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意识对提高对外中医教学效能的影响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7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外国人了解中医情况的实验调查,提出对外中医教学效能与外国人的汉语能力有关;本文借鉴了现代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及二语习得等理论证明了“通感”意识对提高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内涵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医汉语表述的理解能力等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通感 对外中医教学 汉语
  
  一、概述
  
  随着全球兴起的“汉语热”,中医的“自然疗法”“预防胜于治疗”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所接受。因此,在众多到中国来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中还有一群热衷于学中医学的群体。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统计数据表明:到该校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每年100多名增加到2006年的400名左右。
  然而,中医学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中医语言对本民族学习中医者本身就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门槛,何况那些来自于不同文化国度的外国留学生。对他们而言,简单的汉语基础水平使他们不易理解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医学知识;单纯的语言学习使他们难以分辨中医语言中明确的特定词汇表示不确定、多变的概念等等特征造成的多种语言冲突现象。他们理解中医用语只求字面对应,不管内容实质,从而造成了许多貌合神离的现象。在对外中医教学中,中医翻译只能在某个层面上传递表意信息,给外国留学生初学者授课的教师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讲深、讲透。中医学上的很多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存在不同的学说,有时讲得越多,反会引起混淆。因此,对外中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帮助留学生挖掘自身的经历、潜力来认识中医的特点上,引导他们了解中医常用取类比象(analogy)和归纳推理(induction)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实践中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模式、理论及作用。同时,把中医学教学与灌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为一体,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起来。外国留学生要想学好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不是从简易英文译本的中医教材中可以学到的,而是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专习汉语,钻研汉语经典版本。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兴起为利用通感意识,提高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内涵理解的能力,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医汉语表述的理解能力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为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二、通感、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通感(synaesthesia)在传统意义上是文学领域中的通感修辞,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将synaesthesia定义为:The expression of more than one kind of sense——impression in the same word(同一词里表达不止一种感官印象)和The transfer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one kind of sensory experience to another(词义从一种感官经验向另一种感官经验转移)。
  然而,近十年,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单纯的语言层面通感研究范围已扩展到超越感官域限的研究。一些专家以脑神经学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通感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是一种真实的感知。Ramachandran和Hubbard(2001)把通感视为“窥视感知、思维和语言的一扇窗户”。包通法先生指出:“通感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对客体和生存环境的主观反映的共识。这种认知主体对外界事物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认知和心理的感受共识不仅存在于相同文化背景下,相异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亦是如之。这种认知通感不仅是感官上的,而且是心理和认知上的。”语言学中出现了联觉语音,即由某个语音或某组语音而联想到某种意义;词汇学研究认为“通感”是词义的孳生衍变的途径之一,通感语义现象在英汉语言词汇中随处可见。通感也是一种认知模式,具有其内在的思维逻辑,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理解、体验、想象与把握,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通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即以某一感官的感受去类比另一感官的感受。通感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由此可见,从广义的角度出发,通感可以理解为由对事物联想而产生的“同感”或“共鸣”。
  近年来,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语习得与认知心理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哲学领域,对认知的探讨集中反映在认识论上。先验论者康德认为,“只有接受性和自发性相结合”,认识才成为可能。通过直观把握、想象再现、概念认知获得的经验,人类有了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在认知方法上,分析哲学力求实现从认识内容向认识表达的“语言学转向”,用客观逻辑的语言来表征认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探求者,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着环境刺激而产生反应得被动体。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行为会产生界定性的影响,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二语习得是一个不断通过运用策略来理解和输出二语的心理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语言输入与学习者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二语知识的表征以及学习者的二语知识与其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观点来看,人类语言(human language)具有共性。任何语言都具备其语音系统、文字符号系统及表达系统(包括此法、句法,以及高于句子的语段表达法)等要素。
  
  三、调查构思与设计
  
  鉴于上述理论依据与对外中医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设计了一份对外国人了解中医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从调查外国人对中医基础知识、一般理论和一些常见而又较为特殊的词汇的认知程度入手,侧重于那些日常用语中较为少见而在中医专业中较为常见的词汇,或日常用语中常见,但在中医专业中另有别的含义的词汇,以探讨是否利用通感意识可提高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医汉语表述的理解能力的可能性,从而,求证我们认为外国人的汉语水平对他们学习中医专业产生通感(同感/共鸣)认识会有影响的假设。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三名外籍教师和一名留学生。
  (二)调查方法
  笔者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三名进行了现场访谈。问卷设计共42道题。问卷发放率和回收率为100%。现场访谈内容包括问卷涉及但需要受访者进一步澄清和说明的问题。
  (三)调查项目及内容
  调查表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基本情况:外国人的性别、国籍、年龄、学历、在中国的居住时间、中文学习及沟通能力等;
  2.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情况:中医、天人合一、阴阳理论、气、五行、太极图等;
  3.学习汉语时采用的教材、任课教师、教学模式等;
  4.专供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的部分词汇,如“汁”“性”等。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中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四位受访者中三人受过高等教育,一位无高等学历,前三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饶有兴趣,后一位因工作需要学习推拿技术,学习动机以功能性为主。四位受访者均认为学习汉语对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和在与中国人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四位受访者在中国逗留时间的期限、年龄、性别及性格与其汉语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自认为汉语水平很好的女性受访者和有过中医学习经历的澳大利亚受访者表现出更愿意阐述个人想法,更乐意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愿望。相比较而言,文科专业的两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
  
  


  从表2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国受访者对中医基础理论大部分持肯定的态度,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会造成影响”“人体疾病也会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反作用”和“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这三个方面达成100%的“通感”或“共识”,说明他们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中医理论所指的在心理表征意义为“同一所指”。由此可见,受访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情况,证明了对外中医交流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通感”现象。在采用日常起居生活现象来解释“天人合一”的理念时,受访者产生的分歧较为突出:如“夜晚的时候,万事万物处于休息的状态,此时人也应该休息而不应该工作”一项中,两位受访者(占50%)表示“赞同”,一位表示“不赞同”,一位表示“不确定”。这表明影响“通感”的因素还包括生理、心理、语言和文化以及个体的差异。尽管案例三没有系统学习中医的经历,但由于其汉语水平较好,在中国西北地区呆了一年多时间,自认为用汉语与中国人日常交流基本没问题,因此她能理解和“通感”中医的相关理论。这印证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等相关理论 —— “气、道、神、象、自然、阴阳、通等概念相交织,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础”的观点。案例三的实例说明,通过学习汉语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运用“通感”意识提高对外中医教学效能。案例四几乎完全不懂汉语,但在表明他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时,他做了这样自述:“因为在梦中看到了黄帝,听到黄帝告诉他要学习中医”(I saw Huang Di in a dream and he told me to study TCM.)。他认为对中西医的理解方式应采取多元化的理念,而不应采取单一对立的态度。他认为“中西医都是用于治疗疾病的两种途径而已”。他对“气”一词英译为“vital energy”“energy” or “qi”的评述是:“I don’t think it matters as long as we take into account that Energy and Qi are dynamic(我认为哪个词都可以,只是我们应当理解Energy and Qi两个词都表示动态)”。这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对外中医教学的难点最重要的不是翻译问题,而是如何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所表达的内涵。
  中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类比或通感隐喻现象,用图示或引借自然景象表明某些观点或理念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展示了太极图,并要求受访者本人对该图表达意象的认识和对其含意的理解进行陈述。案例三表述了她对太极图理解:“Yin and Yang—it has to do with balance. Chinese culture believes everything has to do with a balance of force.”(阴阳——与平衡有关。中国文化认为一切事物都与力量的平衡有关。)案例四这样写道:“The Taiji symbol that represents the duality and polarity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Interchanging and transmuting and periodic this is the nature of all things.”(太极图代表了物质世界的二元性和两极性。周期性的交替改变是万物的本质。)案例一虽然相信中医,“通感”中医中的大部分观点,但由于其汉语水平较差,制约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也是制约“通感”达成的因素之一。案例二通过其他方式阅读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有十年之久,对中国文化有着很好的理解,但他认为中医属于“super nature”(超自然) 的范畴,未能达成100%的“通感”。可见,个体因素也是影响“通感”产生的一个因素。当某一个体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打算学习中医或对中医仍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对利用“通感”意识学习一些与中医有着密切关系词汇就不太敏感。
  为了更好地了解单纯语言学习与中医语言专用语学习之间的差异,我们从供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考试卷中抽出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四位中,案例二和案例三能读出“汁”(zhi)一词,同时能够用“juice”英文单词说明该词的对应含义,但四人中无一人能够给出“绞尽脑汁”的答案。受访者认为他们无法从字面上理解“绞尽脑汁”的含义。
  此外,我们还从《三字经》中抽出“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等部分段落测试受访者对“性”这一常见词表达含意的理解程度。案例三自认为汉语很好,是受访者四人中能够将该段文字读出最多的一位,但却表示无法理解“性本善 性相近 性乃迁”中“性”一词的含义。将“性”与其它词搭配成词组表明一定意义时,她能回答出:性感、性别、男性、女性这类与英语对应词为“sex”的“性”含义的用法;但对性情、秉性、性能、活性等词组所表示的含义无法找到感觉。
  
  五、启示与设想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基于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外国留学生能够对中医基础理论产生通感(同感/共鸣);他们的汉语水平对学习中医专业产生通感(同感/共鸣)认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结果与伍敬芳和赵湘波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的《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一文中从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切入解读人类语言中的通感现象相吻合。
  在汉语日常用语中常见,但在中医专业中另有别的含义的词汇,或日常用语中较为少见而在中医专业中较为常见的词汇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医专业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与于鹏和焦毓梅在就天津中医学院的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相似。外国留学生汉语基础太差,对他们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传统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外国留学生对特殊专业的学习要求。于鹏和焦毓梅在《天津中医学院报》撰文指出:“针对中医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针对中医院校留学生的对外汉语研究一直处于初级阶段,在深度和广度上均为能深入展开。中医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教学,主要是由于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不断摸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中医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汉语言,掌握中医理论,为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铺平道路。”
  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一书列出的目录来看,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已经在语音认知、词汇认知、汉字认知、学习者的策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等方面广泛展开,但是,汉语学习者及其汉语认知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仍是一个新领域(后记)。“长期以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法教学,而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使得词汇研究和教学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还应由大量的词汇作基础,尤其应该常用词的不同义项及其功能和用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学会汉语。”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汉字研究与教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目前较多的讨论焦点是:究竟采用笔画、笔顺教学,还是以部件教学为主,或是注重部首教学,抑或是从独体到合体的整字教学。潘文国在《论“对外汉语”的科学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中,对汉语本体研究作了这样解释:所谓“对外汉语研究,应该是一种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研究所主任刘力红教授在《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一章中讲解如何理解中医概念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他认为认识五脏的心、肝、脾、肺、肾的定位,应当从这些字体的结构上去分析。肝、脾、肺、肾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字没有,再从《说文》角度解释“月”归在“肉”部,“肉”是有形质的东西。刘力红教授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或讲解中医针灸穴位的定位名称时,都不时地把汉字与其部位的功用进行比较,说明对汉字内涵的理解在中医学习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此可见,利用通感意识,可以提高对汉语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医汉语表述的理解,是一个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新思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有意识地调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医专有词汇及中医概念所表达的含义,通过他们的通感(同感/共识)意识更好地为以后的中医专业课学习扫清基本的词语障碍。
  
  参考文献:
  [1]熊泽字,李廷谦,巫 刚.对外国留学生中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四川大学医学,2002,(1).
  [2]Lakoff,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包通法.美学认知中的通感与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4]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2004,(1).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伍敬芳,赵湘波.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
  [9]于鹏,焦毓梅.中医院校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J],天津中医学院报,2005,(1).
  [10]魏廼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1]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科学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13]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吴莲英 张 静,广西中医学院外语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桃”和“peach”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包括语义的重合和空缺)及其成因,认为不同民族语言的语义构成受到不同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思维、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在不同文化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与该文化诸因素有密切联系的语义。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达到真正掌握、成功交际的目的,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词语的对译,而应该充分
期刊
摘 要:目前语法研究对感叹句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语用方面的研究极少,本文将以由“多么”和“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为对象,主要研究两种感叹句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条件。通过对二者在真实语境下的使用状况进行考察,认为以“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主要是说话人情感的主观宣泄,而以“多么”为标记的感叹句则有更多的限制条件,主要特征为对象性和提示性,根据AP的语义不同,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感叹句 “多么”
期刊
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了《現代汉语词典》,并与时俱进,进行了多次修订。无庸质疑,这部词典的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下面就最新修订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例,说说释义方面的一点瑕疵,以求释义的科学、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在同一义项中采用并列的词或短语来释义主要有两种情况:  1.采用并列的词语进行释义。
期刊
摘 要:比较而言,汉语动词“吃”的宾语语义类型十分丰富,英语动词“eat”的宾语语义类型则稍微简单一些。“eat”含有破损义,因而能带结果宾语。汉语在句法上重意合的特质使它与重形合的英语相比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性,这是“吃食堂”“吃大碗”类动宾结构生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吃” “eat” 宾语 语义类型 经济性    目前,“吃+N”类动宾结构引起了汉语语法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吃食堂、吃大
期刊
摘 要:在言语交际教学中,我们以动机教学、情境案例教学、考核方式等为策略,采用“课堂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主体、虚拟仿真生活场景设计、言语三要素,试图在虚拟的生活场景和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当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以满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交际需要为目的,让教学过程成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的过程。  关键词:课堂实训教学 教学主体 场景设计 言语    言语交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贯穿人
期刊
摘 要: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都体现在词汇的词义上。通过分析“国”和“中国”两词词义的变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隐藏其背后的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且也能看到社会赋予一个词语新义的过程。  关键词:词义 社会 “国” “中国”    我们知道,“国”是“國”的简化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国”字,它的形体与“或”“域”等字都有联系。它的书面语意义经过了多次变化,每次的意义
期刊
摘 要:中国和韩国是邻近的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韩国曾在很长时期内,以汉语词汇作为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成语作为韩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深深打上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烙印,韩汉成语也因此有了较多的可比性。  关键词:韩语 汉语 成语    韩语的成语,从来源上来看,可分为两类:原生的和从汉语中引进的。  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从文字方面来看,中韩两国有着不
期刊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定义为:只能作状语的词,并且同时还能起一定的连接作用,常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常见的如:很、总、已经、刚刚、特别、忽然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具有副词语法功能的方言词、古词语、口语词、网络语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和出版物上。如:  (1)[北京]巨便宜!ATI原厂9200SE也打价格战(银河网,2003年9月13日)。  (2)百货零首付忒烦
期刊
摘 要:高密方言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有特色的重叠式,其中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单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VV的”句式,意思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过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其常用形式是形容词重叠后加上“的”字,成为“AA+的”句式。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由这两种特殊的结构构成的句式进行考察。  关键词:VV+的 AA+的 重叠式    高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胶辽官话东潍片。在语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字母词“N”的语义、语用分析,认为“N”的意义发展很快,可概括为三个标记。除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外,其泛义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N”不仅在修辞上有特殊的作用,在语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功用,填补了和“几”对举的空位。“N”已经发展成汉语词汇的一员。  关键词:N 语义 语用    “N”的使用并不鲜见,学界已有数篇文章围绕“N”的释义、来源等方面发表了看法。一般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