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抵达审美深处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因为教师教学时面对的剧本是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所以讨论戏剧类文本的解读策略,主要对象是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它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等;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们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除特殊的语言形式外,戏剧还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主要依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入口。
  与解读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不同,解读戏剧类文本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形:急于了解剧情而容易忽略艺术表现的技巧;感觉剧本似乎没有文字障碍却容易忽略潜台词;关注内容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等为抓手而容易忽略对台词的审美解读。而最大的困难是,对于戏剧类文本的解读,除了朗读、揣摩乃至表演品味外,似乎找不到更有效更实在的方法,以致于戏剧教学容易缺失对作品应有的深度解读。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笔者以普通高中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的《雷雨》(节选)教学为例,谈谈以“比较”为抓手,对戏剧类文本进行审美解读的策略。
  一、变个节奏,在比较中解读戏剧技巧
  受生活节奏、故事情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剧本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急于知道“后面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以致感觉剧中人物说话不够爽快。比如《雷雨》(节选)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不期而遇时,两人都是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这个部分“进展太慢”。
  针对这种情况,解读时可以先作一个假设:如果让他们说得更“爽快”,他们会怎么说呢?然后,与原剧本进行比较,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鲁侍萍想要与周朴园相认,有几个时机可以更“爽快”地说出自己的身份。时机一:当周朴园问“你姓什么?”时,鲁侍萍可以说“我姓梅”,或者干脆说“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梅家的小姐”。时机二:当周朴园问“你是谁?”时,鲁侍萍可以直接说“我就是那个被救活了的人——侍萍”。时机三:当周朴园说“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时,鲁侍萍可以说“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就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当然,作这样的设想是容易的,而比较“爽快”说出后与原文的区别才是教学关键。“不爽快”的对话除有利于在戏剧舞台这一有限的时空中交代三十年前的“故事”之外,还凸显了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首先,鲁侍萍要相认但不“爽快”地说出,有其复杂的心理,原剧本更能体现她对周朴园心理和情感的“试探”。当年周家把她赶出家门,现在的周朴园却布置与当年同样的屋子且摆放着她当年的照片,这是为什么?周朴园为什么要打听当年的事?为什么要为她修墓?许多事情闷在心里三十年了,她有怨,有恨,要倾诉,要宣泄,但她是有自尊的人,不可能随意说出,她要察言观色。在这一试探过程中,她由疑惑到不满,到被蒙蔽,到幻想,以至“糊里糊涂”地说出“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这么似乎没有“骨气”的话。正是这个“进展太慢”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侍萍复杂的心理和细腻的情感。
  同时,在鲁侍萍“不爽快”地一次次挑起话题却不言明的过程中,周朴园的内心也获得充分的表现。对话开始时,他较平静,接着有些意外也有些吃惊,继而更加疑惑,当得知侍萍没有死而就在此地时,他有点大祸临头的感觉;而在怀疑中终于明白面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一时不知所措,紧张中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说出“你来干什么”这么凶狠而无情的话。正是这个“进展太慢”的过程,具体而真实地表现了周朴园的自私和虚伪。没有这个过程,周朴园的形象可能会出现概念化、脸谱化的情形。
  还有不可忽略的,虽然有的学生觉得“进展太慢”,但事实上正是这个过程一波三折,吸引着读者(观众)一步步地要探个究竟。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马多克斯·福特说:“必须常常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读者身上,这就构成了技巧。”(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9.)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来吸引观众的。“进展太慢”事实上是一种艺术上的延迟,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应该更“爽快”些,本身就是对戏剧及表演艺术的隔膜。
  二、变个说法,在比较中解读潜台词
  潜台词是指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出意思的言语。潜台词的解读,可以通过“泡开”“翻译”的方式给文本中的台词换一个说法,然后引导学生在与原文的比较中深入感悟其魅力。
  先说说“泡开”。我们来看《雷雨》中的这几句对话: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这里的“哦”,如果要“泡开”它,可以变为“哦,天啊,幸亏她没有到周家来”,或者“天啊,如果她跑到周家来,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样直白的表达,便少了一种韵味。其实,即使在剧场里,一个“哦”字一闪而过,观众也可以在语境中悟得其言外之意。这样的潜台词不仅使语言更简洁,更有让观众通过“再创”而自明的吸引力。
  关于“翻译”,我们先看文本中的几句对话:
  周朴园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
  周朴园的“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一句,可以“翻译”成“还好她没有再找到周家”,或者“她不会再找到周家的吧?”鲁侍萍的“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一句,可以改成:“你愿意见一见她么?”或者说:“你还想和她见面相认吗?你对她究竟抱着怎样的态度?”   仅看原文,我们可能会觉得周朴园和鲁侍萍似乎在不痛不痒地说着他人的事,两人之间没有冲突,内心似乎也较平静。然而,把这些台词内在的意味“翻译”出来后,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有着激烈的内心冲突。周朴园想要打听当年年轻的梅小姐以获得一些情感的安慰,但如果那个人非但没死还要找到周家来,对他来说又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他的名誉、他在家中的威望都要受到威胁。因此,他表面上问“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内心关注的是她是否真的会找来,真的找来该怎么办。他听到“老爷想帮一帮她么”这样的问话时,似乎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应酬性地答“好,你先下去。”。表面上看,他显得很平静,但内心充满波澜,他甚至一时找不到面对这一突然而意外的情况应该采取的对策,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恐惧。
  鲁侍萍对周朴园前面的主动打听及修墓之类的话,不是全信却也有所触动,甚至一时有点被迷惑。“老爷想帮一帮她么”这样的问话似乎也很平静,但对她来说,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試探”——她不是要他“帮一帮”,而是要弄明白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她把周朴园不知所措的反应视作冷漠的拒绝,才以“老爷,没事了”这样的话重新挑起话题,并且“眼泪要涌出”。
  三、变个“版本”,在比较中解读戏剧效果
  很多剧本都有一个创作和改编的过程。《雷雨》自创作之后,有过多次改编,而每次改编都带有不同时代、不同价值取向的因素。同时,剧本经过多次排演、多次改编成电影后,便有了更多的版本。比较这些版本的不同之处,甚至尝试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作一些增删改编,可以更好地体悟台词的艺术效果。
  苏教版教材的《雷雨》,选用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的版本。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人教版选用的《雷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的版本。这个版本中删掉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 解读时可以比较删掉与不删掉这句台词,效果有什么不同。
  说出“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这句话,鲁侍萍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中,似乎期待着周朴园还会“怜惜”她,甚至对她仍有旧情。这样,鲁侍萍的单纯、善良甚至天真、幻想,更加充分而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她轻易地相信了周朴园前面那一大堆关于“很贤慧,也很规矩”,“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等“充满情感”的话。更主要的是,一直以来,她可能不相信或者不愿相信当年她被赶出周家是周朴园的真实想法,见面后的几次“看着他”,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
  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句话虽然是鲁侍萍说的,但她说的当儿,正是周朴园不知所措的瞬间,而鲁侍萍这句话体现的情感与后面周朴园的“你来干什么”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让剧情来了一个突转,使矛盾冲突激烈而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正是这句台词的艺术魅力。
  还可作一个比较。剧中周朴园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之后,两人有不少对话,但在孙道临执导并主演的电影中,台词有了明显变化。
  其相关的台词是这样的: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件很出名的事情。你可知道?
  鲁侍萍 您说的是?
  周朴园 喔,有家姓梅的,他家有位小姐。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位年轻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有一天晚上她跳河死了。手里还抱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当时周公馆的一个丫头。听说,她跟少爷有点不清白。她生了两个儿子,少爷忽然又不要她了。
  比较发现:一是电影中周朴园似乎没有刻意强调鲁侍萍的“美好形象”,鲁侍萍倒是主动突出她“跟少爷有点不清白”。二是“手里还抱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原剧中是鲁侍萍说的,但电影中是周朴园说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朴园这个形象的差异(周朴园在电影中似乎更有人性些),更可体悟到话剧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这一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学为例,谈谈生活化课堂建构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孙维娇名师工作室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本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科学界定和归纳中学语文教学核心知识点”及“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的研究工作,长期坚持“自主读写、情感体悟”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依托黄石八中全省初中校长培训基地,对省内外参训校长所在初中进行精准帮扶。  孙维娇,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与会代表一行参观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业第二0八研究所《轻兵器》杂志社副主任刘兰芳主持座谈会  此次论坛的汇报主要围绕新一代轻武器与防暴装备体系展开。较多论述了智能化弹药和智能观瞄装备,亦有涉及装备体系建设和适用环境的探讨。  光电观瞄领域,我们的报告《智能光电瞄具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围绕智能化发展方向,在瞄具发展历程和智能瞄具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瞄具现状,提出发展智能瞄具所需关
2018年11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本教育专家、学者、各教育局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教科院(教研室)教研员、学科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近1000人齐聚美丽的汉水之滨、“江汉明珠”汉川市,召开“聚焦生本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观摩研讨会,共同研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  汉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伟,孝感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晓琴,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昌斌,汉川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高厚华,汉
LAMG的前身斯通纳96轻机枪是著名枪械设计师尤金·斯通纳生前最后的设计作品,渊源则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支模块化轻武器——斯通纳63轻机枪。而LAMG采用的恒定后坐原理,则要从更早期说起。苏利文及其恒定后坐原理  詹姆斯·苏利文(dames Sullivan)1933年出生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后随父母移居华盛顿州西雅图。苏利文1953~1955年在美国陆军服役,退伍后在华盛顿大学取得机械工程学位。1
“设计应用”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领域之一。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阶段的12册《美术》教材中,“设计应用”教学领域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爱上这部分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学生对美术等非考试性科目都有天然的兴趣。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当我们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规范地开设时,学习的过程都是枯燥的。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提升学
人物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解读小说类文本时,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发现其与故事情节、表现形式、环境营造、思想主题等方面的关联,能较为深刻地理解小说。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变色龙》为例,具体谈谈人物在小说解读中的多重作用。  一、抓住人物就抓住了情节关联  小说情节是指作品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情节通
育才二小构建了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为依托的“对话式”教师研修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基点的学研氛围。  一、建设要点及诠释  学校课题组依据教师学研行为的主动性、针对性、合作性、专业性特征,将教师学研文化建设的要点定位为“自主求真、聚焦实践、平等对话、共享共进”。  自主求真既要求学研行为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工作习惯,又要求教师遇到专业问题时
“幸福”,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课堂本应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孩子可以交朋结友、增长才识,教师可以得英才而育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当前的课堂,“幸福”似乎与师生渐行渐远,“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成为很多师生切身的感受。  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师生的“幸福”中去。在这里,学生阳光灿烂,教师奋发有为,课堂和谐融洽。这所学校的名字叫——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幸福课堂”不能仅仅传授
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层,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空间是相对封闭的,教室四壁确实是水泥的隔离层:独立分割的教室安排,固定且理性,可以看成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在教育中的复制。它满足的是以传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进入现代信息时期,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