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系列翻案作品与原著的异同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本文学史,曾出现过大量从中国文学进行改编的作品,被称为翻案小说,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小说,翻案小说更强调译家的创造性,似乎已经可以视为对原著的改编或再创作,但是又不完全等同,芥川龙之介自幼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化,他不但汉学素养极高,而且毕生对中国文化有乌托邦式的向往,“中国之于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的重要意义,那是芥川的精神安息之处。” (邱雅芬,2014)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也多次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了翻案,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酒虫》等两部从中国古典文学中翻案的经典作品为例,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几个方面对芥川的翻案小说和原作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翻案小说 中国古典文学 杜子春 酒虫
  一、《杜子春》对唐传奇《杜子春》的翻案
  先看故事情节,唐人传奇版《杜子春》(以下简称传奇版)讲述的是南北朝时富家子弟杜子春因放浪不羁,把财产挥霍一空后流落街头,亲戚都不愿接济他,直到遇到一名仙师所化的老人,两次济其巨额财富而两次被挥霍一空,最后杜子春羞愧难当,终于在第三次接受仙师救济时,用钱置办了大宅广济天下的孤儿寡母。后来仙师将其带到华山云台峰,欲渡其成仙,给他喝下仙丹和仙酒,吩咐其无论如何都不可出声,子春经过种种非人的折磨和轮回历练后,在最后关头因为眼看爱子被摔死,终于还是忍不住发出悲鸣。原来,他心里喜、怒、哀、惧、恶、欲都没有了,唯独还没忘记爱,所以不能成仙,最后不得不抱憾而去。芥川龙之介版《杜子春》(以下简称芥川版)在内容上则大致承袭了原作的脉络,讲述了唐朝时洛阳城里的富家子弟杜子春因为挥霍无度让家财散尽,最后沦落街头,某天他在街头遇见一名独目老人铁冠子,按其指引,两次挖出大量黄金,又两次将其挥霍一空,最后大彻大悟,欲和铁冠子学习仙法,铁冠子将其带到峨眉山上的悬崖,吩咐无论如何都不可说话,子春在经历一番考验后被带入地府,竟然看到了被判入畜生道,奄奄一息的母亲时,他忍不住喊了一声“娘”,最后终于不能成仙,然而最后他明白了—比起仙人或者巨富,还是当一个真实的人更快乐。可以看到,两篇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芥川还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编,这些改编,增添了许多文学色彩,使得翻案后的作品对现代人来说可读性更强,原著中简单的“报恩”“成仙”思想也得到了升华。首先是增加了许多对环境的描写,比如在杜子春遇到老人之前,芥川版這样写道:
  “且说当时的洛阳乃是繁华至极、天下无双的名城,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夕阳西下,将城门照得油光锃亮。这当口,有位老者头戴纱帽,耳挂土耳女用金耳环,白马身配彩绦缰绳,走动不休,那情景真是美得如画。这杜子春,身子依旧靠在门洞墙上,只管呆呆望着天。天空里,晚霞缥缈,一弯新月,淡如爪痕” (高慧勤,2012)
  这是芥川龙之介再创作时添加的一段优美的描写,通过作家的极力渲染,洛阳城的繁华顿时便跃然于纸上,和下文形单影只的杜子春以及幽寂的孤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于传奇版“方冬,衣破腹空,徒行长安中,日晚未食,彷徨不知所往,于东市西门,饥寒之色可掬,仰天长吁” 的简练,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在现代的可读性。又比如,仙师隐去后的描写:
  “更奇怪的是,那老人已不知去向,周围连个影儿都没有。只有天上的月亮比方才更白,还有两三只性急的蝙蝠,在川流不息的行人头上飞来飞去” (高慧勤,2012)
  在这里,芥川龙之介一以贯之地将动作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给作品营造出了一种奇诡的氛围。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改变,在传奇版中,只是提到仙师给了杜子春三次财富,具体过程不详,在芥川版中则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交代了这个细节,即让杜子春分别通过头、胸、腹的三次投影挖出黄金,使得仙人铁冠子的形象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外形上,在传奇版中仙师是一名仙风道骨的无名老人,在芥川版中则变成眇目仙人,还有了铁冠子的名号,居住地也从华山变成了峨眉山,这样的处理使故事最大化地达到了奇异化的效果,也很符合日本读者猎奇的心理。在芥川龙之介的其他小说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类似丑化人物达到特定目的例子,比如《罗生门》中拔死尸头发的老妪,《马腿》中死而复生后装上马腿的忍野半三郎,《阿古尼》中的印度巫婆……这些人物或肢体残疾或面目诡异可憎,让读者印象十分深刻。在芥川版中,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物品青竹杖,铁冠子凭着它御空而行,而在传奇版中则只是提到仙师“策杖而行” ,并无借其飞行的描写。可见在创作时芥川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信手拈来的各种奇幻元素掺杂于文中。在御空飞行的途中,芥川版的铁冠子还做歌一首: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高慧勤,2012),呈现出与传奇版的仙师全然不同的豪迈之情。
  在结尾部分,芥川版做了较大的改动。省去了杜子春被投入轮回,变成女子的情节,代之以在他在畜生道碰到奄奄一息的双亲,忍不住发声哀嚎。把原作中母亲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仙师怒其不争的哀叹在芥川版也变成了对其尚未泯灭人性的赞许,这固然是因为童话故事创作的需要,同时也使作品跳开了原著的藩篱,充满了人的色彩,芥川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结尾处一句 “我在泰山南山脚下有间茅屋。那间茅屋连同田地,统统送你吧。趁早住进去的好。—这时节,茅屋周围,想必桃花正开得一片烂漫哩”(高慧勤,2012)更是神来之笔。总而言之,芥川版《杜子春》对传奇版的借鉴和改编是非常成功的,它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各种元素,也充分融入了芥川现代化的创作意识和审美,是其系列翻案小说中最经典的一个文本。
  二、《酒虫》对聊斋《酒虫》的翻案
  二者的故事情节仍然大体相当。都讲述了长山的豪富刘氏(刘大成)嗜酒成性,“每独饮必尽一瓮”,后来遇到一个西域僧人指出其肚子有肚子里藏有酒虫,并设法帮其钓了出来,从此刘氏(刘大成)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的故事。但是在内容的处理尤其是结尾处,芥川还是做了“很大的改动”,(芥川龙之介语)。首先在文章结构上,聊斋版《酒虫》篇幅简短,只有400字左右,叙事凝练简明,文风轻快。芥川版则把整个故事分成了四个部分,篇幅上长了许多,并且巧妙地把打谷场上的情节移到了开篇。在开篇,芥川首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从“泥土加固的瓦片”到“耸拉着脑袋的亚麻、玉米”再到“炒锅炒出来的菜丁一样的云峰” ……向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炎炎烈日下的风情图。炎炎夏日,打谷场上有三个缄口不语的奇怪男人,其中一人更是赤身裸体手脚被绑成一团,他们究竟在干嘛?这个给读者设置的悬念,就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交代了故事的缘由,原来刘大成因受僧人蛊惑,所以赤身裸体在打谷场上钓酒虫。在这里,不同于原作的一笔带过,芥川详细地介绍了僧人的来历,“这位宝幢寺的和尚,是来自西域的蛮僧。他既通医道,又懂房中术,在这一带颇负盛名”;“身材高大,目如水晶,体态怪异” ,“身着黄色法衣,卷曲的长发令人厌恶地披散在双肩上,手持红柄麋鹿毛扇,慢吞吞地站到了房间当中,既不打招呼,也不开口说话” (魏大海,2012) 。这些对西域蛮僧个人信息的补充,使得故事更趋于完整和合理化。比如原作聊斋中对蛮僧来探访刘某的缘由语焉不详,在芥川版则通过他治好张三李四的顽疾可以看出,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颇具医德,所以才主动寻来为刘大成治病。而在二人见面后,芥川也用大段的篇幅描写了二人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自负的蛮僧和糊里糊涂的刘大成的形象也逐渐饱满了起来。第三部分则是描述了具体的治疗过程,也是整篇小说的高潮部分,首先最后则是刘大成因失去酒虫后,家道中落的结局,芥川龙之介也在这里向读者抛出了三个问题。究竟酒虫对刘大成而言是福?还是病呢?抑或是非福也非病呢?   人物的设置上,在原作中,出场人物只有刘某和蛮僧二人。在芥川版《酒虫》中,首先给刘某起了个名字叫刘大成,出场人物也多了刘大成的好友孙先生、丫鬟、侍童等三人。原著的刘某和芥川版的刘大成在刻画上读来并无多大差别,都是愚昧的酒鬼形象。但是因为篇幅长了许多,所以相对原作芥川有了充分的空间去对刘大成的心理进行侧写。总的来说,在芥川版的整个治疗过程,刘大成经历了置疑—尝试—后悔—怨恨—绝望的心理转变。其中描写刘大成被烈日炙烤一节的心理描写尤为生动。原作聊斋中对刘某的描写则更突出猎奇的成分。至于蛮僧,正如前面所言,芥川龙之介对他的来历和两人见面的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通过芥川的这些虚构,使得原作中不太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立体了许多。除了两个主人公外比较有意思的角色是孙先生,从他无端蔑视佛道二教和一身学究打扮上看,此人大概是个儒家学者,而被蛮僧抢白后不发一言又可以看出其城府较深。他的出场作用主要是作为这个故事的唯一见证人。“刘大成的酒友孙先生既然在场,当然就是这一奇异疗法的见证人” (魏大海,2012)。
  结尾部分,芥川没有对刘大成落魄的结局进行改动,但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代替了原作中的异史氏说,对比两位作家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至老才成岁贡生。写作是他排遣愁绪的重要手段,《聊斋》除了针砭时弊,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借各种鬼狐故事感慨人世无常。相比之下,芥川龙之介作为一个现代作家,并且身处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历史节点,他更关注无疑是人性本身的复杂和矛盾性,所以在第二部分的结尾,旁白中言道“这么说来,一无所知却赤身裸体躺在大热天里的刘某,岂不是太愚笨了!普通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大体都是与此相同的” (魏大海,2012)可以看到芥川對所谓的学校教育的讽刺,番僧象征的学校教育方,对学生实行的是机械呆板的教育方法,也正是因为无视人性,才对酒虫强行驱除,酒虫者,正是象征刘大成的人性。所以酒虫离去以后,刘大成失去健康和财产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芥川的精神世界
  芥川龙之介本姓新原,因为从小被舅父芥川道章收养,十二岁时被生父销去户籍,从此易性芥川。道章出身日本旧世家,喜好文艺,颇有江户遗风。芥川龙之介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大量接触中日古典文学,尤爱读《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他在《爱读书的印象》中写道:“儿时最喜读西游记,至今仍然爱读,没有如此伟大的寓言小说,西方是一部也没有的……”(一九二零年八月一日)1921年,他曾以大阪每日新闻社记者的身份访问中国120余日,游历上海、南京、九江、汉口、长沙、洛阳、北京、大同、天津等地(陈生保,2006)并以在华见闻为蓝本创作了《中国游记》、《湖南的扇子》等数部短篇小说,可以看到,芥川毕生都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从小寄人篱下给芥川带来的精神负累让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于他而言,正如同一个脱离苦闷现实的理想国,但是另一方面,毕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亲眼所见的中国悲惨现状对抑郁寡欢的芥川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之行让芥川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崩塌了,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也启发了他后来创作的《马腿》等一系列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芥川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更加深刻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他后期开始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基督教,并借诸多基督教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其中不乏《基督徒之死》这样出类拔萃的杰作,在这部小说中,芥川高度赞扬了基督教徒的虔诚信仰和牺牲精神。正如末尾处所言道:“却说这女子的生平,除其结局,别无所知。究竟是何道理?概之而言,人生刹那间的感铭,实难能可贵,至尊至贵。好有一比,人之烦恼心,如茫茫夜海,当一波兴起,值明月初升,揽清波于辉上,得悟生命之真意?如此说来,知罗连卓之最终,亦足以知其一生耳。(高慧勤,2012)芥川对“刹那间的感铭”的追求可见一斑。
  四、结语
  芥川的翻案作品看似在取材和创作上不拘一格,但是始终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完成了对原作的解构。通过作家的再创作,被翻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异国他乡获得了新生,这也是翻案作品重要的意义之一。《杜子春》、《酒虫》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经典的翻案作品,也体现了日本文坛三大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身上古典和现代融合的特殊气质。
  【参考文献】
  【1】(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短篇选[M].高慧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M].魏大海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李复言.续玄怪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邱雅芬.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陈生保,张青平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许毅梁(1992—),男,汉族,海南省海口市人,翻译硕士,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汉互译;日本文学。
其他文献
2014年起,我的岗位调整到《新疆农民报》编辑部。从此,我成了一名农民报记者。  新疆农民报,听上去怎么也没有新疆日报那么高大上。我为什么宁可丢弃了新疆日报社评论员头顶那熠熠生辉的光环,去一家小报跑起了采访呢?一开始,很多人觉得我昏了头,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平复同事朋友们的疑问。  其实,我打小就喜欢农村。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我对农民的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上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因为我喜爱的几位
期刊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机遇期和改革的攻坚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和问题的多发期,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近年来逐渐显现,群体性事件的多发与频发是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公安机关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的重要使命,如何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公安机关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建设鱼水情深的和谐警民关系  公安机关预防和
期刊
【摘要】:知识产权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是具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资源。随着社会范围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普及,法律也在从不同程度上也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经济高速发展下,知识产权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对于一些直接参与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按照以往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涉及知识产权的
期刊
【摘要】:监察体制改革后,我国《监察法》确立了统一集权型的反腐模式。这种模式下监察机关“行纪检一体化”的调查权出现了定位模糊,只有将监察机关调查权分别定性才能使反腐制度化、法治化、长效化。  【关键词】:监察机关 调查权 定性  反腐模式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该国政府贪污舞弊或易于沾染此不良风气的程度,执法机构的工作作风和成效,司法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无私及对待公众舆论的态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腐败采取
期刊
【摘要】:森田疗法于1920年由森田正马创立,以神经质、疑病素质、精神交互作用与精神拮抗作用等概念作为其理论基础,在治疗中,秉承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后历经高良武久、大原健士郎等学者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广为接受的心理治疗方法。  【关键词】:森田疗法 神经质 精神交互作用 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一.森田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文化背景来看,森田疗法植根于传统的东方文化,极具东方色彩,尤其是顺
期刊
【摘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在校园基层信息枢纽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擅长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很多隐性信息,辅导员应该善于发现、挖掘、分析和利用这些隐性信息,为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辅导员 隐性信息管理  大学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期刊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渐成熟和持续推进,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选择拓展对外业务,给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与各“一带一路”沿线国之间将会面对一系列民商事争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的现行民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因国内法律制度不足以有效而合理的解决这些纠纷。因此,在“一带一路”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应当吸取、借鉴既有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完善
期刊
【摘要】:“技术就是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本文试图对其机械复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的宽容和关怀,肯定了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新意义。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有关受众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关键词】:机械复制 技术 艺术  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机械复制理论对现代艺术不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充满了技术乐观主义,这与阿多诺所代表的精英文化立场不同。本雅明理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老年人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重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不可阻挡的趋势要求我们对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状况、需求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程度,更是可以从中找到我国发展老年产业的新动向,将老年产业纳入互联网+的视角下寻找新的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
期刊
【摘要】:卢旺达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本无绝对的民族之分,而是能彼此渗透的两种身份。为了分而治之,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将两者划定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一直将图西人作为殖民政府的代理人,从而形成被殖民者与外来殖民者的对立关系;独立后这种“种族”身份意识遗存下来,并成为胡图人动员组织群众的有效工具,最后以“大屠杀运动”的形式虐杀图西族人。国际社会的漠视实际上纵容了这场恐怖行动,致使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如此迅速、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