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日名与太阳崇拜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ceg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古史,我们有一个发现:夏商时代的帝王之名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与“十干”相联系。如夏之大庚(太康)、孔甲,商之武丁、祖甲。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
  日名之由来,与华夏民族崇拜太阳神的古风紧密相关。据考察,中华民族的族名“华”,乃是由古文字“晔”演变而成。《说文解字》:“晔,日光也。”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上古时代,中国大地曾广为流行对太阳神的崇拜,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标志“龙”和“凤”皆是太阳神的隐喻象征。有学者从艺术考古的角度提出“龙源于虹”的观点(1991年7月16日广州《现代人报》),虹显然与太阳密切相关。崇拜太阳神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一种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道教出现、佛教传入中国之前。
  殷墟卜辞中记载了殷商人早迎日出、晚送日入的礼拜仪式。《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郑玄注:“天之神,日为尊。”孔颖达疏:“天之诸神唯日为尊,故此祭者,日为诸神之主,故云主日也。”“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诸神之首。”屈原《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我是太阳神高阳帝的子孙呵!”《九歌·东君》就是祭太阳神的诗歌。“东君”和《离骚》中的“羲和”,都是指太阳神。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6月,就在屈原的故乡——今湖北省秭归县附近的神农架山区,人们发现了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的“活化石”——《太阳经》《太阴经》《太阳太阴经》。这套珍贵的刻本近22万字,扉页上印有“清同治十一年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悔悟子静坡氏捐资翻镌”字样。这表明,此版距今已120多年,成书和首版时间自然更早,它至少曾在湖北、江西两省广泛流传过。
  《太阳经》用动人的诗句歌颂太阳神:“日光菩萨正东来,天堂地府九重开。”“天上无我无昼夜,地下无我无收成。”“太阳真经,妙德无穷,照临下土万物生。”《太阳太阴经》则用散文形式描绘太阳和月亮:“日光天子,周流不息……逢春调和,温气下降,借力而生;逢夏炎热,暑气下降,借力而茂;逢秋清凉,和气下降,借力而实,五谷成熟,百粮归仓……或涝求干,即现火功;或寒求暖,即现暖和。”
  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生意识强烈,由此而产生一种重生主义的文化。太阳是生命和光明的象征,崇拜太阳正是华夏民族重生意识的反映。正因为重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特别注重“礼”,注重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融洽,注重繁育后代,并注重给后代命名时灌注重生意识的烙印。夏商时代的“日名”就是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与重生意识的形象符号。
  相传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十天一顺称为一句。这十个太阳的名字(日名)就叫“十干”,也叫“天干”。如前所述,夏商时代的人们崇拜太阳神,殷商卜辞中就有祀日出、日入的记载。引人深思的是,这种崇拜太阳神的习俗还被引进了帝王的命名,这就是以十干取作人名的“日名”。应当指出,王、皇本来就是旺盛、光明之意,帝王即位,宣称是太阳光照人间,君临一切,主宰沉浮。由于“日名”代替了太阳之名,又是十个最基本的序数,是一种具有高贵意义的名谓,因之,用曰名取作帝王名,或许正与帝王光照人间、泽被大地的象征意义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中的帝王有取名为太康、仲康、少康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以为大庚、中庚、少庚系日名无疑。夏朝帝王以十干为名的还有胤甲、孔甲、履癸,履癸即夏桀。但履癸这个“太阳”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祥和,而只有毒辣,于是老百姓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即言履癸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我们愿同你一起灭亡!可见夏朝人民怨恨暴君暴政的心情是何等强烈。
  殷商世系中,自报丁起,全系日名。三报(报丁、报乙、报丙)、二主(主壬、主癸)之后,传至殷商第一代帝王天乙(成汤)。从天乙至帝辛的日名传承顺序为:天乙(成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戌——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
  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王)。
  关于殷商帝王为什么用天干命名,古今学者众说不一。或谓以出生之日为名,或谓以死亡之日为名,或谓以庙主(庙号)为名,或谓以祭名为名。若以去古未远的汉代学者的意见,则认为日名是以生日取的。汉代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云:“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命子也。以《尚书》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又,《易·纬·乾凿度》:“帝乙则汤,殷家质,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孔子所谓五世之外,天之赐名,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为讳,盖殷礼也。”《史记·殷本纪·索隐》:“皇甫谧云:‘微子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由此看来,“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
  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句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甲日就是“太阳甲”值日,乙日是“太阳乙”值日,依此类推,十天一顺,自甲至癸,周而复始。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即取以乙名。但如果又有一个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认为这是太阳甲再次光临人间,为了加以区别,就在日名的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小”等字。
  因此,商王的名字是很有规律的:上一字是区别字,下一字则是十干字。如在甲日生的有大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乙日生的有大乙、祖乙、小乙、武乙、帝乙;丁日生的有大丁、沃丁、中丁、祖丁、武丁、康丁、文丁。帝王生前自视为太阳光照人间,死后仍要上天当太阳,天上人间永远属于他们,于是商王生前的日名,在死后则成了他们的庙号。《史记·殷本纪·索隐》引谯周云:“夏殷之礼,生称王,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汤,故日天乙。”
  以十干取名,不仅仅限于夏商的王室及直系亲属,也是当时(主要为商代)比较普遍的取名方法,这与太阳神崇拜的普遍性密切相关。《白虎通德论·姓名》:“于臣民亦得以生日名子何?以《尚书》道殷臣有巫咸,有租己也。”《册册父乙鼎跋》:“周器铭往往有‘王呼史册’、‘命某某’等语,商人尚质,但书册字而已。子为父作,则称父,以十干为名字。商人无贵贱皆同,不必定为君也。”
  殷商卜辞和青铜器铭文记有不少日名。如父丁鼎、父辛鼎、父癸爵、祖丁斝、 父乙觯、庚觯、弓父庚卣、豕形父己爵、豕形父辛爵、虎父丁爵、鱼父丙爵、龟父丙鼎、子刀父乙方鼎。商族后代对前代是兄弟同礼的,凡祖一辈的都称祖,父一辈的都称父,兄辈年长的都是兄。上述人名中的“父”都是上了年纪的父辈之人。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认为,这些日名还隐含着人物的职业分工,如弓父庚卣表明父庚是造弓的;豕形父己爵、豕形父辛爵的“豕形”表示父己、父辛是屠夫;虎父丁爵中的父丁是猎户;而鱼父丙爵、龟父丙鼎中的父丙则是渔夫无疑。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说:“近年于保定南乡有三商勾刀出土(现归罗氏所有),其一刀列铭祖名为‘大祖曰己,祖曰丁,祖曰乙,祖曰庚,祖曰丁,祖曰己,祖曰己’;一刀列铭兄名曰:‘大兄曰乙,兄曰戌,兄曰壬,兄曰癸,兄曰癸,兄曰丙’;一刀则列铭父名曰:‘祖曰乙,大父日癸,大父日癸,仲父曰癸,父曰癸,父曰辛,父曰己。”’以上三刀铭文所列的祖、兄、父均是以十干命名的日名。但为什么会有重名的现象呢?如第三刀中的大父、大父、仲父、父均名“癸”。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在“太阳癸”日出生的,故均名“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殷商时代的日名不仅限于男子,女子也多以天干取名。这在甲骨文中有许多记载,如:“癸未贞其卜于高妣丙”,“贞之于高妣庚”,“丁西卜口妣乙以羊”,“于妣庚”,“于妣癸”,“于毋己小牢用三”,“庚申卜王贞其又于母辛十日”,“告于妣庚告”,“告于庚妣”,等等(见于《书契》《戬寿堂》等)。又如武丁的配偶有妣辛、妣癸、妣戌三位,也全是曰名。
  当然,人名之由来是十分复杂的,这正如古代华夏民族是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样,殷商时代的取名方法也是多元的。除按天干取以日名外,另外还有以地支命名的(如甲骨文中贞卜人物有名“午”、名“卯”的);以地名命名的(如武丁的宰相傅说,以地名“傅岩”为姓名);或有其他得名之由来,如伊尹、蜚蛮、恶来、苏护、崇伯虎等。但以天干为名,则是殷商时代(主要为殷民族)的主要取名方法。
  殷商以十干命名明显地反映了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的宗教信仰。有意思的是,崇拜太阳神的活动,从上古一直延续至今,久传不绝。据报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民间祭太阳神的活动还相当普遍。长阳、咸宁、黄冈、兴山、丹江口、神农架等地都有老人在冬月十九日为太阳神做生日,供奉“太阳天子之神位”。武当山道士每逢太阳生日都要做道场,三跪九叩,烧香奏乐,燃放鞭炮,非常隆重。鄂西山区现在仍有崇日的老人,每天都早迎日出,晚送日入,烧香跪拜,数十年如一日(1991年6月1日《光明日报》)。相去数千年,民间居然还传承着殷商时代的崇日习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引人深思的是,殷商时代以十干为名的取名方法,在20世纪仍被传承了下来。例如侗族同胞,男女都有以十干命名的习惯,而女性尤多,有一位侗族的妇女名叫“辛菊”,就是在辛日出生的。
  夏商之后,随着人口繁衍,文化发展,取名也开始复杂起来。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指出:“商人之道,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死亦无谥。自太甲至帝乙纣辛,几四十世,惟以十日命,生之与死,皆以是;己之所称,人之所呼,亦以是。”但是到了周代,人名——主要是帝王之名,就开始复杂化了。“逮周,生有名,死有谥;生以义名,死以义谥。生日昌日发,死日文日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
其他文献
一    1965年3月至5月,由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成昆铁路需要研究铁路沿线的地质构造,原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的钱方、赵国光、浦庆余、王德山组成的西南地区新构造研究组奉命奔赴云南元谋,在全面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在元谋盆地东南上那蚌村附近进行地震地质考察。5月1日下午约5时,钱方先生在元谋上那蚌村西北部一座小山包下部褐色的黏土层中发现了几颗云南马化石,随后又发现了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类似
期刊
两周人名与梦象、占卜、干支、五行  周、秦时代男子取名大多遵奉“五则”“六避”的原则,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几种常用的取名方法。  一日梦象法,即以梦中所见之现象来取名。梦是人在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自古以来,人们对梦的本质认识各异,或认为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或认为是一种觉醒状态,或视为一种潜意识活动(所谓“弗洛伊德梦”)。在中国古代,梦往往被理解为是一种神灵的启示,是神把自
期刊
20世纪初,清政府为应付方兴未艾的立宪呼声,特别安排了著名的“五大臣出洋”到欧美考察政治。户部右侍郎戴鸿慈(1853~1910年)为五大臣之一,出使美、英、法、德、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这次出洋让戴鸿慈大开眼界,认为中国只有走改革、立宪的道路才有出路,主张以立宪政体代替专制政体。  戴鸿慈于丙午(1906年)三月初七日(3月31日)经过科隆,并对科隆做了描述:  九时五十五分,至动
期刊
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东常、西常两村,流传着这样一首《骂社火》歌谣:  骂社火,真稀奇,这事出在灵宝地。  灵宝县西阳平乡,东常西常有此习。  两村相隔一条河,一在河东一在西。  彼此连畔种庄稼,相互往来结姻戚。  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肯失和气。  一旦社火骂破口,霎时亲戚变仇敌。  此习未知何时起,不知是谁出主意。  相沿成习代代传,后人一辈传一辈。  社火越骂火越大,谁也不肯让服谁。  为骂社
期刊
自唐宋以来,书院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阵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办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一直到明清时期,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确切地说,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
期刊
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终点。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人当成亡人,而是把其当成灵魂和肉体仍存在的“活人”(谢洪欣:《〈金瓶梅词话〉葬前礼俗考察》,《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为了表达这种灵魂不灭的思想,便出现了很多繁琐的丧礼程式。这种程式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其所表现出来的一是“孝”,二
期刊
一    在鲁迅校辑的古籍中,精力耗费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当数《嵇康集》。从《鲁迅日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为校辑“嵇康集》所付出的心血:  1913年9月23日下午,“往留黎厂搜《嵇中散集》不得,遂以托本立堂”;1913年10月1日午后,“往图书馆寻王佐昌还《易林》,借《嵇康集》一册,是明吴匏庵丛书堂写本”;1913年10月15日夜,“以丛书堂本《嵇康集》校《全三国文》摘出佳字,将于暇日写之
期刊
一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仙娘庙会”,以农历三月二十日为始,相传当天为“天花圣母”金霄娘娘、银霄娘娘、碧霄娘娘的生日,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笔者多年来常去逛仙娘庙会,并作了相关调查。  七里镇是贡江边上一个古老的客家村落,曾是赣江上游的古码头,也是粮食、木材、陶瓷等传统产品的集散地,现有古窑遗址、许真君庙、纪念赣南最后一位状元池梦鲤的状元桥、池氏祠堂、仙娘庙等文化留存物。因对岸有七条山脚一字
期刊
在古代,由于信息不通,交通闭塞,一些乡村或溪渡隘口,常常遭遇盗贼匪帮的袭击,他们轻则劫走钱财,重则伤害人命。因此,民间为保家护宅,习武之风很盛。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沉默于乡村的习武工具,有的是百余斤的关公月牙刀,有的是打磨精致的石锁,有的是遗存民间的武举石。由于这些习武工具的笨重,不少仍能完好地在农民家中保存着。这些石石锁,反映了古代村野之民具有强烈的保安意识,还有就是受“以武举魁天下”的科举观
期刊
河南省淮阳县的太吴伏羲祭典,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民俗活动,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淮阳太吴陵庙,则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并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太吴陵都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伏羲祭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淮阳县因居准水之阳,故称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豫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