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n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安塞腰鼓将陕北人豪迈的性格与磅礴的气势展露无疑;那么,剪刀下那红彤彤的窗花,更是把陕北人内心细腻柔和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红彤彤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深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艺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很长的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那一次。那时,我就坐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
  ……
  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绝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的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是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站在贴得红彤彤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下)》,有删节]
  赏析
  在内容上,本文与《安塞腰鼓》同为介绍民间技艺的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对象高度的赞美之情。在手法上,《安塞腰鼓》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安塞腰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则充分发挥想象,且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窗花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
  思考
  1.从内容上看,“窗花文化”主要包含了哪些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语境,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其他文献
【诗词展示】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鉴赏品析】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之作。作者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时光来抒发其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上片忆旧。作者回想起往昔在午桥宴饮的日子,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全词以“忆”字开篇,直接把往事铺展开来。“
期刊
陕北即陕西省的北部,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高原的浑厚与塞外的广袤孕育出了陕北人豪迈、粗犷、不羁的性格。“陕北生来陕北长”的刘成章先生,用自己敏锐的视角与灵动的思维从安塞腰鼓充满活力的舞姿和鼓声中挖掘出了陕北人的精魂,写就了《安塞腰鼓》这篇礼赞陕北人生命活力与黄土地昂扬精神的厚重诗篇。  具体说来,《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用短句,节奏明快  安塞腰鼓这种舞
期刊
【写作目标】  1.了解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起的作用。  2.根据文章中心和人物感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景物描写顺序行文。  【技法指津】  在一篇非单纯写景的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多铺排。因此,同学们要想抓住景物特征,除了要从细节上凸显景物的与众不同外,还要精心设计描写景物的角度,做到景中有序。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按照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描写
期刊
对美丽富饶的中卫平原,我心里时常涌动着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脑海里无时无刻不想起那些美丽动人的景物。我想起那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古庙,驼铃悠扬、驰名中外的沙坡头,一望无际的腾格里大沙漠;我想起家乡丰富的土特产,如珊瑚珠子般的枸杞、令人难以忘怀的沙枣、紫水晶般的葡萄……都让我垂涎三尺。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在故乡的田野上,曾留下我无数的脚印。在这里,我和母亲一起插过秧、薅过草、收过玉米、挖过土
期刊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卫风·氓》  中国的桑业生产历史悠久,约在五千年以前,先民就已在中原大地上栽植桑树。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桑”这个字,《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等不少古籍中也都有对桑树的描述。正因为桑树在先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才经艺术加工后频频出现在古老的帛画、石刻砖画和各种文字中,被赋予了神圣瑰丽的意象特征。  下面,且看“桑”字的演变过程
期刊
【技法导入】  有位智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路的时候,两条腿的姿势有了变化,就可能是绝好的舞蹈;说话的时候,舌头的方位有了变化,就可能是动听的歌曲。换句话说,写作文时,只要语言表述有了变化,就可能会成就一篇难得的佳作。  【技法指津】  一、注意句式间的转换  适当地变换句式,能使行文摇曳多姿,极大地提升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二、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
期刊
外婆有两个爱好,种茉莉花和唱《茉莉花》。外婆家的院子里就栽了很多茉莉花,这似乎与农村有点格格不入,村里的人都劝她扒了种菜,外婆却不肯,为此没少被村里人议论。这不,今天外婆又在卧室里唱起了《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外婆边唱边拿起一张照片。那是一张黑白照,茂盛的茉莉花前是外公外婆相依相偎的身影。那时,他们刚结婚,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候,尽管吃不饱穿不暖,但有的是力气,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笑
期刊
【诗词展示】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名句点睛】  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堪称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诗歌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表现了灵澈上人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期刊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墙上,映出窗棂的纹路。辗转,无眠,我为琐碎的细节烦恼着。灯突然亮起,我侧过脸,视野渐渐清晰,只见你快乐地蹦到我跟前,递一只千纸鹤给我,“送给你”几个大字歪歪扭扭地写在上面。“姐姐,送给你!”你朝我笑着,一脸稚气。我也冲你笑笑,烦恼瞬间逝去。  这时,突如其来的回忆似一张彩色卡纸,对折,翻转,在我脑海里逐渐成形……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我拖着灌了铅的脚步叩响门环。门前的感应灯
期刊
春节刚过,我们便坐车来到天津游玩。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坐地铁3号线换乘1号线,来到了小白楼。一出地铁站,我就感到眼睛不够用了——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小洋楼占满了我的眼球。听导游介绍,这里还曾被曹锟等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居住过呢。  再向北走,途经妇女联合会、八路军驻天津办事处等建筑,一律是青砖红瓦仿欧式风格。走了好一会儿,我们终于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天津旧市政府——一栋巨大的青砖楼,它的窗户十分好看,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