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协作学习开展教学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的行动主要从环境营造、组织机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技术支撑等方面展开。
(一)环境营造
1.物理学习环境的改造。我们将机房改造成“六角形”分组形式(图略)以适应分组协作教学的需要。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六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
2.网络支持环境的构建。环境的设计中要突出网络的作用,向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首先是建立在Internet大环境基础之上的开放自由的协作探究学习环境。衢州市第一中学结合校本实际自主创建了校园网络协作教学网络系统。
3.教室人文环境的营造。小组所有的成员要“同舟共济”。只有设法构建民主和谐、丰富有效的人文互动环境,才有助于协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组织机制
1.分组策略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课前或课内,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如差异组合式、就近分组式、男女搭配式、自由组合式。
2.协作准则
制定适当的协作行为准则,以规范和激励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小组成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
(三)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着重考虑协作教学模式的运用,经过课题小组的集体备课和设计,我们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拟采用的协作模式如表所示:
(四)教学实施
课题组在协作学习课堂实施过程中,提出实施协作教学的模式流程。
师生、生生协作互动关系如下图所示:
(五)技术支撑
基于对协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理解,课题组分工合作,开发了协作学习和课堂教学平台。在平台环境下,每位学生按照班级和安装自己的账号登录到协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协作分网络小组和地理位置的实时合作学习,从而突破协作学习中分组、评价等环节的瓶颈制约,大大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课堂效益。协作平台示例如下:
反思
我们在开展协作学习课改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少数小组成员容易产生依赖思想;部分小组成员可能会产生不愿合作情绪、应付心理;由于协作学习目标的多层次与多样化,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容易造成学习目标的不明确,教师还得课后“补课”;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监督体系不能被完全保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直接监督不能面面俱到;教师面向小组长、小组长面向组内成员的逐级监督会使监督质量下降;小组之间的提示性监督要完全依赖于小组长的能力。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加以解决。
(一)环境营造
1.物理学习环境的改造。我们将机房改造成“六角形”分组形式(图略)以适应分组协作教学的需要。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六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
2.网络支持环境的构建。环境的设计中要突出网络的作用,向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首先是建立在Internet大环境基础之上的开放自由的协作探究学习环境。衢州市第一中学结合校本实际自主创建了校园网络协作教学网络系统。
3.教室人文环境的营造。小组所有的成员要“同舟共济”。只有设法构建民主和谐、丰富有效的人文互动环境,才有助于协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组织机制
1.分组策略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课前或课内,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如差异组合式、就近分组式、男女搭配式、自由组合式。
2.协作准则
制定适当的协作行为准则,以规范和激励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小组成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
(三)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着重考虑协作教学模式的运用,经过课题小组的集体备课和设计,我们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拟采用的协作模式如表所示:
(四)教学实施
课题组在协作学习课堂实施过程中,提出实施协作教学的模式流程。
师生、生生协作互动关系如下图所示:
(五)技术支撑
基于对协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理解,课题组分工合作,开发了协作学习和课堂教学平台。在平台环境下,每位学生按照班级和安装自己的账号登录到协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协作分网络小组和地理位置的实时合作学习,从而突破协作学习中分组、评价等环节的瓶颈制约,大大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课堂效益。协作平台示例如下:
反思
我们在开展协作学习课改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少数小组成员容易产生依赖思想;部分小组成员可能会产生不愿合作情绪、应付心理;由于协作学习目标的多层次与多样化,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容易造成学习目标的不明确,教师还得课后“补课”;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监督体系不能被完全保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直接监督不能面面俱到;教师面向小组长、小组长面向组内成员的逐级监督会使监督质量下降;小组之间的提示性监督要完全依赖于小组长的能力。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