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7f117f11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在豫南乡间蓼北平原上。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平原往往都是肥沃的,可我们那土地是贫瘠的,既不肥,也不沃,土壤板结,质地坚硬。可就是这瓷实的岗土,一锹剁下去能卷锹口的硬地,却生长着槐树。
  我小时候,家里穷,时常饿得胸腔瘪瘪、肋骨根根爆出、黄皮寡瘦、脸如菜色。尤其是春荒时,挖野菜、捋榆树叶、够槐花、逮鱼摸虾成了农家孩子必修的主课,一点也含糊不得。在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槐花树上的槐花自家人采,野外无户主的槐花可以随便。我家住在水宅子里,宅里宅外祖父栽了好几棵槐树,足够我们一大家子享用了。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够槐花的工具很简单,拿一根长竹竿,竹竿头上绑上镰刀或木钩,卡住树上槐花,瞅准,猛地一顿一拽,一大嘟噜槐花便“噗”地掉在事先铺好被单或皮纸的地上。也有用力不均、炸开散乱的时候,琼花碎玉般地撒落于地,优美极了。饥肠辘辘的我们哪顾得上欣赏,一心只想填饱肚子,有时忍不住,就地抓起大把槐花塞进嘴里,吞进肚里,过后才品出味道,甜丝丝的,还泛着淡淡青气。
  够完一树槐花,装满一大竹筐,我们喜滋滋地抬回去,祖母安排我们给择好,小树枝和叶子扔出去,然后她把槐花用水淘净,晾半干,在开水锅里焯一道子,在筛子或簸箕里晒干,可当菜炒吃,可以和碎米一块熬槐花粥,更常见的是做槐花饼充饥。祖母心灵手巧,能将粗茶淡饭做得有滋有味,做槐花饼格外有心得。只见她将槐花和玉米糁或粗面放在一块,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搦一搦,揉到不软不硬、眼看差不多时,便揉成团,揪成一疙瘩一疙瘩的,将每一疙瘩面团用手拉长拍扁,贴在地锅四周,锅心加一至两碗水,盖上锅盖,先大火,后小火,约莫十五分钟后,饼已成熟,掀开锅盖,一下子满屋弥漫一团白雾,待雾消散,一锅喷香喷香、焦黄焦黄的槐花饼便呈现在垂涎欲滴的我们面前。我跃跃欲试,伸出脏兮兮的小手,祖母嗔怒:“去,去,去,看看你的小爪子,洗手去。”祖母接着端一碗凉水,用手指蘸上水往饼上甩一甩,滴溜溜的水珠在饼上滚下来,祖母用手按了按,确定已成熟,才开始起饼。要知道在蒸的过程中,我可是耐着性子、忍着口水,在锅前锅后踅摸过来踅摸过去,现在终于等到了。我双手并用,大口大口地咬着,如狼吞,似虎咽,风卷残云般,一会儿就“消灭”了几个槐花餅,吃得是满头大汗,青筋绽出,眼珠子往外翻。
  祖母门前有一棵大槐树,白天我们在树下捉迷藏、竖蜻蜓、翻跟斗、跳老瓦、比爬树,晚上躺在树下数星星,祖母讲,一颗星的陨落,就是一个人消失了。祖母还在树下,给我唱儿歌:“拉锯,拉锯,奶奶门前唱大戏——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吃槐花的日子过去很久了,但人有时会像牛那样反刍,回味以往的岁月。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这次美好的旅行,是从一个姑娘开始的。  上了动车,我刚一落座,就听见耳畔有声:您好!扭头,抬眼,一个漂亮的姑娘,白肤大眼,笑盈盈地看着我。她应该是靠窗的邻座。我赶紧站起来,侧身让位。她却又开口说:大姐,您靠窗坐吧,可以看风景。  我颇感欣喜,暗忖,这姑娘真善解人意!近些年出行较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邻座,却鲜有印象!中年人多半谨慎,对陌生人充满戒心,顶多聊聊天气和楼市。年轻人懒得言语,他们忙着刷微博
期刊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我们班有一位姓蓝的同学,就住在俄罗斯大宅院里。蓝同学常常把班里要好的同学带回家里去,无疑是为了炫耀他家的“毛子房”的光荣。蓝同学的姐姐叫蓝妮,比我们高两个年级,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孩。高挑的身材,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只是头发有些发黄,与我们小镇女孩子的黑头发形成很大的反差。夏天的时候,蓝妮常常穿一件白底蓝花的布拉吉,在尖屋顶的“毛子房”前晃来晃去,从远处看去很像一位俄罗
期刊
老屋大天井,黛瓦鳞鳞。日头从天井口照下来,先上后墙,再跨天井,最后挂在天花板上,一天便算过去。日复一日,日影就是老屋的钟。  老屋几十口人,都看奶奶的脸色。奶奶看天的脸色,奶奶看天是从天井看的。每天清晨,奶奶放了鸡笼,便站在天井中間,抬头看天。在她心中,天井之外的天不是天。从天井四角的明暗,她能判断风雨阴晴,交代人们该干什么。当日影从后墙慢慢下来,有人怠倦,还未出门,奶奶就高声提示:日头都快下墙了
期刊
整面山坡金黄的时候,秋天来了!  母亲开始忙碌起来。白天自不消说,晚上,如水的清辉洒满四合庭院,秋虫唧唧,树影婆娑,母亲坐在蒲团上,一边麻利地掰扯着玉米棒子,一边讲些忠孝节义的故事,年幼懵懂的我依偎在母亲身边,呆呆地看着月亮偷偷在云彩里穿行。  只是初小毕业的母亲,却有满肚子故事,多得如同天上数也数不清的繁星,如同魔术师帽子里五彩的绸带,每天不重样,却总也讲不完。故事总是以“从前”来开头,而我经常
期刊
我太公是一位本分厚道的庄户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公、我祖父和三公。因家境贫寒,哥仨都没念上一天书,三公十八岁那年就给村里地主刘坑佬做长工。  三公长得牛壮马大,犁耙耖扎稔熟,垒田塍一天三亩六收工见日头,毛谷四箩一担挑。他虽不知之乎者也为何物,但记性好、声腔好,一口山歌能唱得牛停蹄,鸟敛翅,柔时似流水,亢时如震雷。  刘坑佬家有水田旱地百十亩,还有几个山头几个坳的林子,家道殷厚,为人却尖钻刻薄,不然咋
期刊
从香格里拉市区出发到双桥,骑上藏民们备好的马,我悠然徜徉于春的怀抱,马蹄声轻悠,过河过溪,穿林踏草,一条羊肠栈道把我引到了美丽的碧塔海。  殊不知,当年这里曾经是血与火的战场,生长在这里的杜鹃花也曾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  195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步兵四十二师一二四团挺进香格里拉地区,遵照川滇平叛指挥部的决定,由丽江军分区政委陈杰和一二四团副参謀长郭根旺率领二营四、五、六连、团工兵连
期刊
药隐在草中,星星点点地开花,不紧不慢地结籽,绿得和青草没有两样,却可识得,对称于茎上长叶者,必有毒之性,为药。是药三分毒,凡毒药三分,上下左右搭配。  小时我随爷爷,田埂地头跑,识得不少种草药,比如:葵菜,治疮肿;荨麻,疗风咳;龙葵,保肝脏;野薄荷,解鱼虾毒;夏枯草,助睡眠;车前子,止咳嗽;如此等等,有病地头走,总有一款子草药相对应。儿时闲不住,乱窜,虫咬、蜂蜇是常有的事,扯把猪耳草、奶腥草,揉揉
期刊
清明前后,上党大地还没从冬季荒枯的沉睡中苏醒,人们就开始念叨起黄芽菜了。“风一变软,就有黄芽菜吃咯!”奶奶用围裙包着哭闹的小孙儿,分明是在诱惑。  “头茬韭菜得勤浇水,不然赶不上黄芽菜。”见当家的男人坐在院子里抽闲烟,女人着急了。  “人家那小闺女,长得嫩黄芽似的,可不能胡来哩!”上了年纪的妇人悄着声儿叮告村里的年轻后生。  “过两天摘了黄芽菜,给俺娘送点去。”新媳妇想回娘家,送黄芽菜算得上是个过
期刊
我真想知道父母给我起的乳名到底是叫“言中”,还是叫“言忠”。  长大后,对于父母为啥要给我起这个名字,而不是像他人父母那样,虎年出生的就起个“虎生”,兔年出生的就起个“卯子”等等,不得其解而又不敢问父母,父母也没有说其为何。反正觉得自己的名字比别人的好,心里坦然,无忧无虑。再后来,多少学了点文化,稍微懂点事儿了,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多少明白点,父母起这个名字,是他们的寄托,希望我是个忠诚老实能
期刊
那年冬季,我们到三妹家串门。兄弟姐妹围着火炉烤火,我在房前屋后转悠,发现院坝坎边有盆绿色植物,叶子很像韭菜,但比韭菜茂密葱茏,好大一堆挤在一起,非常可爱。我问妹夫这是什么花儿,他说不知道。离开的时候,我想要那花,妹夫取来塑料袋,将花连根带土装进袋里送给了我。  没想到这花生命力极强,数九寒天了不见枯萎,越长越绿。我想这可能是一兜儿四季常青的小叶兰草,只要好好养护,很快就会开花的。  记不清是哪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