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创新的法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分为显性和潜性两个层面,显性语言是常用的、常规的语言形式。显性语言只占极少的部分,绝大部分是潜性语言。而语言的创新主要靠对显性语言的正向偏离和潜性语言的显性化这两种方式。
  关键词:显性语言;潜性语言;正向偏离;显性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提出了语言有显的一面,同时还有隐的一面,这两方面密切相联又相互转化,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语言。
  我们的日常交际活动正是在显性语言基础上进行的。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已经客观存在的,我们所经验的事实。我们所确立的语言规范化形式正是这些显性事实中最常见、最常用、最为社会所承认的一种形式。如,词典中的词和词义、词的搭配,句子的常见结构等。潜性语言就是指那些已经消失的和即将出现的语言。如,在现代汉语中,本来只有“导航”“导游”等显词,但也潜在着许多隐词,如“导吃、导购、导医、导学、导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这些潜词都陆陆续续显化了,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新词。
  对于语言来说,显词只不过是冰山显露在水面上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罢了;而这座冰山潜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无比巨大的。正如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所指出的,语言就像一座冰山,语言符号中显而易见的东西仅仅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十二分之一,其他绝大部分往往是隐含的,但是代表着共同的潜能。
  诗人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人类的创新之路往往就是运用智慧打破常规的道路。就诸多已有的现象看,语言的创新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显性语言的偏离形式的运用,一条是潜性语言的开发和利用。
  一、显性语言的偏离形式的运用
  什么叫偏离?从理论上讲,语言是有规律、有规则的,并不会因个别使用者的意志而转移,也不会因适应特殊的语境而时时处处地变化。这就是语言学所谓的零度。但实际上,人们在交际中总是因个人的或语境的原因对语言的零度标准进行大大小小的偏离。那些有意为之的,说写和听读双方都明明知道的打破常规法则的偏离,即正向偏离,就是语言的创新。下面例举几类利用正向偏离产生的语言创新。
  1.语音偏离:
  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莫把四字说成十,休将十字说成四。若要分清四十和十四,经常练说十和四。”
  这是一则常见的绕口令,绕口令往往故意将语音相近的字词放在一起制造出很拗口、难发音、难分辨的效果(语音偏离),但却讨人喜欢,广为流传,是语用佳句。
  2.语义偏离:
  如“读”字,可以说“读书”“读报”“读信”,但蔡国庆的歌曲《读你》中唱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这里的“读”就是对零度语义的偏离,表达出了款款深情,产生了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3.语法偏离:
  如:“在一伞松荫下/披一袭青葱/采一筐秀色/话一夕柔情”(胡品清《款步》)。
  “无声的飘落了/一叶金黄的历史”(吴天清《落叶》)。
  “所以人我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曹禺《雷雨》)。
  这些名量搭配、动宾搭配、定语和中心语的搭配都不合常规,却格外新奇别致,成就了艺术佳句。
  4.语序偏离: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将“嫩嫩的”“綠绿的”单独提出来,突显了春草鲜嫩的特点。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鲁迅《祝福》)从句中将“空的”“下端开了裂”单独提出来,强调了祥林嫂的悲惨状况,照应了下文“纯乎一个乞丐”,让人印象深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提前,即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意态,也为全诗定下了轻柔、跳跃的感情基调。
  5.逻辑上的偏离:
  如《汉乐府·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中所写的内容事理不通,不合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对爱人坚贞不渝的感情,简直是无以复加、超现实的。
  6.修辞中多巧用偏离: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本指春天碧绿如玉、鲜嫩新翠的柳树,泛着玉石的饱满光泽。然而仅仅这一层意思,诗就显得平庸了。还有一层,南朝宋汝南王的小妾叫碧玉;还有乐府吴声歌曲有《碧玉歌》“碧玉小家女……”那春天里袅娜多姿的柳树,正像凝妆而立的古典美人碧玉,且与下面的“绿丝绦”照应。正是这种对表层语义的偏离,成就了双关修辞,产生了多重联想,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蕴。
  “我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鲁迅《秋叶》)撇开上下文看,这句话确实很累赘,现实生活中,绝对没人会这样说话;但正是这样的重复,才表达出作者那种单调、孤寂、不满的感觉。
  “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三片瓦帽子。包产到组。收购大葱。中医致癌。差额远举。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王蒙《春之声》)这里用了“穷举格”的修辞方式,故意违背交际活动中“量”的原则,故意给予过多的、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信息,而且在例举时又故意给人一种一盘散沙、杂乱无章、极不和谐的感觉。但这不仅不会使读者感到腻烦,反而觉得新奇,而且从中获得了更多的附加信息和内涵,产生了意识流的效果。
  凡此种种,例子不胜枚举。其实,在当代许多流行热词中也都运用了偏离。
  如:“我也是醉了”“压力山大(亚里山大)”“她真奇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哥唱的不是曲子,是寂寞”“牛肉面里没有牛肉不要抱怨,老婆饼里不也没有老婆嘛” 。
  二、潜性语言的显性化
  如果说运用“偏离”进行创新是对显性语言的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潜性语言的显性化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新技法。
  在我们的交际活动中,潜语言的显化事实是大量存在着的。鲁迅就是一位潜性语言正面显性化的大师。如:“我从小就是牙痛党之一,并非故意和牙齿不痛的正人君子们立异,实在是欲罢不能。”(《从胡须说到牙齿》)。
  “新诗‘雇人哭丧哼哼体’流行。”(《拟预言》)。
  “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希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这里的“牙疼党”“雇人哭丧哼哼体”“盘辫家”都是我们语言中本没有的词语。在鲁迅的文章中,还有婆理(公理)、狭人(阔人)、小头子(老头子)、帮闲(帮忙)、浅闺(深闺)、绿林大学等用语,都是作家独特的创造。鲁迅创设了一个个特殊的语境,使这些潜词显示出特殊的艺术魅力,使人耳目一新。
  林语堂在《论泥作的男人》一文中说:“《红楼》一书,英雌多而英雄少,英雌中又以丫头比姑娘出色。”潜词“英雌”的使用,可谓令人眼前一亮。
  再如:“邻国的这一举措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都值得警惕。”(《环球时报》2016年5月15日)
  当代流行语中,“吃土”“洪荒之力”“拍砖”“葛优躺”“小鲜肉”“女司机”“晕路”“甄嬛体”“舌尖体”等也都是随着时代发展,潜词显性化。这均是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具有超常的发散性思维特征,产生了陌生化、新奇感的审美效应。
  总之,明确了语言创新的两大路径,对我们日常的阅读鉴赏和写作交流都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方启银(1970— ),女,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语言文字教学。
其他文献
在诱思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常常将导向性信息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自觉自主地完成课堂活动。  “诱”,即抓住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思”,即抓住学生主体地位的要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来
一、由《素食主义者》说起  前不久,2016年度国际布克奖在伦敦揭晓,46岁的韩国女作家韩江凭借小说《素食主义者》获奖。本届国际布克奖中,与韩江一起获得提名参与竞争的,还有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和中国作家阎连科。布克奖评委很推崇这部小说,认为:“《素食主义者》是一本令人过目不忘的小说,极有力量并且富有创意……由三种不同声音、通过不同的视角做叙述的这部精练之作,以忐忑又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普通女性
从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再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际关系的奥妙,对交往的认识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与调整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人与人的关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走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并正确定位,做个交往达人呢?请看此文:    一、自我中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精心设计,挑选生与死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珍惜生命,提高其生命质量意识。  关键词:大学语文;讨论法;教学运用;注意事项  生和死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也是肩负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任的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尝试用讨论法开展大学语文第一单元“生命·青春”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讨论法的界定  讨论
摘要:教学预设是基于课堂教学中语言环境的一种提前准备活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预设,不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预设;教学主体;教学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进行大量的教前设计,即课堂预设。最近,观摩了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节课中,我再次
摘要:统编教材把“名著导读”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朝着“课程化”方向实施。“名著导读”课应以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为目的,力求做好“导之有效”。教师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并使其真正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名著导读;《西游记》;阅读方法指导  名著导读《西游记》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精读和跳读”的读书方法。《西游记》中包含众多的
摘要:山有山脉,文有文脉。读文循脉,以文悟“道”。阅读教学设计中咬文嚼字,寻找具有张力的“点”, 然后循着文章气脉,提炼、优化、整合课文内容,在反复吟咏中“撬动”丰厚的文章意蕴,厚重的作家情感。以点引线、画圆,勾连起文章和作者、时代和生活,拓展阅读空间。  关键词:咬文嚼字;立课;《湖心亭看雪》  特级教师张祖庆带领学生学习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如下:  师: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哪个
摘要:高中生议论文干瘪空洞源于其素材积累不足及运用不当。学生可通过写人记事类文言文群文阅读有效提炼素材。教学中教师应解决学生运用素材写作时论证失焦、方法单一的问题。就文言文群文阅读视阈下议论素材提炼与运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群文阅读;素材提炼;素材运用  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了大量的经典文言篇目,其中写人记事类所载均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文本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事例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摘 要: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诗歌技巧鉴赏,关键在于对技巧的认识。技巧一定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独创,而对这种独创的认知是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实现的。而这一比较的参照物,就应该是生活的本来,即事理。所以,先有事理领会,才能艺术顿悟。  关键词:事理领会;比较;艺术顿悟  《语文教学之友》在2007年第3期上刊登了本人拙作《如何读懂诗句》,其中谈到“借助古汉语知识疏通——语序颠倒”时,这样写道:“由于诗歌的特定
摘要:拟从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角度,力图分析其命题趋势、挖掘其命题特点,从而为2018年的语文复习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照。  关键词:高考;题型;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命题趋势  2017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借用2017年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从脸谱说起》的“谱”字,我想我们分析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的目的,旨在总结经验得失,从而更好地落实2018年的高考复习工作。以下我就说说我对2017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