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后记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追溯和深情回眸。一堂课结束后,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静静地审视、梳理和挖掘,往往能由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教学也会因此多一份“心计”,多一份“灵动”, 多一份“真知”, 多一份“经营”。
教师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来写教后记呢?
一、回眸课堂,品味精彩
老师每上一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下来就是教后记。也许这些成功的小花并不绚烂,但常常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内容和过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及时记录、总结,就能为今后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1.教师的成功预设
预设是教师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整合资源后智慧的结晶。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通过课前的修炼,有备而来,顺势而导。因此,课堂上经实践证明为可行的、巧妙的预设,自然宣告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令教师心中充满着快乐。这是对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充分肯定,也为今后教学提供了示范。这些一手材料当然需要用笔来记录。
如我在研读《爱如茉莉》一课时,惊叹于文中多处细节的精致与匠心,特别对一个“探”字感兴趣。于是,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轻轻柔柔的,阳光悄悄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暖意?是几度呀?课堂上,这个“探”字,果真照亮并湿润了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从心底体味到语言有温度,文字知冷暖。对“探”字的挖掘让我颇为得意,课后,我立即把课堂的这一环节记下来,并提供给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果真,效果奇好。再如,还是《爱如茉莉》一课,我在课尾把全文浓缩改编成一首小诗,情意绵绵地读一读,再创设情境,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咏唱真爱的小诗,此环节高潮迭起。像这样成功的预设在每个教师的教学中都不少见。选感受最深的、最得意的记下来,作为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论述,定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教学的闪亮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成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可贵的生成萌芽于教师的深厚底蕴,形成于教师的出色智慧。课堂的精彩生成是每一个有志教师的理想追求。当课堂上有了闪亮的生成,我们的心怎能不为之陶醉呢?
有位教师在上《江雪》一诗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天这么冷,雪这么大,河面上都结冰了,那老头还怎么钓鱼啊?”这位老师愣了一下,这可是课前没考虑到的呀!他略一思考,轻轻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片刻,老师讲述了柳宗元的故事。听完故事,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来。一学生说:“老师,我明白了,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学生说:“我觉得他是在欣赏美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老人陶醉在这美景中了。”又一学生说:“我发现这位老人非常孤独。您看,这几句话的开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老师一直含笑听着,此时,走上前去,与学生们握手,说道:“看来,你们就是柳宗元的知音呀!”这时,又有一学生起立,煞有介事地说:“我认为老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你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老师由衷赞叹道:“你不但读懂了诗人的内心,诗人的期盼,诗人的追求,还拥有了一颗诗意的心。”
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一次急中生智的点拨,生成了一段无法预约的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课后,这位教者立刻把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记录在案,并用于以后的教学设计,课堂由此越来越精彩。
3.教材的创造性运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教与学的工具,教学的媒介与参考。师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这样,课堂上就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如学习《月光启蒙》时,课堂上教师深情诵读《月光母亲》的前后文,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恋与爱戴;学了《卢沟桥的狮子》,不妨利用文章的留白,让孩子用“有的……,好像……”的句式,想象叙说卢沟桥上狮子在尽情享受祥和美丽生活时与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中的各异形态;学了《印度洋上生死夜》,就让孩子写写:当伤好后的皮埃尔再次来到风平浪静的印度洋上,他会对这无垠的海水说些什么?
这些对教材的适度开发,合理重建,可以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促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中的和谐统一体。
4.学生的智慧火花形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学生个性各异,思路多样,学法不一,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富有创意的问题,形成课堂特殊的“音符”与“智慧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想,此时教师应补充并完善教学,把教学引向高潮。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同时,要虚心接受孩子们的意见,把它们及时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养分,做到教学相长。
二、回首课堂,反思败笔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繁多以及教师的疏忽与遗忘,往往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知识点遗漏,甚至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等问题。教师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对其原因加以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并采取必要的删除、校正、调整等补救措施,就可能身陷泥潭甚至误人子弟。因此,课后对败笔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方法有如下几种:
1.剖析失误,力求纠正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着极大的偶然性,出现疏漏与失误情有可原,但一定要把课堂教学中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选用不佳的教法、安排不妥的内容、处理不当的重难点、步骤繁琐的讲解过程、讲述的科学性错误、对学生的挫伤等等“病例”及时记载下来,认真剖析,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寻找良方,让这些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成为前车之鉴,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与改进,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如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十二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了文中三句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从而打通文脉,承上启下,立体感知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形象。其中第一句是这样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教学这一句时,我预想通过表演、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一个“撑”字,谁知课堂上,学生做的“撑”的动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打破了课堂原有的氛围,预想中的“亮点”居然成了“败笔”。课后,我陷入深思,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意识到,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尚未进入情境,要想真切体会这“撑”字的分量,得作好铺垫。于是,我在教后记中修改了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想想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的行动?谭老师为什么把孩子们拉到课桌下,而不是把他们推出去?谭老师为什么自己不钻到课桌底下,而要有力一“撑”?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来感悟这一“撑”。接着,我又借班上了这课,果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身心入境。
2.走近学生,把握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得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每堂课后,老师应走到学生中间,通过观察、访谈、作业等途径,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知识掌握、方法习得、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反馈,及时记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训练中遭遇的难题以及学生的设想,记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记下这些,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剖析教学过程的优劣,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请教同事,切磋学习
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是教师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一学科组的、同年级的、全校的甚至范围更广,每个老师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老师都不是在孤军奋战,身后是我们强大的靠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中彼此滋润、共同成长。请同事听课、听同事的课、遇到疑难问题请教同事、对某个问题进行“争鸣”,同事之间各有所长,切磋交流,互为补充,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与日俱进,教学视野将日渐开阔,教学风格将日臻成熟。
三、回顾课堂,二度构建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节课上完后,及时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回头看”, 扣问课堂,静心思索,反思课堂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汲取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趁热打铁,对该课堂教学即时进行二度构建,是实践中长本领的良方。特级教师于漪,每教完一课后,总会静心默思,写一写下次再教时该如何做。因此,她的课堂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于漪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教学工作再繁忙,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坐下来,沉下心,思考一下这一课的得与失,根据执教的体会与多渠道的信息反馈,考虑再教这堂课时该如何改进,课堂才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再写一写对这一课的重新构想。回顾课堂,二度构建,可以让教者在反思、梳理、展望中扬长避短,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设计更加完美,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得心应手。
课有尽时学无穷。回眸课堂,挥洒笔墨,教师的教学智慧将因教后记而熠熠生辉,课堂实践将因教后记而精彩纷呈,教学人生将因教后记而走向成功。
教师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来写教后记呢?
一、回眸课堂,品味精彩
老师每上一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下来就是教后记。也许这些成功的小花并不绚烂,但常常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内容和过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及时记录、总结,就能为今后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1.教师的成功预设
预设是教师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整合资源后智慧的结晶。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通过课前的修炼,有备而来,顺势而导。因此,课堂上经实践证明为可行的、巧妙的预设,自然宣告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令教师心中充满着快乐。这是对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充分肯定,也为今后教学提供了示范。这些一手材料当然需要用笔来记录。
如我在研读《爱如茉莉》一课时,惊叹于文中多处细节的精致与匠心,特别对一个“探”字感兴趣。于是,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轻轻柔柔的,阳光悄悄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暖意?是几度呀?课堂上,这个“探”字,果真照亮并湿润了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从心底体味到语言有温度,文字知冷暖。对“探”字的挖掘让我颇为得意,课后,我立即把课堂的这一环节记下来,并提供给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果真,效果奇好。再如,还是《爱如茉莉》一课,我在课尾把全文浓缩改编成一首小诗,情意绵绵地读一读,再创设情境,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咏唱真爱的小诗,此环节高潮迭起。像这样成功的预设在每个教师的教学中都不少见。选感受最深的、最得意的记下来,作为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论述,定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教学的闪亮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成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可贵的生成萌芽于教师的深厚底蕴,形成于教师的出色智慧。课堂的精彩生成是每一个有志教师的理想追求。当课堂上有了闪亮的生成,我们的心怎能不为之陶醉呢?
有位教师在上《江雪》一诗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天这么冷,雪这么大,河面上都结冰了,那老头还怎么钓鱼啊?”这位老师愣了一下,这可是课前没考虑到的呀!他略一思考,轻轻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片刻,老师讲述了柳宗元的故事。听完故事,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来。一学生说:“老师,我明白了,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学生说:“我觉得他是在欣赏美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老人陶醉在这美景中了。”又一学生说:“我发现这位老人非常孤独。您看,这几句话的开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老师一直含笑听着,此时,走上前去,与学生们握手,说道:“看来,你们就是柳宗元的知音呀!”这时,又有一学生起立,煞有介事地说:“我认为老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你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老师由衷赞叹道:“你不但读懂了诗人的内心,诗人的期盼,诗人的追求,还拥有了一颗诗意的心。”
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一次急中生智的点拨,生成了一段无法预约的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课后,这位教者立刻把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记录在案,并用于以后的教学设计,课堂由此越来越精彩。
3.教材的创造性运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教与学的工具,教学的媒介与参考。师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这样,课堂上就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如学习《月光启蒙》时,课堂上教师深情诵读《月光母亲》的前后文,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恋与爱戴;学了《卢沟桥的狮子》,不妨利用文章的留白,让孩子用“有的……,好像……”的句式,想象叙说卢沟桥上狮子在尽情享受祥和美丽生活时与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中的各异形态;学了《印度洋上生死夜》,就让孩子写写:当伤好后的皮埃尔再次来到风平浪静的印度洋上,他会对这无垠的海水说些什么?
这些对教材的适度开发,合理重建,可以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促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中的和谐统一体。
4.学生的智慧火花形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学生个性各异,思路多样,学法不一,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富有创意的问题,形成课堂特殊的“音符”与“智慧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想,此时教师应补充并完善教学,把教学引向高潮。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同时,要虚心接受孩子们的意见,把它们及时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养分,做到教学相长。
二、回首课堂,反思败笔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繁多以及教师的疏忽与遗忘,往往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知识点遗漏,甚至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等问题。教师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对其原因加以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并采取必要的删除、校正、调整等补救措施,就可能身陷泥潭甚至误人子弟。因此,课后对败笔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方法有如下几种:
1.剖析失误,力求纠正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着极大的偶然性,出现疏漏与失误情有可原,但一定要把课堂教学中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选用不佳的教法、安排不妥的内容、处理不当的重难点、步骤繁琐的讲解过程、讲述的科学性错误、对学生的挫伤等等“病例”及时记载下来,认真剖析,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寻找良方,让这些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成为前车之鉴,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与改进,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如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十二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了文中三句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从而打通文脉,承上启下,立体感知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形象。其中第一句是这样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教学这一句时,我预想通过表演、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一个“撑”字,谁知课堂上,学生做的“撑”的动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打破了课堂原有的氛围,预想中的“亮点”居然成了“败笔”。课后,我陷入深思,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意识到,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尚未进入情境,要想真切体会这“撑”字的分量,得作好铺垫。于是,我在教后记中修改了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想想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的行动?谭老师为什么把孩子们拉到课桌下,而不是把他们推出去?谭老师为什么自己不钻到课桌底下,而要有力一“撑”?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来感悟这一“撑”。接着,我又借班上了这课,果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身心入境。
2.走近学生,把握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得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每堂课后,老师应走到学生中间,通过观察、访谈、作业等途径,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知识掌握、方法习得、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反馈,及时记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训练中遭遇的难题以及学生的设想,记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记下这些,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剖析教学过程的优劣,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请教同事,切磋学习
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是教师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一学科组的、同年级的、全校的甚至范围更广,每个老师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老师都不是在孤军奋战,身后是我们强大的靠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中彼此滋润、共同成长。请同事听课、听同事的课、遇到疑难问题请教同事、对某个问题进行“争鸣”,同事之间各有所长,切磋交流,互为补充,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与日俱进,教学视野将日渐开阔,教学风格将日臻成熟。
三、回顾课堂,二度构建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节课上完后,及时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回头看”, 扣问课堂,静心思索,反思课堂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汲取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趁热打铁,对该课堂教学即时进行二度构建,是实践中长本领的良方。特级教师于漪,每教完一课后,总会静心默思,写一写下次再教时该如何做。因此,她的课堂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于漪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教学工作再繁忙,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坐下来,沉下心,思考一下这一课的得与失,根据执教的体会与多渠道的信息反馈,考虑再教这堂课时该如何改进,课堂才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再写一写对这一课的重新构想。回顾课堂,二度构建,可以让教者在反思、梳理、展望中扬长避短,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设计更加完美,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得心应手。
课有尽时学无穷。回眸课堂,挥洒笔墨,教师的教学智慧将因教后记而熠熠生辉,课堂实践将因教后记而精彩纷呈,教学人生将因教后记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