的土地用途相对较为单一,园区环保局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开展产业用地土地用途兼容与混合利用研究。这也就是意味着允许同一地块或同一建筑兼容多种功能,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土地,不再是局限于原先所谓的‘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一块土地可以多种用途,尽量做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沈永谨表示,在此基础上,园区将鼓励产业地块内兼容工业用地、研发用地,以及配套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行为,同时推动工业、研发、商业、办公等用途混合布置,尽量满足产业用地生活配套需要,在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营商环境。
  采访中,沈永谨也坦言,土地的兼容与混合利用工作的推进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现阶段,园区也在商讨相应措施和政策,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园区拟定于上半年完成对包括上海自贸区等地关于混合用地规划利用情况的调研,并积极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研究土地混合利用布局和业态定位,根据实际需求拟定适合苏州自贸片区发展的土地混合利用政策。
  地下地上齐上阵,提升城市空间承载力
  苏州中心作为目前苏州最受欢迎的商业综合体之一,无论是保持舒适的温度,维持各业态的服务,还是担负“节能、减排”的现代城市发展社会责任,建设DHC能源中心——苏州中心的能源“心脏”,成为多方要求下的最优选择。
  作为目前国内已投入运营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苏州中心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在空调系统全部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冷源采用了冰蓄冷技术,利用峰谷电差价降低运营费用;在冷源机房设置换热器,在过渡季或冬季利用冷却塔免费置换冷冻水供内区使用,蒸治冷凝水热回收给生活热水,多的水冷却后供冷却塔补水,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这就是在地下DHC能源中心的神奇之处。   苏州中心地下空间体量规模大,功能集成多,交通压力大,这对其交通组织的合理性是个大考验。苏州中心打破各个地块内独立组织交通的传统方式,采用创新模式,跨地块、跨街区整体规划地上、地下空间,统一整合地面、地下道路及空中通道,整体开发、综合利用,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
  在地下空间设置地下交通环路系统,将主要交通流量导入地下,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设置共同管沟,各类市政管线集约化布设,便于维护维修,减少二次开挖;采用冰蓄冷、蒸汽制冷等技术以及集中供冷供热系统,降低区域热岛效应,实现电力“移峰填谷”、节能减排;创新设置6万平方米空中生态花园,将建筑结构与湖滨景观资源完美融合。
  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中水处理回用技术、能源综合管理控制中心等也将广泛应用。苏州中心项目可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整体开发地下空间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标杆。
  园区的资源高效利用不仅仅针对土地资源,也还针对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园区管委会今年年初正式实施《苏州工业园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利用政策研究,释放空间资源红利,促进空中连廊、联通通道、地铁上盖等地上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承载力。
  城市积极开发利用地下地上空间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集约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增加社会经济效应的作用。毫无疑问,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园区的地下地上空间建设在满足快速、舒适、便利、安全功能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宽敞、明亮、温馨、平和、卫生、美观的环境空间,更是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打造智慧国土云平台,
  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园区早在2012年就注意到了这种趋势,并快速成立项目组,积极筹措智慧国土云平台的建设。
  当时,“智慧国土云平台”被称为“房地一张图”,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理交通和土地资源信息,且信息比较零碎。随后,园区相继建立了有关人口等方面的大信息库。考虑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园区近几年不断建设并完善“房地一张图”直至成为现在的“智慧国土云平台”。
  现在,通过“智慧国土云平台”,园区政府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园区的土地、人口等相关信息,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智慧国土云平台”建立以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内容囊括用地、规划、耕保、执法、环保等基础数据信息,推行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
  同时,园区资源高效利用组工作人员将会全面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限至2个工作日,推动“三减一优”提质增效,深化一窗受理、优化相关服务审批手续、网上集成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不见面审批”事项范围,加快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实施不动产电子证照应用,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其他文献
26年,白驹过隙。中新合作的梦想产物——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带给苏州,带给中国,带给世界惊喜,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传奇。  2019年,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落户园区,在这片梦想之地上开出了更鲜艳的花。一年多来,苏州自贸片区蓬勃发展,带着中国和新加坡的基因,创出了苏州发展的特色,丰富了国际合作的新内涵。  “中新合作”的国际基因,书写一个新的成长故事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园区从一片荒凉的“泥塘”,到
期刊
回顾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历程,从一片荒芜到高楼林立,从产业发展“一穷二白”到“创新之城”,国资国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园区19家一级监管国企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新集团)应该是成立最久、发展最传奇、成长最具代表的一家。  回望与致敬用“拓荒牛”精神闯出发展之路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5月12日,园区打下第一根桩,这
期刊
相见恨晚,非常有趣  人物:张煜  来园区时间:2020年6月  “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上个月,政府刚批了新的地方,面积比这里大了4倍,目前装修草案差不多了,春节前就可以搬进去。除了常规的工作场地、实验室之外,还有咖啡吧和健身房,工作开心,才能出活嘛!”张煜笑道。  今年6月,张煜正式来苏州工作。在此之前,他留美11年,回国后在杭州短暂工作过一年。至于为什么选择苏州,他好像有说不完的理由。  
期刊
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坚持“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目标定位,着力在开放创新、营商环境、市域联动、产业转型等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在制度创新方面,先后出台支持片区发展的政策文件47项;推出涉及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130余项;形成创新性强、企业受惠面广、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案例62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其中2项案例获评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7项案例上报商务部,7项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7项
期刊
一年的时光,不长不短,但足够有所收获。回顾过去的一年,苏州自贸片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从落地之初到现在,已经形成制度型创新成果高达62项。  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围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在苏州自贸片区落地一周年之际,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东吴商学院教授王俊接受
期刊
从电影中的“幻想”,到生活中的“具象”,人工智能正在带给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变。  2018年,首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转眼今年就迎来了第三届。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本该在初夏举办的这场AI盛宴,延迟到了盛夏。8月14至8月16日三天,蘇州“高温三连”,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现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苏州AI创新试验展”“抗疫创新产品展区”“AI科普展区”等12大
期刊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这“一区四高地”是苏州自贸片区的功能定位,也彰显出了苏州片区的与众不同。  “相对于第五批其他自贸区来说,苏州片区所在苏州工业园区拥有的开放基础、中新合作平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定位,都为片区发展带来了优势。”丁宏强调,正因为基础不同,所以无论是党中央还是江苏省政府,都对苏州自贸
期刊
苏州自贸片区建立一年来,通过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聚焦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推动了苏州工业园区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苏州自贸片区自成立起,就开始着眼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为苏州工业园区聚集创新要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鼓励企业创新,提升产业能力  夏海力,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创新管理与评价研究所所长。在他看来,虽然蘇州自贸片区一年来的成绩显著,但与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期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事实上,创新一直是苏州发展的基因,随着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成立,新的历史节点下,创新更是成为了区域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  从让创新企业享受“真金白银”的支持,到定制化政策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从进一步强化“智力支撑”到集聚重大创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从多方位入手,以一系列“硬核的
期刊
7项改革任务要点,20项实施内容,对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专题组来说,2020年年初制定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改革创新任务清单中涉及的工作任务,不算轻。  事实上,通过制度创新,为国内外投资者、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与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環境,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  纵观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在投资便利化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为片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旨在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