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难点 贵在得法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文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万事开头难。学生学起来自然难度大。加之课文内容又远离学生的生活,政治色彩浓烈,学生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采用怎样的教法,突破难点,是完成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变换教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领悟论述的缜密
  课文第二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紧紧围绕树立“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展开。教学时,我抓住本段首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从引导学生质疑入手。我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什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很快举手提问质疑,有的问:“那死的意义有哪些?”有的问“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再下一句找答案,自然而然进入第二句的学习。
  学生读了第二句,了解了死的意义用两种:一种是重于泰山,一种是轻于鸿毛。这时,我又引导孩子依据这一句开始发问,学生说:“那怎样的死是比泰山还重,怎样的死是比鸿毛还轻呢?”同样,学生在第三句中找到答案。
  就这样,我让学生针对句子质疑,在下一句找到答案,接着引导学生依据答案再质疑,再从下一句找答案,依次进行下去。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中体会到了议论文的表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句句递进的特点。
  学习第三段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仿学第二段。学生将一种学法当堂进行了运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收效显著。
  二、引导学生联系旧知,理解生僻的新词
  文中第二段出现了“法西斯”这个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个陌生的新词。如果教师讲解,学生也只是对这个词有了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读懂课文帮助不大。教学时,笔者引领全班同学回忆五年级时学过的课文《火烧圆明园》,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英法侵略者给了我们怎样的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送给侵略者们一串串词儿:凶残、粗暴、残忍、野蛮、贪婪……同学们说够说完,而后,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法西斯的形象。针对本文,学生只要了解到这一点也就够了,就完全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面对这么一个给孩子们怎么讲都似乎讲不透的生词“法西斯”,我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将其形象化、感性化了。这样的教法,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化难为易,而且学生对这一个词语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三、引導学生结合实际,深化课文内涵
  毛泽东当时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为了号召全党向张思德同志学习。随着时代发展,可以说又有了新的注解诠释。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应该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延伸,以体现更为广泛,更为现实的“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挖掘“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新领域,我准备了一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的照片或事迹图片,有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也有本地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乡镇书记郭孝义,最后我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身边的校长、老师身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描述中感受他们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教育学
  。生从小种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段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将文本与生活进行融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课文重点难点时,只要我们结合学情,注重教法设计,降低学习难度,优化学习环节,就能打造出彰显个性的高效课堂,在师生的和谐互动中,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源头和根本。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育成败的关键,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谁就掌握了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着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紧紧抓住转变教学方式这一关键,以模式构建为依托、以小组建设为核心、以导学案设计为抓手,整体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互助课堂,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课改之路,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课改经验。 
期刊
当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高效课堂的理念犹如润物无声的细雨彻底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已历时四年,我参与其中,见证了课改过程的艰辛,体验了课改带来的愉悦,目睹了课改的成果。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 知晓时代,与时俱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政治课在大多数师生的心目中都是枯燥、说教的代名词,其实现在的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有用、有趣的课程,教材所包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他还说:“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无数人辛勤创造的结晶。创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仔细体味陶行知先生的话:创造是无限空间;创造是无限时间;创造是每
期刊
六天来,我们高中两组10位校长聆听了关于创造教育的精彩报告,分别在向明中学和卢湾中学参加了4天跟岗,接受培训,聆听报告,探讨交流,实地考察,听课学习,分享体验,所亲历的、所感受的和所体验的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我们真正领略了创造教育的魅力,领略了为学生一生幸福教育的魅力。上海教育用“理念前沿,做真教育;特色彰显,世界一流”概括,实不为过。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真正是为学生的未来做教育,想方设法培养孩子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足以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习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孩子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习作内容。要想使文章言之有物,就要引导学生将視线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源”取“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呢?以下是我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期刊
陕西省丹凤中学是陕西省重点高中学校。多年来,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真善美为价值尺度,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秉承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创设和传承学校教育文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受到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一、传承七十余年校训文化。真心诚意办好让人民满意学校  丹凤中学因校园建设发展需要,将过去的教室和校园建筑全部拆掉重新修建,教学楼、办公
期刊
学生在小學三年级开始接触写作文,这是自我表达的关键时期。随文练笔作为学生读写表达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会在小学三年级被教师们在课堂上普遍应用。可以说在课堂上的随文练笔对刚开始接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对课堂上随文练笔的应用进行了实践和思考,现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为例,将随文练笔的经验进行分享,望同仁指正。  一、给学生练笔的自信和勇气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写作,一开始要独立写
期刊
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可是,一些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对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内容过于宽泛;其次,教师的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过程未能循序渐进,无助于学生观察描写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针对上述情况,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从而让
期刊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历史久远,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与主动性。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1.高中
期刊
2015年暑期培训期间,笔者观看了盐城市实验小学陈珊老师执教的《莫泊桑拜师》,教者清新幽默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流畅热闹的课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笔者认为过于流畅的语文课缺少一定的语文味儿。语文味首先取决于教者,只有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本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细细品味,引导正确、引导深入、引导得法,语文味儿才会醇厚。笔者针对其中几个教学环节,提出有几点思考,和各位专家、同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