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高胆大唱新篇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fei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届天津相声节在海河之滨的金秋时节隆重开幕,有好朋友以“十全十美、实力实事”的评价给以赞美,作为主办者,我们自是不敢以此自居,但是却实在是秉承了“十话十说”的宗旨,希望以天津人对朋友特有的情意、对艺业特有的敬畏,竭尽全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一切,使各地艺友宾至如归,让天津观众开心尽兴。
  天津相声界,历时十年,连续十届,旨在为全国相声同行搭建展示技艺、交流心得、增进友谊、互相学习的平台,同时为天津乃至全国各地喜欢相声的观众提供一套欢乐盛宴。为此我们不仅热情诚邀演员,严格筛选节目,而且要做到每一届都有一个“亮点”,即本届相声节特别推出的重点项目。那么,倘若您问9月份圆满落幕的第十届天津相声节的亮点为何,让我说,无疑就是由天津相声俱乐部策划、著名青年快板书表演艺术家王文水创作表演的中篇快板书新作品《毛大福》。
  第十届天津相声节共九台节目,其中连续七台,均以文水演出新作开场。文水除在第八届相声节时曾经演出一场之外,作为天津相声俱乐部特约演员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确切地说还算新人,而中篇快板书《毛大福》则是不折不扣的新作品;新人新段,又是开场,能否吸引观众,取得预期效果,不能不让所有关心此事的朋友心怀忐忑。
王文水表演快板书《毛大福》

  9月18日晚,谦祥益文苑,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声观众坐满剧场,主持人介绍了中篇新作的情况后,王文水稳步上场,板声清脆精致,开口气势夺人,继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娓娓道来。观众们很快安静下来,进入故事情节当中,时而点头会意,时而微笑大笑,台上台下心意融汇,后台的所有同仁也都长舒一口气。以后的几场演出,文水渐入佳境,挥洒自如;观众兴致勃勃,听来上瘾。这一边舞台上《毛大福》的故事刚讲到一半,那一边朋友圈里便有了“不仅底活硬壳,开场更加不可错过”的呼声。随着相声节完美落幕,文水的七段新节目成功搬上舞台,赢得众多见多识广的津门父老的赞美,实在可喜可贺。
  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王文水,天津娃娃,少年学艺,师从天津籍相声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李立山先生,并与先生一样,投身军旅;他是原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驻守边关长达三十年。多年的戎马生涯,无数的舞台磨炼,恩师的严格督教,自身的刻苦研习,使他艺业日精,当今同龄的快板书青年演员中,出其右者寥寥。尤为难得的是,文水深受立山先生的影响,不仅擅演而且会写,他与恩师合作以及独立完成的新作品,广为流传久演不衰,称其为同龄演员中的佼佼者,名副其实。
  中篇快板书《毛大福》,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同名篇章,故事神奇有趣,寓意深厚。尽管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水选择这个故事,其实并非走了捷径,或许难度还要更大一些。首先《毛大福》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地点常变,怎样区别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行为,怎样交代故事的环境氛围,让观众更听得明白,确有不小的难度。再有,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朴实的乡村医生,另一位却是貌凶心善、只会嚎叫不会说话的孝顺小狼,如何表现人与狼的交往,这更是一个难题。这两大难点,无论是对文本创作还是对舞台呈现,都是严峻的考验。
  显而易见,文水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文学创作上,他充分利用了“自写自演”的优势,比如每段中穿插的评书表演,既便于清楚明白地交代情节经过,也起到了衔接贯穿整个故事的作用,同时还给观众以稍事调整的时间,可称匠心独运。
  在每一段的表演中,文水调动了自己掌握的所有表演技巧,比如为了区别两位公差而选择的“倒口”;比如第四回知县大人“呵、呵、呵呵呵”的京剧老生的发笑声;再比如第六回公差街上密查案情,为表现市面繁华而展示的相声之“货声”技巧等,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制造包袱,可谓一举多得,恰到好处。
  这样的创作表演手法,不仅在七回《毛大福》中,而且在文水的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展现了他创作上的苦心用心,表演上的多會多能。苦心用心,多会多能,也正是一个艺术家成功的保障。
  当初我和文水策划七回中篇快板书《毛大福》的时候,就有好朋友曾笑言“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新活,胆子真不小”。言外之意十分明显,相声节舞台犹如擂台,得个彩声当然最好,至少也不能落下“褒贬”,文水远离家乡三十年,虽然在业界广受称赞,毕竟跟天津观众比较生疏,又拿出这么一部新作品,万一有个闪失,岂不得不偿失?!然而文水并不这么想,他希望自己的新作品在相声节这个难得的机会,接受前辈、同行和观众朋友的评审,一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给热爱曲艺艺术的观众带来快乐,这样的心态实在难得。文水为什么能有如此心态且能付诸行动,我想到了四个字:“艺高胆大”!
  赞扬的话似乎说得太多了,不过确是实在话真心话,而非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当然,新作品首次推出,难免有各种不足,我相信文水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会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希望七回《毛大福》多演常演,给敬爱的观众朋友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邓科)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曲艺艺术在荔浦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节庆活动、田间地头都有曲艺等文艺形式的节目为百姓增添快乐。因其有厚重的曲艺文化传统,2010年,广西曲艺家协会授予荔浦“广西文场之乡”称号;2012年,广西文化厅授予荔浦“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曲艺)”称号;201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荔浦“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作为曲艺之乡,在新时代如何发挥地方群众文化的优势,为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态传承
期刊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装裱、盆景、叠石、玉器雕刻、漆器制作、雕版印刷、剪纸工艺等均以细腻传神而名闻遐迩,而与这些工艺技法一样,扬州评话也以其细腻传神表演风格,在中国曲艺界有相当的地位。一、人物刻画细腻  《三国》是扬州评话的代表性书目之 一,康派《三国》更与王派《水浒》并称,两部书堪称扬州评话界的双璧。这部书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极尽细致,如“周瑜打黄盖”一段,在《三国演义》原书中被表述得较为简略
期刊
作为文学修辞辞格之一的“夸张”,并不具备致笑功能。比如,当读到“一手遮天”“飞流直下三千尺”“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这使用了夸张手法的范例,您笑了吗?当然没有。夸张的作用,在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廓大事物的特征,把话说得张皇铺饰,以增强表达效果”(《辞海》第6版缩印本)。也正如《文心雕龙》所说:“
期刊
燕山大板是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河北省廊坊地区的一个崭新的曲艺品种。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灵活的表演方式、欢快热烈的热烈节奏和高亢激昂的大板之声,在北方广为传唱。本文通过系统全面地对燕山大板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为新时期曲艺事业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经验借鉴。一、燕山大板的形成过程和成果梳理  (一)燕山大板的早期发展  1975年7月,廊坊三河县燕郊中学为全县高中文艺
期刊
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创始人为满族人玉祥、玉瑞。因玉祥别号“梅花馆主”,时人称其所唱曲调为“梅花调”。又因其流行于北京北城,旗人子弟“玩票”时清唱,故也称“北板大鼓”或“清口大鼓”。清末,北板大鼓自北城逐渐传播至南城,首位以之成名的是文玉森先生。随着文玉森名声渐响,学唱的人越来越多。  梅花调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传入天津。至1900年左右,梅花调已成为天津
期刊
一朵绽放在巴渝大地上的曲艺之花,用30年的执着与坚守,讲述了自己如花般傲立枝头、馥郁芬芳的艺术人生,她就是著名四川清音青年演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靓靓。五年辛苦不寻常  1995年,完成了5年曲艺专业学习的刘靓靓,以优异成绩从重庆艺校毕业,走进了西南地区成立最早、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团体——重庆市曲艺团。当时团领导根据刘靓靓的自身条件,让她师从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李静明、谭
期刊
在扬州评话界,康派《三国》和王派《水浒》如双峰并峙,各有千秋。但就学术研究而言,两者却有不小的差距,后者的受关注明显高于前者。  康派《三国》在学术研究方面“遇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康重华先生之后再无正式传人。少了研究对象,研究自然不盛。但我们不能就此把康派《三国》束之高阁,康派说书艺术、特别是康重华先生的艺术成就,是扬州评话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其梳理总结,我们能更加明了扬州评话的艺术发展脉络,
期刊
相声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发源于北京,发祥于天津,天津人有着极深的相声情结。天津众多相声名家均在茶楼演出,品香茗、赏曲艺、听相声已经形成市民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诸多相声茶馆中,百年老字号“谦祥益文苑”被誉为天津第一茶馆。抱朴守正,传承创新  “谦祥益”几经历史变迁,后转化业态成为相声茶馆,出于对相声的热爱和信仰,我们希望这门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能够有序传承,不辜负先辈们百余年来的努力,抱朴守正
期刊
北方曲艺作为中国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音乐、民俗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老唱片在记录檀板丝弦“交响乐”、南腔北调说唱声时,也能真实反映出北方曲艺的发展历程。但在一段时间中,这珍贵的资料多散存,缺乏系统的梳理归纳,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加之老先生们日渐凋零,长此以往,即便唱片没有散佚,也只能变成“死”资料。我们作为曲艺发烧友,自觉有义务、有责任为北方曲艺的传承发展尽一份心力。
期刊
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济济一堂,隆重纪念康重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杰出贡献,重温他的崇高精神。  康重华是扬州评话大师,康派《三国》第三代传人,他家学传承,15岁学书,17岁登台,80岁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承前启后,不断创新,形成了说表口齿伶俐、交代清楚、自然流畅,表演潇洒脱俗、神形兼备、引人入胜的独特艺术风格,推动了扬州评话的发展。  在康重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