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学者素来注重对于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的研究。比如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莱奥纳尔多获得构图的方法》一文中,就结台史料与手稿的认真研究,对文艺复兴绘画大师莱奥纳尔多自创的构图方法做出了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推论,而这与当时固有的画坊惯例,还有古板的规矩完全不同。为了追逐想象的思路,莱奥纳尔多一方面提倡以快速的笔法写下头脑中出现的奇思异想,根本无须考虑形体是否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大脑的创造力,他还建议艺术家们通过观察断壁残垣、末熄灭的灰烬、各种斑石、天上的云朵以及废弃的速写去产生超越平常思维的构图联想。其实,就像贡布里希一样,西方的许多学者在做特定艺术家的研究时,都将手稿研究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因为:首先,手稿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特定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其次,通过手稿研究还可以体会艺术家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是如何加以解决,叉如何对传统进行有效的继承或创造的;再其次,人们从具体手稿研究中甚至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艺术观念或表现手法产生演变的迹象。也正是在这样深厚的学术背景之下,很多年来,西方不仅有许多高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出现,也促使相当多的美术馆接连举办了一些非常好的艺术家手稿展。于是,这些优秀艺术家的手稿就和他们的创作一样广为人知、价值连城。
相对而言,无论是中国学者对于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还是各美术馆对著名艺术家手稿展的举办,都是极为少见的。我们所形成的习惯是,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了作为结果的作品上。但事实表明,手稿作为“背后的故事”或必然过程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不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很难真正进入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情境,进而掌握其思维的全过程,也必然会结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留下重大缺憾。而我们之所以要在艺-凯旋画廊成立十周年之际隆重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第一回)”,就是希望能在手稿研究上做一点补课与推动的工作。如果本屣的举办能够引发学者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的兴趣,并激励更多相关文章的出现与展览的举办,我们将非常高兴。另外,相信所有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人都会同意我们所做的如下判断,即此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不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也分别在中国当代绘画、当代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認真对待。而以他们的手稿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将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或艺术史写作开启一条全新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同行们有所启迪,继而引以为借鉴。
在西方历来的艺术语境中,“手稿”(Manuscript)一般指作品还没有完成之前,艺术家根据特定创作意图所画的图像或撰写的相关文字。与正规的艺术创作相比较,手稿虽然具有即兴、随意、尺寸不大、制作时间较短等特点,但同样具有独立欣赏价值。就我所知,在西方现代艺术出现之前,艺术家的手稿大致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的功能:第一个是以呈现客观对象为主,即更强调手稿的记录功能;第二个是以呈现主观世界为主,即更强调手稿的想象功能;第三个是以探讨问题为主,即更强调手稿的研究功能。具体地说,前者重在记载现实世界的视觉信息(包括形体、动态、结构、明暗、色彩等信息),而那些为具体创作所收集的各种形象资料俱应划归在此列。第二者则重在体现艺术家主观创造的世界,即根据特定立意所画的各类构图,包括艺术家最初根据立意随手勾出的小草图,过后经不断修改、深化的构图、素描稿或色彩稿等等。大量的研究成果足以表明,这一类手稿最能反映具体创作中重要的信息,并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第三者特指针对具体艺术问题如“黑白关系”“色彩关系”“形体结构”“透视关系”“故事情节”所做的专项研究。例如德国大艺术家丢勒在1513年画的《比例研究》就应划在此列。有趣的是,现代艺术出现之后,因为其完全超越了传统艺术的叙事性特点,即要么是更强调对内在心灵的表达,要么是更强调对审美本体的表现,要么是更强调对现代信息的传递等等,故艺术家们对待手稿的方式较古典艺术家而言,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是部分艺术家因强调创作的偶发性和意外性,不再做创作之前的草图;其次是一些艺术家因常常会借用照片或报刊资料等等,所以用写生或速写的方式来收集形象资料的做法大为减少,这也意味着手稿的记录功能在减弱;而且,很少有艺术家再用手稿针对传统艺术问题做研究,而是在研究一些新的艺术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降,自从当代艺术横空出世之后,由于其更强调对观念的表达,加上创作方法与使用媒体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故当代艺术家们对待手稿时,又在现代艺术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其一是部分艺术家在脑海中形成基本构想后,并不会做创作之前的草图,而是像个别现代主义艺术家一样直接运用具体的媒介进行创作。比如,艺术家隋建国在创作《盲人肖像》时,先是写了五页纸的文字实施方案、画了五页纸的示意图。然后用眼罩蒙住了双眼,并直接用黏土创作了具有肖像本义上的“肖像”。本展展出的相关图片与影像既是重要的视觉文献,亦是研究这一作品的重要史料。其二是与部分现代艺术家一样,因强调对现成照片或影像资料的借鉴,手稿的记录功能在一些当代艺术家那里明显在减弱。比如方力钧在创作《系列一·之三》时,就很少以写生的方式去收集画中需要的形象,而常常会利用照片。但出于表达的需要,他对照片做了非常大的改动。从他提供给本展的几件相关手稿来分析,他曾有过好几种关于此作构图的设想:或将打哈欠的光头放在两位女青年的前面,或将其与另一位男青年并置起来……但后来对外发表的正规创作则是将光头青年放在了前景之上。另外还在将背景处理成海边时,增加了两个相互用手臂勾着对方肩膀的嬉戏青年,这就使主角与主题都更为突出。其三,与现代艺术家一样,一些当代艺术家常会以手稿的方式研究自己当下创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艺术家傅中望由于在1986年认识到了“中国的斗拱就是最好的立体构成”,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对各地传统建筑进行了认真考察,并对相关书籍进行了刻苦钻研,于是,传统榫卯结构所暗含的当代因子终于被他发现,并被他逐渐演化为个人雕塑的基本艺术语汇。而他提供给本展的几件相关手稿,就体现了他对传统榫卯结构的具体分析研究,例如,《考古材料证明的石器时代的框架榫卯》《榫卯契合的十种关系》等就很说明问题。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简略谈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现代艺术家手稿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在下面,我要侧重谈的就是一些当代艺术家对手稿示意功能的开发。究竟何为示意功能呢?原来,由于一些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即做装置也好,做行为也好,做影像也好,甚至做一些雕塑也好,都需要艺术家本人之外的人员共同参与,故相关艺术家在绘制手稿时,除了要明确表明作品的创作意图与呈现效果之外,还会对具体实施步骤、所用器材、技术特点与场地要求等等都做出清楚的说明。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此类手稿有点近似于制作施工图,不仅便于和参加制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交流,也能保证作品高质量实施。概括地看,其有时会偏于主题推敲的功能,有时会偏于结构分解的功能,有时则会偏于制作说明的功能。我认为,徐冰提供给本展的《猴子捞月》的草图就具有明显的方案性或示意性的特点。据悉,这件作品是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塞克勒国家美术馆的永久陈列作品,并为按贯穿全楼的旋梯空间而做的专项设计。在手稿中,他有意采用了偏于制图风格的表现方式,这也正是一系列图纸具有设计感的原因。
我注意到,同样是强调示意的功能,艺术家王广义、宋冬、尹秀珍与马六明的创作手稿相对于徐冰《猴子捞月》的手稿,在绘画性方面似乎更强一些。资料表明,王广义在新世纪里经常会利用综合媒体进行创作,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了自己新的创作主线。但与绘画创作一样,他十分强调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再运用,他此次提供给展览的手稿作品《自在之物》第二稿创作于2011年,图式效果似乎与传统大师曾经用过的素描淡彩方式有关系。不过,因手稿上的文字强调了实施的具体要求,故又具有“施工图”的特点。据我猜测,该作品的灵感应该来源于艺术家对“文化大革命”中为“备战”所建的大型粮库的记忆,后于2012年呈现在了北京今日美術馆里,并以直冲屋顶的方式完全覆盖了整个墙壁,视觉冲击力非常之大。艺术家宋冬提供的《印水》手稿方案于1996年在西藏拉萨河实施。图纸的主要部位绘有两方印,并以带明暗的速写风格画出:一方立着,一方躺着。上面不仅对木印的制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对行为方式与作品的意旨做了说明。而此作品在实施时,宋冬一边端坐于拉萨河的水中,双手紧握由金刚木刻的“水”宇大印;一边以虔诚的手势反复在流动的水面上盖印。时间不断流逝,水面却依然如故……
女艺术家尹秀珍提供给本展的有一幅关于行为作品《洗河》的手稿方案,图纸的上方以速写的方式画有由抽水车在府南河抽水的示意图,下方画有由府南河水制成冰的堆放示意图,右方则写下了行为实施的过程与要求。作品于1995年实施,很明确地强调了必须治理污染河流的文化态度。
马六明的成名与他多年实施的《芬·马六明系列》有关。在为这一作品取名时,马六明有意在姓名前加上了具有女性意味的“芬”字,而在表演时,他则进行了性别混合式的化装,结果使作品中的“芬·马六明”演变成了一种“亦男亦女、雌雄同体”的第三性混杂形象。他此次提供给展览的手稿作品《芬·马六明的午餐(二)》明显是以速写方式画出的,草图的左上方还写出了行为实施的步骤,从他于1994年6月12日实施的作品过程来看,大致与他的计划相同。
众所周知,艺术家张晓刚许多年来一直坚持运用油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这是因为他希望以自己十分熟悉的方式去表达他对历史或艺术史的理解。如果说他于1994年以后画出的《大家庭》系列象征性地反映了特定年代中国家族与人际交往的构成关系,那么应该说,他于2009年画的创作草图《绿墙》系列作品则反映了他对特定岁月的文化记忆,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与传统室内的景观画绝对不是一回事!比如,他此次提供给本展的草图《绿墙:窗外》,就通过绿墙、立在村里各处的高音喇叭、乡公所与门口的国旗等具有特定年代特点的视觉符号,将把有着相关背景的观众带入到过去的情境中,从而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与张晓刚一样,艺术家周春芽多年来亦一直坚持运用油画进行艺术创作。从《石头》系列到《绿狗》系列,再到《桃花》系列,他做得非常成功!而他提供给本展的既有与《绿狗》系列相关的草图,也有与《桃花》系列相关的草图。此外还有与新作《个园》相关的草图或一件尚没上画布的草图。据艺术家本人介绍,他的工作习惯常常是先想题材和构思,然后便以拍照的方式去收集素材。一般围绕某个题材他总会画数个草图,而正规的油画作品多是根据选定的构图和参考照片的细节完成的。我认为,他的手稿实际上是将三维的数码图像转换成了具有表现性的线描图像,这对他的下一步再将其转换成具有表现性的色彩图像是有意义的。
从以上对十位优秀艺术家手稿的初步研究,我们既可以看到手稿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手稿所呈现出来的过程之美。而这显然有利于我们对这些艺术家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
注:本文为全文节选。
相对而言,无论是中国学者对于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还是各美术馆对著名艺术家手稿展的举办,都是极为少见的。我们所形成的习惯是,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了作为结果的作品上。但事实表明,手稿作为“背后的故事”或必然过程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不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很难真正进入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情境,进而掌握其思维的全过程,也必然会结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留下重大缺憾。而我们之所以要在艺-凯旋画廊成立十周年之际隆重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第一回)”,就是希望能在手稿研究上做一点补课与推动的工作。如果本屣的举办能够引发学者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的兴趣,并激励更多相关文章的出现与展览的举办,我们将非常高兴。另外,相信所有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人都会同意我们所做的如下判断,即此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不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也分别在中国当代绘画、当代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認真对待。而以他们的手稿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将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或艺术史写作开启一条全新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同行们有所启迪,继而引以为借鉴。
在西方历来的艺术语境中,“手稿”(Manuscript)一般指作品还没有完成之前,艺术家根据特定创作意图所画的图像或撰写的相关文字。与正规的艺术创作相比较,手稿虽然具有即兴、随意、尺寸不大、制作时间较短等特点,但同样具有独立欣赏价值。就我所知,在西方现代艺术出现之前,艺术家的手稿大致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的功能:第一个是以呈现客观对象为主,即更强调手稿的记录功能;第二个是以呈现主观世界为主,即更强调手稿的想象功能;第三个是以探讨问题为主,即更强调手稿的研究功能。具体地说,前者重在记载现实世界的视觉信息(包括形体、动态、结构、明暗、色彩等信息),而那些为具体创作所收集的各种形象资料俱应划归在此列。第二者则重在体现艺术家主观创造的世界,即根据特定立意所画的各类构图,包括艺术家最初根据立意随手勾出的小草图,过后经不断修改、深化的构图、素描稿或色彩稿等等。大量的研究成果足以表明,这一类手稿最能反映具体创作中重要的信息,并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第三者特指针对具体艺术问题如“黑白关系”“色彩关系”“形体结构”“透视关系”“故事情节”所做的专项研究。例如德国大艺术家丢勒在1513年画的《比例研究》就应划在此列。有趣的是,现代艺术出现之后,因为其完全超越了传统艺术的叙事性特点,即要么是更强调对内在心灵的表达,要么是更强调对审美本体的表现,要么是更强调对现代信息的传递等等,故艺术家们对待手稿的方式较古典艺术家而言,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是部分艺术家因强调创作的偶发性和意外性,不再做创作之前的草图;其次是一些艺术家因常常会借用照片或报刊资料等等,所以用写生或速写的方式来收集形象资料的做法大为减少,这也意味着手稿的记录功能在减弱;而且,很少有艺术家再用手稿针对传统艺术问题做研究,而是在研究一些新的艺术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降,自从当代艺术横空出世之后,由于其更强调对观念的表达,加上创作方法与使用媒体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故当代艺术家们对待手稿时,又在现代艺术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其一是部分艺术家在脑海中形成基本构想后,并不会做创作之前的草图,而是像个别现代主义艺术家一样直接运用具体的媒介进行创作。比如,艺术家隋建国在创作《盲人肖像》时,先是写了五页纸的文字实施方案、画了五页纸的示意图。然后用眼罩蒙住了双眼,并直接用黏土创作了具有肖像本义上的“肖像”。本展展出的相关图片与影像既是重要的视觉文献,亦是研究这一作品的重要史料。其二是与部分现代艺术家一样,因强调对现成照片或影像资料的借鉴,手稿的记录功能在一些当代艺术家那里明显在减弱。比如方力钧在创作《系列一·之三》时,就很少以写生的方式去收集画中需要的形象,而常常会利用照片。但出于表达的需要,他对照片做了非常大的改动。从他提供给本展的几件相关手稿来分析,他曾有过好几种关于此作构图的设想:或将打哈欠的光头放在两位女青年的前面,或将其与另一位男青年并置起来……但后来对外发表的正规创作则是将光头青年放在了前景之上。另外还在将背景处理成海边时,增加了两个相互用手臂勾着对方肩膀的嬉戏青年,这就使主角与主题都更为突出。其三,与现代艺术家一样,一些当代艺术家常会以手稿的方式研究自己当下创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艺术家傅中望由于在1986年认识到了“中国的斗拱就是最好的立体构成”,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对各地传统建筑进行了认真考察,并对相关书籍进行了刻苦钻研,于是,传统榫卯结构所暗含的当代因子终于被他发现,并被他逐渐演化为个人雕塑的基本艺术语汇。而他提供给本展的几件相关手稿,就体现了他对传统榫卯结构的具体分析研究,例如,《考古材料证明的石器时代的框架榫卯》《榫卯契合的十种关系》等就很说明问题。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简略谈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现代艺术家手稿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在下面,我要侧重谈的就是一些当代艺术家对手稿示意功能的开发。究竟何为示意功能呢?原来,由于一些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即做装置也好,做行为也好,做影像也好,甚至做一些雕塑也好,都需要艺术家本人之外的人员共同参与,故相关艺术家在绘制手稿时,除了要明确表明作品的创作意图与呈现效果之外,还会对具体实施步骤、所用器材、技术特点与场地要求等等都做出清楚的说明。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此类手稿有点近似于制作施工图,不仅便于和参加制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交流,也能保证作品高质量实施。概括地看,其有时会偏于主题推敲的功能,有时会偏于结构分解的功能,有时则会偏于制作说明的功能。我认为,徐冰提供给本展的《猴子捞月》的草图就具有明显的方案性或示意性的特点。据悉,这件作品是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塞克勒国家美术馆的永久陈列作品,并为按贯穿全楼的旋梯空间而做的专项设计。在手稿中,他有意采用了偏于制图风格的表现方式,这也正是一系列图纸具有设计感的原因。
我注意到,同样是强调示意的功能,艺术家王广义、宋冬、尹秀珍与马六明的创作手稿相对于徐冰《猴子捞月》的手稿,在绘画性方面似乎更强一些。资料表明,王广义在新世纪里经常会利用综合媒体进行创作,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了自己新的创作主线。但与绘画创作一样,他十分强调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再运用,他此次提供给展览的手稿作品《自在之物》第二稿创作于2011年,图式效果似乎与传统大师曾经用过的素描淡彩方式有关系。不过,因手稿上的文字强调了实施的具体要求,故又具有“施工图”的特点。据我猜测,该作品的灵感应该来源于艺术家对“文化大革命”中为“备战”所建的大型粮库的记忆,后于2012年呈现在了北京今日美術馆里,并以直冲屋顶的方式完全覆盖了整个墙壁,视觉冲击力非常之大。艺术家宋冬提供的《印水》手稿方案于1996年在西藏拉萨河实施。图纸的主要部位绘有两方印,并以带明暗的速写风格画出:一方立着,一方躺着。上面不仅对木印的制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对行为方式与作品的意旨做了说明。而此作品在实施时,宋冬一边端坐于拉萨河的水中,双手紧握由金刚木刻的“水”宇大印;一边以虔诚的手势反复在流动的水面上盖印。时间不断流逝,水面却依然如故……
女艺术家尹秀珍提供给本展的有一幅关于行为作品《洗河》的手稿方案,图纸的上方以速写的方式画有由抽水车在府南河抽水的示意图,下方画有由府南河水制成冰的堆放示意图,右方则写下了行为实施的过程与要求。作品于1995年实施,很明确地强调了必须治理污染河流的文化态度。
马六明的成名与他多年实施的《芬·马六明系列》有关。在为这一作品取名时,马六明有意在姓名前加上了具有女性意味的“芬”字,而在表演时,他则进行了性别混合式的化装,结果使作品中的“芬·马六明”演变成了一种“亦男亦女、雌雄同体”的第三性混杂形象。他此次提供给展览的手稿作品《芬·马六明的午餐(二)》明显是以速写方式画出的,草图的左上方还写出了行为实施的步骤,从他于1994年6月12日实施的作品过程来看,大致与他的计划相同。
众所周知,艺术家张晓刚许多年来一直坚持运用油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这是因为他希望以自己十分熟悉的方式去表达他对历史或艺术史的理解。如果说他于1994年以后画出的《大家庭》系列象征性地反映了特定年代中国家族与人际交往的构成关系,那么应该说,他于2009年画的创作草图《绿墙》系列作品则反映了他对特定岁月的文化记忆,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与传统室内的景观画绝对不是一回事!比如,他此次提供给本展的草图《绿墙:窗外》,就通过绿墙、立在村里各处的高音喇叭、乡公所与门口的国旗等具有特定年代特点的视觉符号,将把有着相关背景的观众带入到过去的情境中,从而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与张晓刚一样,艺术家周春芽多年来亦一直坚持运用油画进行艺术创作。从《石头》系列到《绿狗》系列,再到《桃花》系列,他做得非常成功!而他提供给本展的既有与《绿狗》系列相关的草图,也有与《桃花》系列相关的草图。此外还有与新作《个园》相关的草图或一件尚没上画布的草图。据艺术家本人介绍,他的工作习惯常常是先想题材和构思,然后便以拍照的方式去收集素材。一般围绕某个题材他总会画数个草图,而正规的油画作品多是根据选定的构图和参考照片的细节完成的。我认为,他的手稿实际上是将三维的数码图像转换成了具有表现性的线描图像,这对他的下一步再将其转换成具有表现性的色彩图像是有意义的。
从以上对十位优秀艺术家手稿的初步研究,我们既可以看到手稿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手稿所呈现出来的过程之美。而这显然有利于我们对这些艺术家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
注:本文为全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