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转型机遇

来源 :财经·年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明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如何布局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如何以改革创新、金融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先行者
  从1987年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算起,股份制银行已经经历了23个年头。其间,股份制银行始终作为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积极探索者和先行者,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如第一家上市银行、第一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第一家聘用外籍高管人员等等,这些经验为后来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借鉴。
  股份制银行也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如被关闭的海南发展银行。但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论是董事会、高管层还是广大的员工,都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这种理念的变化更具有积极的和革命性的意义。它会进一步提升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际视野也进一步扩展,已经从过去相对封闭、以国内业务为主的银行,进一步向国际化银行迈进。市场、竞争、合规、风险理念的增强和国际视野的扩大,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过去五年当中最值得赞赏和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进步。
  第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经过这场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两个领域采取了很多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
  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治理的有效性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体系、架构、流程、理念以及风险管理的人才都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这将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非信贷资产、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的比重在不断扩大,业务多元化有了较大发展。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2005年为7%,到今年9月底提高到13.3%。
  银行资产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2005年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水平在5%左右,而到今年的9月底,中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率已经降到0.8%;横向比较,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也是所有中资商业银行中最低的,表明其风险管理能力在不断提高。
  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抵御和补偿风险的能力在进一步增强,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拨备率都在进一步提升。
  2005年,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只有6%左右,而到今年9月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10.9%。贷款损失拨备的覆盖率、充足率都大幅度提升,拨备覆盖率已经由2005年的50%左右提高到今年9月底的250%。
  这说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强了应对未来可预期和不可预期损失的能力,也保证了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下一步更加稳健的发展,更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波动。
  第五,人才队伍建设、IT建设、组织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得到了改进。这些进步一方面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过去五年当中所取得可喜的业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将为下一个五年当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具有竞争力、更加迅速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面临重大环境变化
  未来五年,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给国内银行业发展带来非常深远而重大影响。
  中国经济将由过去的过度依赖投资出口,向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同时拉动、同时驱动转变,而且会更注重扩大内需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由过去过多依赖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由过去过度注重单纯的GDP增长,向更加注重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安全转变。更加有力地控制、限制过剩的生产能力,进一步采取措施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
  同时,要发展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等等。这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我们的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也进一步影响我们的信贷投向和结构,并对存量贷款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监管。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同时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探索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和手段,以建设一个更加有效的反经济周期的宏观审慎经济政策和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政策框架,从而增强经济应对冲击的弹性和金融系统稳定性。
  第三个方面,金融危机过后,必将迎来一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的银行业发展模式变革和银行业监管标准变革。我个人概括,这将体现在两个层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层面是构建一个“3+S”的监管制度架构。其中的“3”是指:
  一、进一步强化资本质量和提高资本水平,包括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它是不以风险权重而完全是以表内和表外资产简单加总之和为分母计算的核心资本比率,作为以风险权重计算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重要补充和反周期监管工具)。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产损失拨备制度的风险抵御和反周期功能,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也将进一步向监管当局采用的预期损失理念靠拢。
  三、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银行业流动性的管理和流动性的监管标准,并引入两个新的流动性指标,对短期和长期的流动性都提出更严格的定量要求。
  “S”是指进一步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英文全称是“Systemic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即SIFI”,简称为“S”),对其采取更审慎、严格的监管措施,致力于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3+S”架构。
  第一层是最低资本监管要求,达不到该要求的银行将面临严厉的监管措施。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基础上累加的资本留存储备(Reserve Buffer),这是兼有强制性和鼓励性的审慎要求,要求银行从利润总额中留存一部分作为资本储备,用于吸收未来可能出现的超过最低资本要求的不可预期损失,当银行达不到资本留存储备要求时,将面临限制分红、奖金发放等相对温和的监管措施。
  第三层是反周期资本要求,具体标准由各国监管当局根据本国经济周期变化相机抉择。
  在这三层资本要求之上还有一个“S”,就是还要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施加额外的资本要求(“Surcharge”,开头字母也是“S”)。
  需要说明的是,“3+S”的资本架构主要是针对核心一级资本提出,即计算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只包括符合条件的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对于其他形式的资本能否计入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限制一级附属资本和二级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强调二级资本在出现清偿危机时的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引入强制转股条款等等。
  除这两个“3+S”监管架构之外,未来的监管改革还将进一步扩大监管覆盖范围,将那些过去不受监管的同样也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一些机构,即所谓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还有公司治理和薪酬制度要求等等,未来金融监管的体系将是一个一揽子的综合性监管架构。
  这些金融监管标准和规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成本、盈利空间,以及对未来扩张的有效约束。中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不断地成长,有些银行今天或者明天也有可能成为系统重要性机构,这既是一种荣誉,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对银行系统性稳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也会伴随着监管者更多的关注和额外的监管措施。
  第四个方面的环境变化将体现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提高,银行间接投资比重进一步下降。同时,利率也将逐步走向市场化。这将会压缩银行的业务空间、客户空间和盈利空间,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和变化。
  第五个环境变化,体现在政府和监管当局将进一步采取更加有效、更加严格的措施,来限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一方面,要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加快金融机构破产法规制定工作,健全破产机构风险隔离机制,理顺问题机构处置安排,使那些经营失败、不健康、不审慎的金融机构,能有效、及时、平稳地退出市场,不至于将风险传染、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这样,不仅小型银行可以倒闭、可以破产、可以退出市场,大型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如果经营失败,也同样面临关闭和退出市场。
  另一方面,要加强责任追究。不仅经营失败机构的股东要承担损失,银行的债权人也要承担相应的损失,特别是银行的董事及高管要承担相应经营失败的责任。如有意采取了欺诈性经营,或者严重的冒险投机,甚至是违规违法的经营,他们将面临牢狱之灾。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对于上述五个方面的环境变化,中国银行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快自身调整和转变。中国的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是不可持续的。
  第一,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股份制商业银行现在的发展仍然是以资产扩张、贷款增长为主导,这种简单、粗放、外延性的发展方式是绝对不可持续的,虽然它今天为商业银行生存盈利做出了贡献,但也会成为未来威胁可持续发展的严重致命弱点。
  第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股份制商业银行现在的存款利率仍然是“官定”,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中央银行“调控”的,银行利差相对稳定,也是相对比较高的。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即便是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盈利的高增长,这既可喜,也非常值得担心。这种靠贷款增长,靠相对稳定的利差的利润增长模式是特殊阶段、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不适应未来完全市场化、国际化和利率自由化环境的。
  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13.3%,与国际化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能占到40%、50%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客户结构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大项目、大企业,有些必将走向资本市场,有些也会发生风险。而很多银行仍然只把对小企业的融资作为点缀、作为一种广告、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来做,根本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客户群体和未来主要利润的增长点来进行规划,仍然是抱着那些大企业、大项目不放。
  第四,商业银行过多寄希望于未来进行跨业经营和同质业务的恶性竞争,也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很多银行主观上也想走多元化和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地、过快地想从银行主业向非银行业务跨越式扩展,全面涉足保险、证券、租赁、信托,甚至期货和衍生市场,想通过跨业多元化的经营来缓解主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实现盈利的多元化。但我认为这不是商业银行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并不反对综合跨业经营,但是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发展自己特色核心业务的理念,把银行主业作为未来发展和盈利的主要支撑,而不是过多寄希望于通过这种跨业多元化经营来生存和发展。
  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很多跨业走得很快、很远的银行最后面临灭顶之灾,不得不再回到银行主业,回到它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来。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不能走一种同质业务恶性竞争的发展道路,在狭窄的业务领域进行恶性拼杀。在坚持传统的、核心的、关键的银行业务过程中,还要走自己的特色,创自己的品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商业银行依靠频繁的外部融资补充资本以支撑快速资产扩张的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最近一段时期,无论大银行、中小银行,都掀起新一轮的资本融资高潮。
  上市的要进行再融资,没有上市的也要定向募集,要么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通过这种模式来支撑贷款的快速扩张,绝对是不正常的,也绝对是不可持续的。
  商业银行的发展应更多依赖于内源的资本积累,以外部融资为补充支持。至于次级债券,在当前要求提高资本质量的大环境下,其损失吸收能力能不能满足监管要求,满足什么条件以及多大比例可以作为资本,都还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改革创新求转变、求发展
  对于上述五个方面的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紧迫感、危机感,按照 “十二五”规划要求,借鉴国际监管改革理念,加快调整和转变。我认为在未来五年,中国的银行机构,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转变:
  一、尽快从原来关注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尽快从传统的简单、粗放、外延的发展方式转向注重实现集约式、内涵式、以效益和质量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
  三、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提高,这是银行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四、更加注重机制、业务、工具、服务的创新,以支撑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品牌和市场影响力。
  五、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除了要保持很好的资产质量、充足的资本、充足的拨备和充足的流动性以外,更核心、更关键的是必须要有非常有效、非常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手段来提升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定价和风险补偿的能力。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发展还要紧紧围绕着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地下金融或者非正规金融,这本身就表明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还有许多空白领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商业银行应通过转型和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金融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样是特色化经营和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也体现着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过去23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的辉煌,在未来五年和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应继续秉承探索和创新的传统,围绕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局,贴近市场,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做实基础,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城镇化问题经历了一个十年周期之后,再一次吸引了众多专家、公众以及媒体的眼球。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又把城镇化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但我感觉了解城镇化真实含义的人并不是太多。因为城镇化问题确实已经直接涉及到城乡居民个人的利益关系,正因如此,有关政策在不同人的眼中,竟然成为不同的表述。  中央政策已表述得十分清楚,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的主体是已经在城镇长期就业和居住的外来
期刊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要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同时成为金融强国。  这就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具有完整的全球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国际强势货币。    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庞大的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未能转化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的软实力,
期刊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强调做好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转变的本质和内涵  经济发展既包含数量上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就业、分配、生态等质的变化过程。既要重视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还要重视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等。  转变
期刊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即将结束。这是极不寻常的五年,是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中转危为机的五年,是战胜地震等灾害,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  据初步测算,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出口跃居全球第一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上4000美元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进入“十一五”的前两年,国民经济运行达到新一轮上升
期刊
◎2010年3月3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左)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右)快步前进,去参加在白宫东厅举行的一个联合记者会。当晚奥巴马在白宫为萨科齐夫妇举行家庭晚宴。这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首次以此种方式款待外国领导人。在会见萨科齐之后,奥巴马对记者说,法国是美国最悠久的盟友之一,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目前的阿富汗战争,美法两国一直并肩战斗。    ◎2010年10月26日,伊朗德黑兰,内贾德(左)和莫拉莱斯(右)
期刊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为主要储备、结算货币,各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自由浮动,各国自由选择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和汇率调节机制市场化的松散体系。  同时,可以预计,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内,世界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是“一极多元”的格局。但是“一极多元”中美元这一“中心极”的势力(占当今世界储备货币中的65%左右)在相对减弱,欧元、日元、英镑这一“多元化”货币
期刊
市场使欧元区边缘国家主权债券利率高企的同时,亦保持了欧元汇率的坚挺。事实上,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远高于其均衡值——该均衡值由2003年中期以来的购买力平价所决定。  欧元对美元贬值的消息,曾在今年初频繁占据媒体头条。这一贬值现象可被看做趋向均衡值的调整。这不是反常现象吗?近期欧元区新推出的一系列监管政策,是否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元的强势表明,市场并不希望欧元发生剧烈动荡,但主权债券价差增大
期刊
发源于美国芝加哥的现代期货市场,成为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础,是美国政府大国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崛起也需要大国金融的配套。  那么,中国期货市场在大国金融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如何鼓励期货市场创新,使之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金融战略高地?    近20年成功与不足  中国期货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市场经济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一家金融期货交易
期刊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极其深远,复杂性超乎人们想象。危机所涉及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局限在发源地的发达国家,而且波及到了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  在雷曼倒闭两年零一个月后,世界仍没能摆脱危机,继续经受着政府刺激政策、金融监管改革等余震。这些改革的效果如何?世界金融格局未来会怎样?亚洲会在后危机的金融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会对危机的根源做一个系统性的概述,以评估当前改革是否有效
期刊
在许多国家,长期实际利率,即抗通胀债券的利率,已跌至历史低值。这个经济现象意义重大,因为长期实际利率直接衡量着公司运营、创业以及扩大规模时的借贷成本——低水平实际利率与要求削减政府赤字的呐喊背道而驰。  名义利率——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为例——很难知晓,因为以名义利率借贷的真实成本取决于将来通胀情况,而通胀的发展趋势总是难以预料。如果我以4%的利率借取十年后到期的欧元,那么我知道我将每年支付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