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g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独创性、求异性和深刻性,它在思维过程上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多有发散性思维参与。往往能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为数众多的信息,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结论和假设。2.有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中,形象思维是比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主要地位”。3.直觉感受起着重要作用。4.多有灵感出现,常在百思不解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出现豁然开朗的顿悟。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加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愈加突出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该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重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更重要的应该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并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的思想。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多边交流,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注重在“读”字上下功夫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学生读书寥寥,课堂热热闹闹,追求表面活跃,不注重让学生深入阅读作品;一种是简单肢解,条分缕析,阐发微言大义。前者忽视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的直觉感受,后者忽视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事实上,学生的任何独到见解都是在认真阅读、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读”字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来。这些体验和感受虽然是直觉的、感性的,却往往蕴涵着不少可贵的思想火花。思维科学告诉人们:“直觉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二是对问题的实质的一种洞察,而不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三是一种跳跃式思维,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思维过程。”可见,阅读中的整体感知和直觉体验是多么重要。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满堂灌,属于传授式,讲解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一切为了考试,不需要、不允许学生质疑,提出不同见解。这种应试教育的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疑”是分层次的:有低级的、最基本的,如,字、词的理解;有较高层次的,如,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有更高层次的,如,情感的体验、主旨的把握;等等。不管学生提出的是什么样的疑问,教师都要积极加以鼓励和肯定,要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使质疑向深层发展。这样,学生就能由疑而把握本质,有所发现。
  四、培养阅读中的想象、联想思维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阅读进行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联想,就是事物间的互相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由此及彼,从乙事物联想到甲事物。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联想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的联系、语言文字与生活的联系、作品中的前后内容或人物间的联系等。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丰富理解,获得更多的启发。阅读想象,是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进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常常需要学生想象的参与,通过想象能够唤起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在课堂上应用,因此,它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所浸泡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
期刊
语言连贯排序题与语意连贯表述题看来相似,实则不同的两种题型,在高考语言运用的考查中,排序题考查学生句子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辨别能力;而语意连贯表述题除了应具备排序题这些能力外,还要有对文段的分析能力,文字的组织能力,标点符号的判断能力以及材料中反映现实的想像能力。  1、总体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  连贯表述题是围绕一个话题来设置的,虽然空格影响了对材料的全面理解,但大致内容还是能把握的。20
期刊
一、用信心增强学生的动力  中学生因为要参加中、高考,面临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学习或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的身心会经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受自身知识经历的影响,言行还有点幼稚。他们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快乐,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我常常在课间,在晚自习时跟学生们聊聊天,谈谈他们一天的学习
期刊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阅读教学自然应备受关注。  现象一:由于学校领导与教师大语文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有独立的学生阅览室与教工阅览室,学校也应上级部门要求,在课表中安排了阅读课,但很少有老师会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  现象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僵化
期刊
美是人们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教育自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是永不凋谢的奇葩。虽经时代变迁,但古诗中蕴含的古典之美、悠远之美、朦胧之美一直被人们欣赏传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渗透。  一、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诗自产生之日就与音乐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在后续的发展中,
期刊
体验是感受,是理解,是发现,是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这也告诉人们:读文章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要用心去品味,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还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期刊
学校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提前读写”项目的优势,以信息化高效课堂建设为依托,围绕一个轴心,做到四个结合,突出五个特点,着力研究大语文观下的“一拓多”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可简要总结为12345,即一个轴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两个整合,“主+辅”教材两整合;精读、略读、泛读,单元处理三条途径;落实大语文课堂的四步教学法:一前置预习,把握起始点,二整体感知,明确切入点,三抓点提升,找准升华
期刊
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上课之前,有期盼,有隐隐的小激动,想着将要怎样去展现、去欣赏、去发现;下课之后,有回味,有探究,有继续学习的热情。一朵花,再怎样描绘它如何美,都不如自己亲自去感受,闻其色,辨其香,这样才来得实在。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激活学生的思维,那样的课堂最容易陷入疲倦。因此,教师的点拨诱导很重要,教师要熔铸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分享
期刊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实现的。由此可见,充分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作文教学课堂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那么,通过互动这个媒
期刊
词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是运用,运用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呵护学生的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这样学到的词语,在短期内可能会记得住,但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因为实践证明,“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就像成年人学文言文,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却凤毛麟角。所以,“能理解”的只是静态的语言,只有不断地在语言实践中促使学到的语言成为动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