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小学阶段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高效的课堂教学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及时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巧妙地应用“心理效应”去调控整个教学进程,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空白效应 超限效应 评价增益效应
教学中,你是否也出现过这种现象:老师言之淳淳,学生却听之藐藐;老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及时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巧妙地应用“心理效应”去调控整个教学进程,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下面谈谈几种常用的“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巧用“首因效应”,妙设课堂导入
所谓的“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产生的作用。它指的是首次感知的材料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易改变。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而新课的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却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也有的说肯定是是老师弄错了……这时我适时地引出了课题《年、月、日》,让学生在书中自主寻找答案。学生们急切地打开了课本,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我将单纯的学习融入到有趣的生活实际当中,探究事实的“渴望”充分的激發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就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必定可以顺利地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巧用“空白效应”,妙留拓展空间
“空白”,是一个关于艺术作品审美与欣赏上的概念。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白”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谓的“空白效应”。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巧用“空白效应”,妙留拓展的空间,尽可能地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笔算中的退位减法43-27时,我组织学生探究多样化算法后,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列出竖式。先从3根里减7,不够减,怎么办?在这一重点加难点处留下空白让学生思考,说出从4捆里拿出1捆拆开,与3根合在一起,即13根减7根,还剩6根,再算整捆的,4捆借掉1捆还剩3捆,3捆减2捆剩1捆。共剩1捆又6根,即16根。这时我请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来说说笔算此题,怎样算?这时更要留下空白,让学生借助于表象,通过思考从操作步骤抽象出计算方法并内化为思维语言。这样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探索而解决了问题,既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巧用“超限效应”,妙扩思维空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否也常有这样的疑问:“我反复讲了这么多遍,他们为什么就是不会!”这种事与愿违的现象其实可以用一则小故事来揭示它的奥秘: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一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去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出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 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凡事超过一定的限度,再适意地东西也会变得不再适意。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我在教学工作上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教育学生上课要积极听讲等等,我总讲了一次又一次,可效果总不见得好。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巧用“超限效应”。例如在复习阶段的公式巩固练习中,如果只是一遍一遍、多次重复的听写,必然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老师安排的每一次听写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教学中事事也都要掌握一个度,凡事适可而止。
巧用“评价增益效应”,妙激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评价增益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给予满怀期望的、热情鼓励的评价,能使学生明是非,懂美丑,知荣辱,进一步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上进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出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评价,巧用“评价增益效应”,妙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前,我先出示一个烟盒:让学生想办法算算这个烟盒的体积是多少。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只要知道这个烟盒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便夸他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又有几个学生说,可以采用切的办法,用直尺量,或把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进去。把多个小正方体放进去再数一数它的总个数这个方法我没想到,我便用诚恳的语气告诉他:谢谢你又帮我想了个办法。这时马上又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测量它的体积不需要这么麻烦,可以用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先量它的长和宽,算出长宽各能放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可以知道它有多少层。这个办法更接近接下来要推导的体积计算方法,我便兴奋地肯定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小家伙……在这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用言语评价的效果,针对不同的个性化采取的不同评价,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教学过程也随着师生间的愉快交流顺利完成。
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这些效应的正面作用,也要分析它们的负面效应,切忌生搬硬套,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空白效应 超限效应 评价增益效应
教学中,你是否也出现过这种现象:老师言之淳淳,学生却听之藐藐;老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及时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巧妙地应用“心理效应”去调控整个教学进程,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下面谈谈几种常用的“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巧用“首因效应”,妙设课堂导入
所谓的“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产生的作用。它指的是首次感知的材料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易改变。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而新课的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却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也有的说肯定是是老师弄错了……这时我适时地引出了课题《年、月、日》,让学生在书中自主寻找答案。学生们急切地打开了课本,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我将单纯的学习融入到有趣的生活实际当中,探究事实的“渴望”充分的激發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就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必定可以顺利地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巧用“空白效应”,妙留拓展空间
“空白”,是一个关于艺术作品审美与欣赏上的概念。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白”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谓的“空白效应”。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巧用“空白效应”,妙留拓展的空间,尽可能地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笔算中的退位减法43-27时,我组织学生探究多样化算法后,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列出竖式。先从3根里减7,不够减,怎么办?在这一重点加难点处留下空白让学生思考,说出从4捆里拿出1捆拆开,与3根合在一起,即13根减7根,还剩6根,再算整捆的,4捆借掉1捆还剩3捆,3捆减2捆剩1捆。共剩1捆又6根,即16根。这时我请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来说说笔算此题,怎样算?这时更要留下空白,让学生借助于表象,通过思考从操作步骤抽象出计算方法并内化为思维语言。这样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探索而解决了问题,既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巧用“超限效应”,妙扩思维空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否也常有这样的疑问:“我反复讲了这么多遍,他们为什么就是不会!”这种事与愿违的现象其实可以用一则小故事来揭示它的奥秘: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一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去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出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 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凡事超过一定的限度,再适意地东西也会变得不再适意。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我在教学工作上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教育学生上课要积极听讲等等,我总讲了一次又一次,可效果总不见得好。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巧用“超限效应”。例如在复习阶段的公式巩固练习中,如果只是一遍一遍、多次重复的听写,必然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老师安排的每一次听写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教学中事事也都要掌握一个度,凡事适可而止。
巧用“评价增益效应”,妙激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评价增益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给予满怀期望的、热情鼓励的评价,能使学生明是非,懂美丑,知荣辱,进一步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上进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出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评价,巧用“评价增益效应”,妙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前,我先出示一个烟盒:让学生想办法算算这个烟盒的体积是多少。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只要知道这个烟盒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便夸他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又有几个学生说,可以采用切的办法,用直尺量,或把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进去。把多个小正方体放进去再数一数它的总个数这个方法我没想到,我便用诚恳的语气告诉他:谢谢你又帮我想了个办法。这时马上又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测量它的体积不需要这么麻烦,可以用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先量它的长和宽,算出长宽各能放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可以知道它有多少层。这个办法更接近接下来要推导的体积计算方法,我便兴奋地肯定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小家伙……在这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用言语评价的效果,针对不同的个性化采取的不同评价,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教学过程也随着师生间的愉快交流顺利完成。
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这些效应的正面作用,也要分析它们的负面效应,切忌生搬硬套,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