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好友周密的思乡之苦,曾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官的赵孟頫作《鹊华秋实图》赠与周密,此图中的景象确有其在,是鹊山和华不注山(如今华山)的真实写照,平远的构图,吸收王维和董源的画法并有所创新,《鹊华秋色图》也曾受到乾隆皇帝极大地宠爱,对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华山和鹊山在赵孟頫的笔下熠熠生辉,本文欲通过对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解读,就此作品的写实手法进行一个粗浅的解析,以求对赵孟頫山书画作笔墨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写实手法;青绿山水;情景再现
赵孟頫曾在齐州(山东济南)做官,《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为解好友周密思乡之情所画,也称“思乡之画”,画中解说了齐州鹊山和华山一带的秋景,平远构图,青绿设色山水,相传乾隆帝在世时期曾对这幅《鹊华秋色图》爱不释手,而如今的鹊山和华山依旧存在,置身于鹊山和华山一带时便真正了解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本文着重于《鹊华秋色图》的写实性做一个简要分析,赵孟頫利用创作的写实性真实再现了济南黄河一带的华山与鹊山的场景。对于当时的情景我带着憧憬与向往踏上了追寻《鹊华秋色图》的路途,探究当地民俗文化与居民的生活习性,对《鹊华秋色图》情景再现。
一、《鹊华秋色图》创作始因及内容探究
赵孟頫在一次与周密的交流中发现周密[1]似乎满是心事,寻根刨底才得知周密自幼生长在吴兴的他从来没有到过故乡齐州,对故土没有任何记忆但自号为“华不注山人”、“齐人”赵孟頫一次无意翻看《齐东野语》[2]发现周密的自序“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以及“梦隔屏山飞不去,随夜鹊绕疏桐”“故国山川、故园心眼”句句流露出周密的思乡之情,他向往齐州怀念故土的心深深打动赵孟頫,他羡慕那些隐居的朋友但现在又处于屠有官职没有权力的尴尬之地,与自己的内心相违背这让他的内心无比痛苦。他与周密是多年好友,答应周密把故土描绘出来以解好友心中的思乡之情。《鹊华秋色图》画中主体是秋景中的两座山,一座尖峭秀丽一座浑圆丑笨,看似是平淡的写生但体现着赵孟頫的用心,画者极力掌握着画面的平衡,线条比较书法化,用皴法勾勒出山形,华不注山用荷叶皴表现,画中笔墨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用笔自然而线条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画面整体用深蓝和淡蓝为主,真实的发映出华不注山与鹊山的外貌形态,整体画面柔和而统一,是赵孟頫心中想象的与真实情景的交融统一,同时《鹊华秋色图》也体现出赵孟頫步入仕途后事与愿违的心境,从《鹊华秋色图》中可以看出赵孟頫渴望远离世俗,欲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二、《鹊华秋色图》创作地点及写实性实地考察
(一)华山实地考察
图一 华山风景区山脚下
1、华山风景区实景再现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华不注山又名华山是“齐烟九点”山群中的最高峰,位于济南东北郊,华不注山以奇秀为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山水经》[3]中讲到“单椒秀泽,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月点黛。”[3]概括出华不注山的基本特点。现如今的华不注山已开发为济南华山风景区,位于济南市郊东北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7米。华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为保留古树古物,华山风景区周围是空旷之地,没有因建筑而遭到破坏,抵达华山风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奇壮丽的山峰,它北接黄河南望泰山,从黄河岸边的平原凸起,一柱擎天。该山为文化名山,曾为春秋古战场,山脚有道教古宫华阳宫,山间有吕祖庙。建成华山省级地质公园,对游客开放。游客可选择沿阶梯或攀岩上山。
2、华山实景与画中景象交汇融合
走进华山,华山的容貌渐渐突显,灰褐色的岩石以及山周围的树木与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淋淋尽致,摸样一致的可圈可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鹊华秋色图》右侧为华山,华山用三角的形状概括,整个山以青绿色为主,山下的树分别有杨树、槐树、榆树。杨树成一字型排列,槐树零零散散有五棵,榆树平铺几棵。山下的槐树不仅与陡峭的山势形成鲜明对比,又加深了画面的层次感,近景中左弯右曲的杂树与远处的芦苇交相辉映,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而且使画面在小层次上体现出延伸感。
图4 《鹊华秋色图》中部图 5 华山脚下
(二)鹊山实地考察
1、鹊山实景情景再现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在黄河北岸,与泺口码头斜相对。相传昔日每年七八月间,乌鹊飞翔,布满山巅;又相传先秦名医扁鹊曾在这里炼丹,死后葬此,故名“鹊山”。现如今鹊山仍保留画中的摸样,鹊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山下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如钟鼓之声远扬数里。过去,树木颇多,松柏苍翠,满山葱郁。山坡上,枣、杏、桃、李杂生,春日花开,漫山灿然。其中以桂树最佳,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唐宋时,山下一片汪洋,称“鹊山湖”,当地居民以捕鱼、放羊为生。
2、鹊山实景与画中景象交汇融合
整幅画左端的鹊山画家采用由近及远的画法,画面的远处是浑圆丑笨的鹊山设色采用花青和墨为主,芦苇以墨绿染色然后加以淡青色,中间是树木用点法来描绘叶子,茅舍、家畜用赭黄描绘,一位正在撑杆钓鱼的渔人以白色与赭石色衣服描绘,杨柳中间是一个房屋,房屋里正有一位穿粉红裙子的妇人想要出门,整个画面色彩清新爽朗实现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有机融合,主要色调是赵孟頫重视传统提倡古意的反映。而到如今济南鹊山那一带还是这种生活景象。
图6 鹊华秋色图 图7 济南鹊山远景
三、《鹊华秋色图》中的表现手法
《鹊华秋色图》大面积的渚岸用长披麻皴来表现,华不注山运用荷叶皴手法,这样的线条交织特点是一致的,只是渚岸的线条平行于画面,而皴删的线条与画面呈现垂直方向,、赵孟頫在师承董源的基础上减少皴染的次数,增加了线条的表现力,形成“多皴少染”的特点,这也是元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特征。赵孟頫在画树的表现上吸收了董源的画法,特别是树干的画法几组合特点非常相近,但赵孟頫作画在树叶的形态和用笔上面更加注重笔锋的变化,在画画的同时加入了书法在里面。树法的运用多在于树枝树干,而干、毛、淡研究其如何运用这些技法来表现树的不同质与态。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下的竹林和房屋远近树的画法运用董源绢本中的“用笔如注”,而其他景物与董源的不同,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具有毛、涩、淡、虚的特点。赵孟頫线条的皮麻皴在董源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六年以后赵孟頫《水村图》“用笔如注”的特点已经不复存在,线条大多用书法中“写”的意蕴,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元代风格。
注释:
[1]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晚年号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
[2] 《齐州野语》:作者周密,历代笔记名著丛书之一,包含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等,采拾博洽,百科荟萃,广谱式地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
[3]《山水经》: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著,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水经注》一书约一万余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参考文献:
[1] 周密,《齐州野语》 北京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 郦道元.《水经注》 卷八 济水 上海 [M]中华书局,2009
[3]. 赵孟頫.《松雪斋集》 杭州 [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4]. 杨东盛.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湖州竹派 江西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
[5]. 戴燕燕.论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
【关键词】写实手法;青绿山水;情景再现
赵孟頫曾在齐州(山东济南)做官,《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为解好友周密思乡之情所画,也称“思乡之画”,画中解说了齐州鹊山和华山一带的秋景,平远构图,青绿设色山水,相传乾隆帝在世时期曾对这幅《鹊华秋色图》爱不释手,而如今的鹊山和华山依旧存在,置身于鹊山和华山一带时便真正了解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本文着重于《鹊华秋色图》的写实性做一个简要分析,赵孟頫利用创作的写实性真实再现了济南黄河一带的华山与鹊山的场景。对于当时的情景我带着憧憬与向往踏上了追寻《鹊华秋色图》的路途,探究当地民俗文化与居民的生活习性,对《鹊华秋色图》情景再现。
一、《鹊华秋色图》创作始因及内容探究
赵孟頫在一次与周密的交流中发现周密[1]似乎满是心事,寻根刨底才得知周密自幼生长在吴兴的他从来没有到过故乡齐州,对故土没有任何记忆但自号为“华不注山人”、“齐人”赵孟頫一次无意翻看《齐东野语》[2]发现周密的自序“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以及“梦隔屏山飞不去,随夜鹊绕疏桐”“故国山川、故园心眼”句句流露出周密的思乡之情,他向往齐州怀念故土的心深深打动赵孟頫,他羡慕那些隐居的朋友但现在又处于屠有官职没有权力的尴尬之地,与自己的内心相违背这让他的内心无比痛苦。他与周密是多年好友,答应周密把故土描绘出来以解好友心中的思乡之情。《鹊华秋色图》画中主体是秋景中的两座山,一座尖峭秀丽一座浑圆丑笨,看似是平淡的写生但体现着赵孟頫的用心,画者极力掌握着画面的平衡,线条比较书法化,用皴法勾勒出山形,华不注山用荷叶皴表现,画中笔墨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用笔自然而线条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画面整体用深蓝和淡蓝为主,真实的发映出华不注山与鹊山的外貌形态,整体画面柔和而统一,是赵孟頫心中想象的与真实情景的交融统一,同时《鹊华秋色图》也体现出赵孟頫步入仕途后事与愿违的心境,从《鹊华秋色图》中可以看出赵孟頫渴望远离世俗,欲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二、《鹊华秋色图》创作地点及写实性实地考察
(一)华山实地考察
图一 华山风景区山脚下
1、华山风景区实景再现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华不注山又名华山是“齐烟九点”山群中的最高峰,位于济南东北郊,华不注山以奇秀为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山水经》[3]中讲到“单椒秀泽,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月点黛。”[3]概括出华不注山的基本特点。现如今的华不注山已开发为济南华山风景区,位于济南市郊东北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7米。华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为保留古树古物,华山风景区周围是空旷之地,没有因建筑而遭到破坏,抵达华山风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奇壮丽的山峰,它北接黄河南望泰山,从黄河岸边的平原凸起,一柱擎天。该山为文化名山,曾为春秋古战场,山脚有道教古宫华阳宫,山间有吕祖庙。建成华山省级地质公园,对游客开放。游客可选择沿阶梯或攀岩上山。
2、华山实景与画中景象交汇融合
走进华山,华山的容貌渐渐突显,灰褐色的岩石以及山周围的树木与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淋淋尽致,摸样一致的可圈可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鹊华秋色图》右侧为华山,华山用三角的形状概括,整个山以青绿色为主,山下的树分别有杨树、槐树、榆树。杨树成一字型排列,槐树零零散散有五棵,榆树平铺几棵。山下的槐树不仅与陡峭的山势形成鲜明对比,又加深了画面的层次感,近景中左弯右曲的杂树与远处的芦苇交相辉映,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而且使画面在小层次上体现出延伸感。
图4 《鹊华秋色图》中部图 5 华山脚下
(二)鹊山实地考察
1、鹊山实景情景再现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在黄河北岸,与泺口码头斜相对。相传昔日每年七八月间,乌鹊飞翔,布满山巅;又相传先秦名医扁鹊曾在这里炼丹,死后葬此,故名“鹊山”。现如今鹊山仍保留画中的摸样,鹊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山下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如钟鼓之声远扬数里。过去,树木颇多,松柏苍翠,满山葱郁。山坡上,枣、杏、桃、李杂生,春日花开,漫山灿然。其中以桂树最佳,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唐宋时,山下一片汪洋,称“鹊山湖”,当地居民以捕鱼、放羊为生。
2、鹊山实景与画中景象交汇融合
整幅画左端的鹊山画家采用由近及远的画法,画面的远处是浑圆丑笨的鹊山设色采用花青和墨为主,芦苇以墨绿染色然后加以淡青色,中间是树木用点法来描绘叶子,茅舍、家畜用赭黄描绘,一位正在撑杆钓鱼的渔人以白色与赭石色衣服描绘,杨柳中间是一个房屋,房屋里正有一位穿粉红裙子的妇人想要出门,整个画面色彩清新爽朗实现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有机融合,主要色调是赵孟頫重视传统提倡古意的反映。而到如今济南鹊山那一带还是这种生活景象。
图6 鹊华秋色图 图7 济南鹊山远景
三、《鹊华秋色图》中的表现手法
《鹊华秋色图》大面积的渚岸用长披麻皴来表现,华不注山运用荷叶皴手法,这样的线条交织特点是一致的,只是渚岸的线条平行于画面,而皴删的线条与画面呈现垂直方向,、赵孟頫在师承董源的基础上减少皴染的次数,增加了线条的表现力,形成“多皴少染”的特点,这也是元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特征。赵孟頫在画树的表现上吸收了董源的画法,特别是树干的画法几组合特点非常相近,但赵孟頫作画在树叶的形态和用笔上面更加注重笔锋的变化,在画画的同时加入了书法在里面。树法的运用多在于树枝树干,而干、毛、淡研究其如何运用这些技法来表现树的不同质与态。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下的竹林和房屋远近树的画法运用董源绢本中的“用笔如注”,而其他景物与董源的不同,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具有毛、涩、淡、虚的特点。赵孟頫线条的皮麻皴在董源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六年以后赵孟頫《水村图》“用笔如注”的特点已经不复存在,线条大多用书法中“写”的意蕴,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元代风格。
注释:
[1]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晚年号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
[2] 《齐州野语》:作者周密,历代笔记名著丛书之一,包含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等,采拾博洽,百科荟萃,广谱式地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
[3]《山水经》: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著,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水经注》一书约一万余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参考文献:
[1] 周密,《齐州野语》 北京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 郦道元.《水经注》 卷八 济水 上海 [M]中华书局,2009
[3]. 赵孟頫.《松雪斋集》 杭州 [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4]. 杨东盛.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湖州竹派 江西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
[5]. 戴燕燕.论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