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阅读”与对话环境的创设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_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感受,是理解,是发现,是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这也告诉人们:读文章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要用心去品味,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还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阅读,是指读者依靠自己的视觉,通过文字符号从书面语言中接受信息,捕捉作者思想意图的心理过程。阅读的材料是书面语言,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一条主要渠道。体验阅读能给人带来求知价值、开智价值、立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满足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见,体验阅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最终让学生学会阅读。
  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体验阅读”,使学生融进文本独特的精神世界呢?可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在课堂上,经过自主阅读和朗读后,教师都会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也会不同。如,“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你从作者的叙述中受到什么启发?”“你觉得本文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困惑?说说自己的评价。”等等。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教师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少许多。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或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或引经据典,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某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加深学生对文中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文本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新课标的实施,为学生的体验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甚至创造意义。
  例如,在《信条》这篇课文里,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作者的行为是傻子行为,是庸人自扰,是毫无根据的规则。但通过进一步的去阅读、去体验,人们也不能不思索,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的今天,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为人处世,树立信条有何作用,为什么。
  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得情感上的真切体验
  学生亲自参加活动,如,演课本剧、进行文学创作、写调查报告等,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于其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以便使他们获得对作品中形象与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如,走出课堂。带着学生到郊外走走,感知花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争芳斗妍的盛况,亲自领略花的色、香、味,感知雨丝如何细得“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树叶儿怎么会“绿得发亮”,小草儿又怎么会“青得逼你的眼”。或让学生到田间走走,明白什么是丰收的“希望;或让学生去捶捶腰鼓,体验一下舞姿和鼓点交织、旋转、凝聚、奔突的场面。已心之悟,最是至深。
  四、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验文本
  如,《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示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职,生活中是否也有过揽胜的经历,有哪些乐趣,让学生把感受写下来。这样,学生通过畅谈自己亲身经历的感触最深的事,不知不觉中与作者拉近了距离,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体验中陶冶了情操,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澄明、更丰富而充实。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所以要提倡学生用心去体验阅读,在体验中使思维更加缜密,使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更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当前,中学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出现了一些教学偏差和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中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搜集资料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整个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在设计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泛搜集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寻找丰富的教学素材,不断充实教学方案,使语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科学性、高效性。在教学设计环节,多媒体手段可以为教师提供极大帮助。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浏览教学网站,汲取他人成功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方案进行全面优化与提高,实现博采众长补
期刊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严文井也说过只有读书,人才更像人。  一、注重示范,与生共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期刊
有一种爱是博大、无私的,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伴孩子成长,它就是——母爱。母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种适度的爱是真正的爱孩子,但如果这种爱,爱的过分就成了溺爱,孩子的人生将受到很到的影响。关于爱的分寸我非常喜欢并赞同金韵蓉老师的观点:“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我们爱孩子的美好天性之一,而对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适度的‘皮肉之痛’确实是‘长记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或体罚的分寸拿捏得当,
期刊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传统非常强调诵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了朗读与写作的关联。400多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学子们的吟诵之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在课堂上应用,因此,它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所浸泡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
期刊
语言连贯排序题与语意连贯表述题看来相似,实则不同的两种题型,在高考语言运用的考查中,排序题考查学生句子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辨别能力;而语意连贯表述题除了应具备排序题这些能力外,还要有对文段的分析能力,文字的组织能力,标点符号的判断能力以及材料中反映现实的想像能力。  1、总体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  连贯表述题是围绕一个话题来设置的,虽然空格影响了对材料的全面理解,但大致内容还是能把握的。20
期刊
一、用信心增强学生的动力  中学生因为要参加中、高考,面临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学习或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的身心会经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受自身知识经历的影响,言行还有点幼稚。他们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快乐,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我常常在课间,在晚自习时跟学生们聊聊天,谈谈他们一天的学习
期刊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阅读教学自然应备受关注。  现象一:由于学校领导与教师大语文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有独立的学生阅览室与教工阅览室,学校也应上级部门要求,在课表中安排了阅读课,但很少有老师会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  现象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僵化
期刊
美是人们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教育自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是永不凋谢的奇葩。虽经时代变迁,但古诗中蕴含的古典之美、悠远之美、朦胧之美一直被人们欣赏传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渗透。  一、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诗自产生之日就与音乐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在后续的发展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