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年,白驹过隙。中新合作的梦想产物——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带给苏州,带给中国,带给世界惊喜,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传奇。
2019年,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落户园区,在这片梦想之地上开出了更鲜艳的花。一年多来,苏州自贸片区蓬勃发展,带着中国和新加坡的基因,创出了苏州发展的特色,丰富了国际合作的新内涵。
“中新合作”的国际基因,书写一个新的成长故事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园区从一片荒凉的“泥塘”,到今天的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从昔日“一片白地”到今日“创新高地”,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从中新合作起步,苏州自贸片区积极发挥着多向赋能,与各联动区联动的发展优势,以国际合作的广阔视野与思路为未来蓄势积力。
一年多来,在这片60.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着“一区四高地”的功能定位,苏州自贸片区蹄急步稳,为世界展现了一个创新奋进的苏州。在政策创新上创出“全国最佳”,在产业创新上创出“全国最强”,在服务创新上创出“全国最优”,一次又一次在全国打响自身品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各项创新工作,在开放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
要说苏州自贸片区独具特色的内涵,“中新合作”的国际基因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26年来,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自身优势。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0次会议上,明确将苏州自贸片区建设作为接下来中新双方的合作重点,将其打造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近日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除了与新加坡共享“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等发展机遇,园区也愿帮助新加坡企业抢占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商机,参与中国国内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
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2020年,截至9月,苏州自贸片区新增外资企业319家,实际利用外资17.07亿美元(23.34亿新元),同比增长131%。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把握苏州自贸片区发展机遇,与新加坡在生物医药、自贸试验区建设、跨境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金融和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有了新的成效。
制度创新,为发展插上坚韧翅膀
近日,苏州自贸片区的一项制度创新成果人社部点赞,并获得了《中国劳动保障报》的大篇幅报道。今年苏州工业园区以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电子劳动合同标准》。作为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电子劳动合同标准》获评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一周年制度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电子劳动合同标准》的出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电子劳动合同提供了明确指引,迅速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关注和欢迎。截至目前,园区已有近2000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了电子劳动合同。“《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对我们而言是一剂强心针,不但消除了我们对电子劳动合同的疑虑,更为企业、员工都提供了保障。”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行政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罗全义说。
此项制度创新还具有可借鉴、易复制、好推广的特点,人社部在近日举办的全国会议上给予高度肯定,希望各地积极推广,人社部劳科院表示将充分研究借鉴。目前,苏州市已在园区举办经验推广专题会议。据悉,重庆、厦门、成都等地区已借鉴并启动相关政策制定。
《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只是苏州自贸片区开展创新探索的一个典型缩影。一年多来,苏州自贸片区坚定不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注重发挥中新合作优势,学习借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突出国际化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先后出台支持片区发展的政策文件47项;推出涉及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130余项;形成创新性强、企业受惠面广、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案例62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7项案例上报商务部,7项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7项“创新实践案例”印发全省学习借鉴。
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不但惠及自己片区的企业,还即将实现“遍地开花”,实现“溢出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释放。
探路先锋,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中国的服务贸易总规模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新加坡也是全球服务贸易产业高地,自2013年起,中国便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新服务贸易合作空间广阔。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在两国服务贸易合作中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推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并协助中国企业通过新加坡实现国际化,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也成为新加坡企业进入长三角及中国市场的平台。
今年8月,国务院批复在苏州等地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深化中新服务贸易合作。
11月8日,第三届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苏州作为产业基础好、开放水平高、与新加坡合作密切,服务贸易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中新双方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运输物流、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全球服务贸易重要增长极。
另外,园区在江苏省内外的“飞地经济”也加快辐射,中新苏滁高新区和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都被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苏宿工业园“拓园”也在今年4月启动首期建设。
回顾这艰难而又充实的2020年,吴庆文认为,园区在中新两国合作中起到“探路者”的作用,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成为中新友好合作的成功典范。而苏州自贸片区作为一朵新开出的花,枝叶必将生长得更为繁茂。
“我们要在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资源上示范引领,更加注重开放与创新深度融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强化对全球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形成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真正为企业着想,“亲商”我们一直在路上
“親商”一直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基因,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成立后,多方位入手,以一系列“硬核的组合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舞台。
日前,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进行首票空运直通港试操作,货物搭乘CK262航班于11月13日8:32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在航班延误3小时的情况下,当天完成申报、放行动作后提货送厂,并于当日18:30到达工厂。该票货物从航班落地到舱单确报(即舱单完成)仅需1小时50分钟,大大提高了企业原有模式下的可申报环节时效。
“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作为苏州自贸片区一周年十大优秀案例之一,不仅提升了沪苏两地的通关、物流、贸易的一体化、便利化水平,还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该模式将实体机场的货站服务延伸至区内,构建了更快时效、更低费用、全程冷链、就近提货、查验方便、全天候服务的空运物流一体化体系,是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极佳创新,也对其他没有空港机场的城市具有借鉴意义。据统计,2020年以来,货物从航班落地到报关放行的平均时效为9.5小时,相比南京关公布的2019年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48.1小时,节约38.6小时。
今年七月,园区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是对苏州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的又一次集成优化,围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优化政府服务两大维度,对片区内已经领先的指标按照“挑战极限”“再加一点”的要求,其中近70%的任务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缩减流程,在梳理细化出的近200项任务清单中,有100多项改革举措为全国领先或首创。
把企业等待的时间压缩再压缩,苏州自贸片区的服务创新,创出了“全国最优”,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根据毕马威模拟测评结果显示,园区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第27名,好于中国内地(上海、北京)排名,园区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和探索也被中组部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案例”。
2019年,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落户园区,在这片梦想之地上开出了更鲜艳的花。一年多来,苏州自贸片区蓬勃发展,带着中国和新加坡的基因,创出了苏州发展的特色,丰富了国际合作的新内涵。
“中新合作”的国际基因,书写一个新的成长故事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园区从一片荒凉的“泥塘”,到今天的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从昔日“一片白地”到今日“创新高地”,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从中新合作起步,苏州自贸片区积极发挥着多向赋能,与各联动区联动的发展优势,以国际合作的广阔视野与思路为未来蓄势积力。
一年多来,在这片60.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着“一区四高地”的功能定位,苏州自贸片区蹄急步稳,为世界展现了一个创新奋进的苏州。在政策创新上创出“全国最佳”,在产业创新上创出“全国最强”,在服务创新上创出“全国最优”,一次又一次在全国打响自身品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各项创新工作,在开放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
要说苏州自贸片区独具特色的内涵,“中新合作”的国际基因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26年来,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自身优势。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0次会议上,明确将苏州自贸片区建设作为接下来中新双方的合作重点,将其打造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近日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除了与新加坡共享“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等发展机遇,园区也愿帮助新加坡企业抢占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商机,参与中国国内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
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2020年,截至9月,苏州自贸片区新增外资企业319家,实际利用外资17.07亿美元(23.34亿新元),同比增长131%。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把握苏州自贸片区发展机遇,与新加坡在生物医药、自贸试验区建设、跨境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金融和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有了新的成效。
制度创新,为发展插上坚韧翅膀
近日,苏州自贸片区的一项制度创新成果人社部点赞,并获得了《中国劳动保障报》的大篇幅报道。今年苏州工业园区以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电子劳动合同标准》。作为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电子劳动合同标准》获评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一周年制度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电子劳动合同标准》的出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电子劳动合同提供了明确指引,迅速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关注和欢迎。截至目前,园区已有近2000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了电子劳动合同。“《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对我们而言是一剂强心针,不但消除了我们对电子劳动合同的疑虑,更为企业、员工都提供了保障。”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行政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罗全义说。
此项制度创新还具有可借鉴、易复制、好推广的特点,人社部在近日举办的全国会议上给予高度肯定,希望各地积极推广,人社部劳科院表示将充分研究借鉴。目前,苏州市已在园区举办经验推广专题会议。据悉,重庆、厦门、成都等地区已借鉴并启动相关政策制定。
《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只是苏州自贸片区开展创新探索的一个典型缩影。一年多来,苏州自贸片区坚定不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注重发挥中新合作优势,学习借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突出国际化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先后出台支持片区发展的政策文件47项;推出涉及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130余项;形成创新性强、企业受惠面广、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案例62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7项案例上报商务部,7项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7项“创新实践案例”印发全省学习借鉴。
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不但惠及自己片区的企业,还即将实现“遍地开花”,实现“溢出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释放。
探路先锋,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中国的服务贸易总规模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新加坡也是全球服务贸易产业高地,自2013年起,中国便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新服务贸易合作空间广阔。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在两国服务贸易合作中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推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并协助中国企业通过新加坡实现国际化,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也成为新加坡企业进入长三角及中国市场的平台。
今年8月,国务院批复在苏州等地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深化中新服务贸易合作。
11月8日,第三届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苏州作为产业基础好、开放水平高、与新加坡合作密切,服务贸易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中新双方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运输物流、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全球服务贸易重要增长极。
另外,园区在江苏省内外的“飞地经济”也加快辐射,中新苏滁高新区和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都被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苏宿工业园“拓园”也在今年4月启动首期建设。
回顾这艰难而又充实的2020年,吴庆文认为,园区在中新两国合作中起到“探路者”的作用,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成为中新友好合作的成功典范。而苏州自贸片区作为一朵新开出的花,枝叶必将生长得更为繁茂。
“我们要在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资源上示范引领,更加注重开放与创新深度融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强化对全球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形成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真正为企业着想,“亲商”我们一直在路上
“親商”一直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基因,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成立后,多方位入手,以一系列“硬核的组合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舞台。
日前,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进行首票空运直通港试操作,货物搭乘CK262航班于11月13日8:32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在航班延误3小时的情况下,当天完成申报、放行动作后提货送厂,并于当日18:30到达工厂。该票货物从航班落地到舱单确报(即舱单完成)仅需1小时50分钟,大大提高了企业原有模式下的可申报环节时效。
“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作为苏州自贸片区一周年十大优秀案例之一,不仅提升了沪苏两地的通关、物流、贸易的一体化、便利化水平,还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该模式将实体机场的货站服务延伸至区内,构建了更快时效、更低费用、全程冷链、就近提货、查验方便、全天候服务的空运物流一体化体系,是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极佳创新,也对其他没有空港机场的城市具有借鉴意义。据统计,2020年以来,货物从航班落地到报关放行的平均时效为9.5小时,相比南京关公布的2019年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48.1小时,节约38.6小时。
今年七月,园区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是对苏州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的又一次集成优化,围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优化政府服务两大维度,对片区内已经领先的指标按照“挑战极限”“再加一点”的要求,其中近70%的任务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缩减流程,在梳理细化出的近200项任务清单中,有100多项改革举措为全国领先或首创。
把企业等待的时间压缩再压缩,苏州自贸片区的服务创新,创出了“全国最优”,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根据毕马威模拟测评结果显示,园区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第27名,好于中国内地(上海、北京)排名,园区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和探索也被中组部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