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士在原子弹首爆中的经历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四年了,可是,试验场区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件往事,不时涌上我的心头。
  
  我搭上了张爱萍上将的车
  
  1964年8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我在一○三外场测量点装完探头底座已是下午1点多了,下一站到一○八站。在路上一边走一边等车,来时携带的水已喝完。忽听到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车轮扬起的尘土使人看不清车身,但从响声判断是辆小车,也就没有招手拦车。不料汽车在我身旁突然停下了,车门打开了。“小鬼到哪里去?”转身一看,是张爱萍上将。他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也是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前线总指挥。我们虽然在场区常见面,可没有说过话。这次相遇有些使我有点儿不知所措,急忙回答:“到一○八去。”“咱们是一路,上车吧。”“不用了,后面有车。”我不好意思地回答道。虽然在场区搭张副总长车的人不少,但我总觉着难为情,况且我还背着一大包零件和工具。大概他看出了我的心事,便说:“上车吧!没关系!快,帮他把东西拿上来。”见首长这么热情,我只好服从了。
  坐到车里后,我显得有些拘束,张副总长首先和我说话了,“噢?你也是三个花花(我当时是上士军衔),咱们一样啰!”我笑了,车上的人也都笑了。气氛顿时轻松了。随后又问我的工作单位和搞的项目。还问我进场多长时间。拉肚子没有,站上拉肚子的人多不多?当时,我们帐篷10个人中就有4个人拉肚子,因为我们饮用的水,是从很远处拉来的,又苦又咸,不喝不行,喝多了又闹肚子。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场区指挥部的首长们。张副总长说:“解决淡水问题困难很大,让后勤部弄些‘酸梅精’放到水里会好喝些。”接着又说,“等试验成功了,咱们去马兰(生活基地)好好喝上顿淡水。”车在茫茫的沙漠中行进,很快就到了一○八测量点。此时,我该下车了。张副总长又转身嘱咐我,回去代问大家好,并转告大家现在晚上很冷,要盖好被子,后半夜别着了凉。
  
  戈壁滩上的生活
  
  核试验场区在罗布泊的腹地,方圆数百里无人烟,不下雨,也没有水,不长草,也没有生灵,死一般的寂静。酷热、奇寒、缺水、风暴是罗布泊的“特产”。在这里,水不仅是苦咸,大家叫它“矿泉水”(指水中还含有不少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奇缺,从数百里之外运来。场区不仅有科技、工兵、通讯、防化、警卫、运输等人员用水,还要保证建筑施工用,因此生活用水是限量的,经常是早晨仅有的一点洗脸水留在盆里,中午擦脸,晚上洗脚,叫“一水多用”。我们从4月份进场到10月份试验成功,回收任务完成,才洗了一次澡。平时只能“干洗”(用手搓)。那时谁要是痛痛快快喝上顿马兰的淡水,大家会当新闻传。那里的风沙很厉害,刮起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我们居住的帐篷,样子与火车卧铺车厢相似。每天早上起来先得往外清沙。最难堪的是深夜狂风袭来,床上碗里都是沙子。由于干燥加上风吹日晒,我们的手脸裂得像哈蜜瓜皮。最苦的是坐车,进出场区不论冬夏男女,一律坐在“解放”牌卡车的车厢里,路早被车轮捣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坑,叫“搓板”路,一台车上坐20来人,风吹日晒,400多公里,十几个小时下来,人都颠的快要散架了。
  试验场里对保密要求很严,在进场前各自的项目是互相保密的,要求每个人守口如瓶,就是进场后要进入测量室还须换三次“通行证”,每道门上都有警卫守着。我是1963年上半年从空军调到国防科委参与这项工作的,到1964年进场后,才知道是搞原子弹试验测量温度的。有一对夫妻都在科研单位工作,妻子上半年“出差”杳无音信,下半年丈夫也出差(进场),在场区偶然遇见了妻子,互相感叹不已。实际上他们早已从事着共同的核试验测量工作了,只是彼此严格向对方保密。
  我们研究室的孙瑞蕃主任是一位老知识分子,室里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头子,只要人家送给他一壶淡水,他总要计每个人都喝上一口。张副总长不知从哪里弄来点苹果,分给我们室两个,大家让来让去最后决定送给住院的同志。
  
  零时的喜悦
  
  全体参试人员几个月的辛勤努力,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临近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10月16日15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的零时。16早晨6:30分大家已吃过饭,然后我们项目组的同带上标定好的探头奔赴各个测量点,进行安装。大约在14时,我们安装完探头撤到一个预定的小山丘上(指定的参观点)。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有解放军总部机关,新疆自治区党政首长,以及场区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交头接耳的议论着什么。这天早上天空有些薄云,可到中午时天空愈加晴朗,万里无云。大约在14时30分,扩音喇叭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乐曲,接着女播音员用清脆的声音宣布:“经过全体参试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颗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原子弹,已经安装调试完毕,马上就要引爆试验了。经党中央批准,零时定在15时整,请大家对好表。今天‘720’总控制室里有张爱萍副总长、张震寰等首长……”。接着对参观人员提出了注意事项和要求。之后现场很安静,喇叭却开着,隐约听到了张蕴钰司令员、李觉部长在铁塔上嘱咐安装员,“不要紧张,小鬼。就像你平时演习时那样动作,安装之后咱们一起撤退。”大家明白,这时首长们正在铁塔上陪着技术人员把引爆雷管装进原子弹里,直到把电闸合上才离开。每个人都屏住气,好像还想听些什么。突然喇叭里传出命令:“请大家背向爆心卧倒闭上眼睛”。大家意识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庄严时刻就要到来。参观区一片寂静,只能听到钟表的嘀哒声,接着一个响亮的报数声:“987……321起爆!”我虽然闭着眼睛,还是感到眼前亮了许多,当我爬起来转身观望时,爆心仿佛成了一座火的山丘,红色的火光从黑烟里往外翻滚。渐渐形成一个巨大火球,它的光芒把的太阳都遮住了,把天空和大地照得一片通红。很快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震耳欲聋,又被连绵的天山雪峰反射回来,隆隆的雷声滚过人们的头顶,好像要把天幕撕裂了。冲击波裹挟的狂飙横扫着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巨大的火球继续翻滚着,慢慢地升向高空,席卷着残云、烟雾,不断向外膨胀,缓缓地变幻着颜色:桔红、桔黄……最后凝聚在天空中,形成拔地而起的参天的磨菇云。大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欢呼!跳跃,拥抱“成功了!成功了!”大家眼里都充满了喜悦的泪水,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机正好对着我们,将我们摄进了历史的镜头。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测量项目的探头回收任务摆在了我的面前。如果说参观爆炸是百里以外的事,那么现在的任务就是进入爆心。也就 是磨菇云升起的地方。宏观上观察爆炸是成功的,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设计水平,还要靠测量的成果分析计算出来的数据。我们的项目还是“速报”项目,也就是当天就可计算出“当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的量)。另外17时前就要进入爆心的各测试点。我们光冲量测量小组共3个人,那两位是女同志,任务自然落在了我的肩上。但咱是共产党员,又是在党旗下宣过誓的人,回想起来那时确实作好了赴汤蹈火的思想准备。大热的天气,上身穿着很重的防护衣服,下身穿着橡胶皮的连袜裤子,头戴全封闭的防毒面具,脚蹬特制的“鞋”,形似月球上着陆的宇航员。带着专用车跑遍了全场十几个测量点。到了爆心一看地面全烧焦了,模拟的铁路成了麻花状,效应用的军舰、坦克也被冲击波吹得翻倒在一边,汽车和飞机烧焦后又被吹得老远。原来放原子弹的铁塔安装在一个较高的土台上,现在土台没有了,只看到一个巨大的坑,铁塔也被熔化……。我们项目的探头底座是用大型的“工”字钢焊成的,可有的在光辐射和冲击波的作用下变了形,带来卸探头的专用工具使不上,只能用钢锯锯开,忙得满头大汗,原先的惧怕一点也没有了。忙碌了3个多小时,布下的探头全部回收了。我回到驻地已是满天星斗,受到焦急等候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夹道欢迎。那年部队党委给我记了功。
  
  我们庆祝了三天
  
  爆炸后,我们庆祝了三天,从4月份进场已有半年没休息。记得就是10月16日这天,《新闻联播》发布了两条消息:一条是我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和北京庆祝的盛况;另一条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被赶下台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因为我们研究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存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拿走资料.撤走专家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的历史背景下,广大科技人员和全国各条战线克服重重困难,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的。当时赫鲁晓夫骂我们,说如果中国制造原子弹恐怕要三个人穿一条裤子了。庆功会上,很多老红军、老八路、老教授和参试的科技人员激动得泪流满面,高兴得手舞足蹈。是啊!他们应该高兴,老同志出生入死闹革命,还不是为了祖国强大,人民扬眉吐气!老专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从异国他乡怀着一腔报效国家的热血回到了祖国,隐姓埋名地辛劳,还不是为了这一天。张副总长端着酒杯,走遍全场,向大家敬酒,为大家庆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现在还历历在目。当年我24岁。
  (责任编辑/孙开颜)
其他文献
以为是煎鸡蛋呢?    在美术馆的展厅,一位参观者对画家说:  “画家先生,这画美极了。是幅真正的杰作!连我的口水都流了出来  “先生,是这落日使您流口水的么?”  “落日?我还以为画的是煎鸡蛋呢!”    罚写500遍    一女士违犯交通规则被送到法庭受审。这位女士向法官说明,她是个教师,急于去上课。所以请他快些放她走。法官听了非常高兴:  “老师,今天我终于能够实现多年的夙愿了。我一直在等待
期刊
最美妙的夜晚    一对新人去旅游景点度蜜月。晚饭后,新郎解衣准备就寝。可新娘却搬了把椅子坐在窗口眺望夜空。这时,丈夫低声问:  “亲爱的,现在你还小上床么?”  “不,不。”新娘说:“我妈妈说过,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夜晚,我一分一秒也不能错过!”    吻你的梦    “乌莉娜小姐,昨晚我做了个吻你的梦,真是妙极了。只是在那一瞬之间,我突然醒了。”  “哦,皮尔,是不是我赏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期刊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述国亡诗》是后蜀花蕊夫人的代表作,此诗写得颇为大胆,花蕊夫人着意打破“女人是祸水”这个世俗偏见。从夏桀的妹喜、商纣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到汉朝的赵飞燕、唐朝的杨贵妃……有史以来,她们哪一个不久负骂名?当人们又一次把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之责任推到女人身上时,花蕊夫人起而反抗了。  这首《述国亡诗》震撼了很多人,尤其震撼了帝王和男人
期刊
灯谜不等于谜语 侯 印    灯谜和谜语,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但有不少人把谜语和灯谜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不是一码事,是各具特点有所不同的。  谜语,一般是指民间谜语,或儿童谜语,即事物谜,和其它民间文学一样,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按事物的形体、动态、性能、用途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特征描写。多用歌谣的形式,进行口头创作,谜面用比喻、暗示的手法揭示谜底。它的猜射范围,多数是动物、植物、日常用品、人体器官
期刊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牛顿因此而悟出了地球引力场。300多年后的今天,科学家正利用这一知识来开拓一项全新的技术。  目前大多探测手段,都是利用电磁波的效应,不过电磁波很难透视地下、水下,尤其是后一种情况,电磁波极易被水所吸收,表现得无能为力。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它无法依靠日光、星光和来自卫星系统的定位信号。它只得利用陀螺仪和加速仪来测算自己的航向。但这有一个缺点,要利用这些仪器的数据,必须知道潜艇
期刊
主持人 王令朝  主持人(中国铁道企协主任咨询顾问、高级工程师、本刊特约主持人):铁路在中国交通运输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国每年大约有70%的货物和60%的旅客通过铁路输送。近几年来,随着航空、公路和水运等行业的发展,国内交通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临严峻挑战的铁路部门在下一世纪究竟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各种运输方式市场竞争的焦点。现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对21世纪
期刊
王震上将晚年曾高兴地回忆说:“我平生下过的命令有无数道,但最满意的是给士兵放假回乡找老婆,找不到的不准回来。”  1954年,中共中央采纳王震将军的倡议,批准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8年,在王震的动员和率领下,10万转业官兵来到位于东北地区的北大荒垦荒。为了解决官兵找对象的难题。王震在一个冬闲季节发布了一道中外军事史上罕见的奇特命令:放假两个月,每人带上粮票和布
期刊
明朝定都北京后,南方移民及商业民族为维护同乡、同行利益,往往联络同籍京官在京师修建了大批同乡会馆、商业会馆及同行公所等,以此来达到联络同乡、同行的感情,达到互助团结的目的。而后各省公车岁贡及低级官吏进京,均以会馆为下榻或寓所,会馆的职能则更加丰富。明朝为了加强对会馆的控制,保护京城的安全,责令各县会馆均要选名绅为馆主,使会馆逐渐发展成社团形式。  京城是戏剧的集大成之地,明末山西梆子腔、江西弋阳腔
期刊
我国铜镜上的铭文最早出现于西汉,其铭文有“常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长相思,毋相忘,久不见,侍前稀。秋风起,予志悲”“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长短不一,意境不同。东汉流行的镜铭是“长宜子孙”,强调“家传”。唐代由于诗风大盛,故镜铭常是四言或五言小诗,如“当眉写翠,对脸传红,绮窗绣幌,俱含影中!”这是在纵情赞美镜中人影。及至明、清时代,镜铭亦有用诗的,如“月样团圆水样清,开匣当如见故人”之类
期刊
王银茂/编选    孟 瑜 女,1920年8月生于四川南允,系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将军的夫人。1933年参加红军,系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新剧团演员。曾任原福州军区后勤部直政科科长。    陈 乔 1912年生于河北安新,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河北省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系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山书画社理事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