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 “看见”姑苏匠心

来源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cat_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匠人、匠心成为时下热点话题时,朱哲琴已在保护和传承手艺这条路上默默行走了八年。两次“世界看见”之旅让朱哲琴领悟到传统造物的精妙,也从此为她打通新的感官通道,找到自己在歌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手工艺设计品牌“看见造物”创始人。三月,朱哲琴应《悦游》之邀再赴苏州,在丝线、织机与扇面之间,看见姑苏匠心。
  坐在苏州本色美术馆,朱哲琴喝着普洱茶,望着窗外初生的新叶,轻吟起没有歌词的乐音。一切随性而来,又是机缘所至,如同这座似水流动的古城。上一次她带当代设计师寻访江南手艺是四年前,那趟寻访之旅诞生了首度融合双面绣技法与当代设计的“看见·戏石屏风”——苏州双面绣的螃蟹与另一圆上的数码丝印巨石互动嬉戏,动静之间,古今相融。
  朱哲琴漫长的手工艺寻访之旅,以她2009年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一职为缘起。她与“世界看见”小组深入中国西部,进行两万多公里的“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贵州苗寨是第一站。迎接她的不仅有嘹亮飞歌,还有银饰、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她请当地人做模特,惊讶地发现爱马仕衬衫与苗族盛装搭配起来毫不违和。一年后,朱哲琴再随“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走访大理扎染、尼西黑陶,西藏藏式家具、山南尼木藏纸,贵州破线绣、锡绣,青海热贡唐卡,东乌珠穆沁马鞍、马头琴制作等15种手工艺。“这些旅行让我走上关注和保护传统手艺的这条路,不只是作为欣赏者,还去推广它、参与它、重新创造它。”
  这颗种子以手工艺设计品牌“看见造物”在朱哲琴手中发芽。这个由国内外设计师、手工作坊联合打造的平台,意在以中国传统材质与工艺为基底,以当代艺术语境全新诠释中国手艺。“如果不把中国的造物精神、手工制造业落实到民生,就不能真正实践中国人的美学传承。”朱哲琴说。这一次,朱哲琴再访苏州,不知能“看见”些什么。
  一寸缂丝一寸金
  在苏州落瓜桥下塘的王金山大师工作室,朱哲琴在一幅《寒山拾得图》前站立许久。织物上,寒山和拾得两位诗僧袒胸露乳,欢畅谈笑,一旁附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脑变欢颜。“头发的细节太精细了,还织出了水墨和宣纸的那种反应。”朱哲琴对这幅作品的现代趣昧连连惊叹。
  “您愿意用缂丝做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吗?比如张晓刚的画。”她询问年近八十的王金山。以缂丝雕镂般的效果呈现张晓刚的中国脸谱化肖像?这不是朱哲琴第一次看见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间的火花,她调出照片与王金山分享,那是“看见造物”与知名吉他品牌Fender合作的“青龙吉他”——中国古老的漆艺被跨界运用到西方电子乐器上。王金山兴奋地点起头来。
  工作室一楼,八张缂丝机占满厅堂,三位学徒正在织机前忙碌。作为缂丝业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已从事缂丝艺术逾六十年,依然快手如飞,边织边讲解结、掼、勾、戗等步骤。“缂丝不像刺绣,它没有底料,工具是梳子而不是针,成品很古朴,不是刺绣那种丝光。刺绣摸一下就毛,缂丝是千年不坏的。”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经彩纬显现花纹,其花纹边界犹如雕琢缕刻,富有双面立体感,因工序繁杂、耗时漫长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王金山手中这幅缂丝作品从设计勾绘到穿梭织纬完成需要—年。因其贵重,缂丝生产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说起求师经历,17岁的王金山因爱好书画而结缘缂丝,拜师老艺人沈金水,在行业巨变的年代,成为那批学徒中唯一留下的一个。196Z年,王金山迎来改变一生的机会:他被选派进京,在故宫复制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代表作《梅花寒鹊图》,与他共同研究的有工艺美术大师徐绍青以及工艺史专家沈从文。在复制过程中,他反复对照原作,精心配色,甚至自己动手染色线,还以特殊技艺处理,使织面弥漫古旧气息。最终,复制品和真品放在—起,真伪难辨。
  我们在工作室内见到一幅《寿星图》,一面是清代画家任伯年画的寿星;另一面是吴昌硕的篆体“寿”字。这幅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以前所未见的“双面全异”手法制作,流传千年的緙丝工艺由此提升到全新高度。但王金山犹豫是否要传授这门技艺。“怕人走歪路。这是‘奇’不是‘技’。所谓‘技’,是你每织造一幅作品,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花五六年坐冷板凳入行,再耗上十七八年才能学精。”如今,王金山有五个弟子,在传授技法的同时,他还要求徒弟学习绘画、书法等艺术来提高综合修养。
  应朱哲琴请求,王金山取出压箱底的珍藏:一幅白度母缂丝唐卡。两人携手铺开长卷,“太美了!这眼神形态、衣服的质感……我们的眼睛被看坏了,要从古典中学习。”朱哲琴惊叹。“假如你看到的所谓传统都是浮华的赝品,没见过真正的传统之美,怎么可能对它有感情?比如小小一寸缂丝凝聚了艺人的匠心,还有时间的沉淀。”朱哲琴抚着唐卡上细密的纹路。在她看来,古代造物之所以让人兴奋,除了精湛的技艺,还在于与现代相通的美感,并在不同时代裂变出不同的路径,“正是这些路径让^、类从过去延伸到未来,这才是我们学习传统的原因。”
  会说话的苏扇
  在平四路,王健的工作室门前,一把金色折扇雕饰表明主人的身份——苏州折扇制扇大师。工作室一楼是展示厅,橱窗中摆满了各式苏州折扇——全是王健多年珍藏的文人扇;二楼是制扇作坊,地板上、桌上、天花板上或堆或挂满素白的扇面,它们多数的归宿是画家文人,只有这类人还保持着在扇面上书写作画的雅习。
  此时王健正在地下室忙着磨制一块乌木扇骨,虽已过知天命的年纪,他仍每天在此干活,墙匕挂着一幅字:艺海无涯。王健入行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先在苏州扇厂,后被调到桃花坞扇庄。2000年扇庄改制,绝大多数员工都忙着另谋出路,唯有王健不忍丢下这门手艺,凭着年轻气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如今他是国家非遗苏州折扇的省级传承人。
  作为苏扇的一种,苏州折扇的生产始于南宋,到了明代,江南成为全国制扇中心,扇骨的造型艺术、扇面的制作及绘画技巧,协同构成独特的苏扇文化。譬如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在扇面上赋诗作画的喜好,苏州评弹艺人手里少不了这把万能道具,苏州园林、江南民宅中,更是常见扇行花窗、扇形亭子等造型。小小—把扇子,浸润了这座文化古城的悠长气韵。“所以我们做扇子的都叫艺人,不是匠人。”王健说。   他爱收藏的折扇有三类:扇骨工艺精湛的;扇骨材质上乘的,如以湘妃竹、桃丝木、芝麻竹制作;以及附有精美文人刻的扇子。在三楼的阳光房里,摆放着四座长架,铺满已削片的扇骨。“扇面放得越久,就越光滑坚韧,易于题写字画;扇骨也是一样,要够长的时间让竹子充分收缩才不会变形,通常起码晾八年才能做扇骨。”而其中一根粗壮的湘妃竹已经晾晒了十年有余。王健爱穿对襟素色衣物,手不离扇,浑身有种能活泼泼看着时间流过的自在感。工作室每年能出四万扇面,却只有寥寥数个员工。“学任何一项制扇工艺都要三年入门,6~9年才能做好,尤其是做扇面的,要年纪轻、眼睛好,还要相互合作。”正因如此,过去扇骨、扇面、扇刻制作是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门大学问,由不同的工坊完成。
  此刻,各种尺寸的宣纸扇面、刚铺开的泥金手卷、有待晾干的湘妃竹片在阳光下灼灼发光。“材质本身会说话。”朱哲琴将扇面翻来覆去地看,“它不只是一把遮雨、遮阳的扇子,而是将物质发明和文人的书画结合起来,还把自然一竹子运用起来,以其纹理传达意境。扇子看似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用品,其实传递了一种文化教育,太美妙了。”
  宋锦织造是建舡程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内宽1.5米、高2.5米的宋锦织机前,朱哲琴惊叹:“这是古代的计算机!”在这座庞大的木结构机械上,各色丝线布成天罗地网。织机上、下各有一个座位,上半部叫花楼,牵花工按照花本,提起经线;下面坐着的织工则根据上面传达的信息,缤纷纬线穿过梭口。咿咿呀呀间,数千根经线和多组纬线交错,完成织造。一尺宋锦需要织三五天。“这种技艺不就是音乐里的和声对位吗?在不同声部的配合之下,才能奏出完美旋律。”在朱哲琴眼中,音乐与手艺自有共通之处。
  宋锦源自蜀锦,由于南宋皇帝喜欢书画,民间也流行起文人书画,一种极薄、极细的织锦便被用于书画装裱,又不能盖过书画的风头,便形成“华而不炫,贵而不显”的风格。清代,宋锦达到艺术巅峰,除了用于书画装裱、宫廷服饰外,还进^艺术领域。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送给母亲的礼物。
  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沈惠告诉我们,宋锦技艺不像刺绣那样“一人一针一线绣出来”,它更像一项建筑工程。需要设计图案和织机装造,再设计经纬线编织方法。因此,宋锦手艺人更像是建筑设计师,织造只是最后—步,交付操作织机的师傅即可。复制文物就更耗时间、精力。当年,沈惠的老师、宋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钱小萍根据《西方极乐世界》图轴的照片,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出这幅稀世珍宝,耗时足足六年。
  我们在钱小萍工作室见到她多年积累的宋锦设计图纸,如果没有解说,你很难将之与精美的织物联系起来,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细密的表格上标注的圈叉,以及答题卡般的涂抹,都让你重新认识古人的智慧。20世纪70年代,钱小萍在长沙马王堆墓看到历经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的丝绸衣服,感叹不已。“古老的丝绸文化要走出阴暗潮湿的墓穴,展示给现代人看。”在经历写提案、筹款等艰难后,钱小萍终于在苏州建起一座丝绸博物馆。苏州宋锦这才全面呈现其精细典雅又不失生活意趣之美。
  织机前,朱哲琴细辨着万根丝线的逻辑。“人的智慧多美妙,这种智慧源自生存最朴素的需求:比如最初需要一件东西遮体。遮体完成后,他还希望它有美感,于是将自然的记忆、欣赏的色彩和图案带到织物上。为了完善它,他发明出一个机器,去把这种结构、美感和质地创造出来。这一连串过程背后的东西让人震撼。”
  “原来我说自己是务虚的,因为音乐无形。但当我关注有形的造物后,发现传统为我们认知世界打开了很多扇窗,比如物与神并非对立,古人早说过它们是互相转换的,情感是造物的动机,造物又寄托了情感。”寻艺多年后,朱哲琴感到自己从虚空中落地了。
  上一次,她带九位设计师去平江路看小桥流水,转园林,听评弹。“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西藏,色彩非常浓烈,因为彼此距离很远,你需要鲜艳的色彩去辨识人。物质的稀缺也让他们需要强大的信仰。但到了江浙,这里的造物非常清淡,山清水秀沉淀出一种极简、素雅的东西。人们物质无缺,就追求—种精神上的平和……”
  正是这些美妙的差异性和地理关联让世界变得有趣。有意思的是,在朱哲琴看来,我们仍活在古人建造的系統里。“这些思想、律法、美学在两千多年前就被提倡过了。我们并没有走得特别远。传统并不是落后的。”疑问在于,如何在当代生活中面对传统?
  “在每个工坊,我看到大师对传统的理解、承续有非常自信和确定的感受,但是说到如何与当代人沟通,每个人眼里都带着疑惑。”看到千年不坏的缂丝织物放在橱窗中无人问津,朱哲琴深感遗感:“现在我们只有基因,没有一个系统来帮助手艺实现产业化。而培植—个系统,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人类是得基因传承而来的,这个传承并不是祖先的身体,而是祖先的智慧——生存的智慧、文化的智慧、美学的智慧。手艺就是一个个有形的载体,让这些智慧在不同时代接续下去。”
  “看见造物”正在建立一个界面,把工艺的实用性、美观性结合。只是“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跟现在时代互动的接点?再大的官也不再穿龙袍,它可能转化成一面屏风、一盏灯,或者一块小的绣片,我觉得它有很多密码”。解密,是“看见之旅”的下一个主题。
其他文献
五月,去巴塞爾看表展
期刊
擁抱黑暗
期刊
飞机落地洛杉矶,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一瞬间便让我活了过来。街头尽是穿人字拖和清凉背心的食色男女,虽然此时还是四月,我却感受到了海滨盛夏的燥热。不消一小时,我已经躺在罗斯福酒店泳池边,顶着棕榈树的一蓬绿荫,沉醉在Micheladas啤酒、鸡尾酒带来的冰凉快意中。夕阳的余晖映着酒店标志性的霓虹招牌,透出一抹暖昧的猩红。我冲了个凉,径直前往西好莱坞,准备探寻隐藏在洛杉矶夜生活中的惊喜。  我跟一個从远郊赶来
期刊
巨大的格陵兰岛多年来游离于人们的焦点之外,但这片瑰丽的土地值得探访:奇异的冰川景致、刺激的冰海巡航,还有格陵兰人令人称奇的自我改造能力,都让人永生难忘。而更重要的是,逐年攀升的气温正在消融这片洁净之地。  我搭乘着“瑞斯角MV号”(MV Cape Race)在北极圈内的海面上漂浮,这条船长110英尺(约33.5米),是由商业渔船翻新改造而成的远洋游艇,此时的我正背朝格陵兰岛的西北海岸。迪斯科湾(D
期刊
他花费了12年在肯尼亚高原建造了圆梦之所——Arijiju。  Arijiju绝对不同于其他非洲保护区营地,欧洲式精致与非洲原生态碰撞出一处自然现代的丛林居所,而它,还晤自对抗着犀牛偷猎者的猎枪。  虽然位于肯尼亚高地的莱基皮亚(Laildpia)距离赤道仅几英里之遥,但清晨的空气还是凉爽得让人精神一振。当太阳升到头顶时,光芒炫目,碧蓝的天空上,流云高远,举目眺望,仿佛再遥远的事物都能尽收眼底。 
期刊
换季旅行抗过敏优质清單
期刊
5月,全球購物好时节,没有人山人海,购物的同时又可以享受到宁静自在。五月盛世带你了解全球最新活动资讯、探索环球旅行的时尚魅力。
期刊
这是我们第四年奉上这份沉甸甸的金榜。自去年开始,我们将金榜的评选范围从酒店拓展到整个旅游行业,在专家评审团队中加入国际成员,还增添了读者投票环节。我们希望这份榜单专业、国际化,彰显中国人的旅行品位。但我们同时也希望这份榜单不仅仅是一张打卡清单。  在媒体形态不断变化、自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一份杂志的榜单还应该承载怎样的意义?我们希望这份榜单能体现我们倡导的“旅行的真谛”。拨开“干禧一代”“智能化”
期刊
一次从未掉头的房车环球旅行。旅行不再是陈翰宾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经变成生活本身。  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是陈翰宾最欣赏的画家。旅行至墨西哥时,他特地去拜访了她的故居。在她的最后一幅作品中,有一堆西瓜,切开的、没切开的。最前面的那一牙儿西瓜上写着“Viva La Vida”(生命万岁)。“她在一生历经坎坷后表达出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动。但她也在死的时候说过‘但愿离去是快乐的,并且我永世不愿再来’,弗里达对人
期刊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从TVB连续剧里的种种去构筑对香港的印象。年深日久,仿佛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在这里一起呼吸、一起生活——情景喜剧如《真情》教晓我们,一家人早上围桌而吃的是豉油王炒面、白粥、油炸鬼;时针分针瞄准“三点三”,就是下午茶时间,蛋挞奶茶是少不了;夜深回家、心情不好、失恋……家人准会说:我去给你煮碗面。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也是TVB演艺传奇的第50个年头,让我们跟着剧集情节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