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社区,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为数众多的农民,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只有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现代化。本文通过对农民现代化进行研究,在吸收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农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更好促进农民现代化。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
一、农民现代化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就曾指出人的现代化是指“他是一个阅历丰富而博学的、积极参与的公民,他有明晰的个人效率感;在与传统的渊源关系中,他具有极强独立自主性,特别是他决定如何处理个人事务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甘愿接受新思想和新的一些概念,并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他是十分通达的,在认识上是机动、变通的”。 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科学技能成为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备条件。
农民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农民主体性的突现和主体意识的强化过程。农民转变原有的旧的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逐渐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以人力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旧的传统农耕方式,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逐步冲破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接受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对农民的要求的过程。
二、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客观因素
落后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不仅与生产什么相一致,而且也与如何生产相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管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还是逻辑思维形式上都与以往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能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那么必将制约农民现代化。
2.主观因素
严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社会留下来的落后、保守的,并与小农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封闭保守。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农民形成闭塞、保守的思想观念;第二,乡土观念沉重,安土重迁。农民视土地为生命,不愿意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这样不利于解放生产力,也不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第三,法律意识淡薄。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作为受害人的农民往往因为不懂法且害怕,所以只能默默忍受或通过打架斗殴来解决。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初中和小学受教育的人群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表现在:第一,农民受到教育水平有限,固步自封,对新技术新事物持排斥态度。第二,缺乏科技人员,由于农村地域偏远发展落后,缺少专门的,高质量的技术人员。第三,农民缺乏学习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动力,依然是靠以往经验来进行农耕生产。
三、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十三亿人口中,农民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所以农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而农民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外部因素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物质动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通过对农民的科学教育和智能教育,增加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其次,加强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工具进行科技改造,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使农民的把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凭经验靠天吃饭进行生产的模式;再次,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最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对农民进行积极的服务指导
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有利于农民现代化的措施。首先,政府要积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促进农林牧副渔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其次,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对生产工具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革新,满足农民对增产技术的需求;再次,政府应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向农民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开阔农民视野,并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最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确政治立场,克服落后的小农意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致路线。通过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道德教育,增强农民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扫盲的基础教育,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进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内容,为我国农村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军;再次,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做到自己不犯罪,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用法律来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美]何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陈春燕.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龚维斌.农民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2000(1):12-14
作者简介:李迎春,(1991.12.29—)女,汉族,山西吉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
一、农民现代化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就曾指出人的现代化是指“他是一个阅历丰富而博学的、积极参与的公民,他有明晰的个人效率感;在与传统的渊源关系中,他具有极强独立自主性,特别是他决定如何处理个人事务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甘愿接受新思想和新的一些概念,并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他是十分通达的,在认识上是机动、变通的”。 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科学技能成为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备条件。
农民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农民主体性的突现和主体意识的强化过程。农民转变原有的旧的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逐渐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以人力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旧的传统农耕方式,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逐步冲破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接受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对农民的要求的过程。
二、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客观因素
落后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不仅与生产什么相一致,而且也与如何生产相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管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还是逻辑思维形式上都与以往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能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那么必将制约农民现代化。
2.主观因素
严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社会留下来的落后、保守的,并与小农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封闭保守。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农民形成闭塞、保守的思想观念;第二,乡土观念沉重,安土重迁。农民视土地为生命,不愿意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这样不利于解放生产力,也不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第三,法律意识淡薄。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作为受害人的农民往往因为不懂法且害怕,所以只能默默忍受或通过打架斗殴来解决。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初中和小学受教育的人群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表现在:第一,农民受到教育水平有限,固步自封,对新技术新事物持排斥态度。第二,缺乏科技人员,由于农村地域偏远发展落后,缺少专门的,高质量的技术人员。第三,农民缺乏学习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动力,依然是靠以往经验来进行农耕生产。
三、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十三亿人口中,农民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所以农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而农民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外部因素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物质动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通过对农民的科学教育和智能教育,增加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其次,加强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工具进行科技改造,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使农民的把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凭经验靠天吃饭进行生产的模式;再次,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最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对农民进行积极的服务指导
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有利于农民现代化的措施。首先,政府要积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促进农林牧副渔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其次,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对生产工具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革新,满足农民对增产技术的需求;再次,政府应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向农民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开阔农民视野,并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最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确政治立场,克服落后的小农意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致路线。通过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道德教育,增强农民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扫盲的基础教育,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进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内容,为我国农村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军;再次,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做到自己不犯罪,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用法律来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美]何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陈春燕.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龚维斌.农民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2000(1):12-14
作者简介:李迎春,(1991.12.29—)女,汉族,山西吉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