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烟、墨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pi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烟墨,天下名墨,采集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薛松,来自黄山边之青松,创作自焚烧纸张始,灰飞烟灭化为墨,取代古人墨,自创松烟墨。其面貌,有古画新解,中西合璧;其形式,乃浴火而重生,解构再建构。此一艺术实践,可谓今之“松烟墨”。
  中国人爱松成痴,松树的挺拔苍郁、千姿百态,自古以来就是骚人墨客歌咏的缪斯,更是画家描绘的灵感泉源,对于松树的寓意和审美也形成一套独特的标准。黄山松闻名天下,尤其是矗立在黄山文殊洞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的“迎客松”,不但是安徽省的风景名片,更是历代画家创作的重要题材。
  薛松童年的遭遇犹如严寒的大雪,而母亲的早逝,则是他一生难以抹灭的伤痛,所幸薛松的个性一如父亲所期许的“挺且直”,他还有一项严肃的父亲未预料的一一乐观开朗。薛松不但从小就“挺且直”,而且倔强、固执。在有意无意中,薛松的作品中出现各种松树:或许因为松树是国画常见的题材,因此很难回避;又或许是他潜意识里的松树情结,1996年他创作《迎客松》,时隔二十年,又创作《黄山松》,两件作品都是以盘据在黄山峰顶上的松树为主题,都是一反国画惯例地把主体放置在画面正中,加上强烈的鲜红色,2006年的《黄山松》还把代表远山的青绿高山放置在画面下方,很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气势。
  烟之于薛松,有不解之缘。他终日几乎香烟不离手。他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使用焚烧过的残纸碎片,再拼贴在画布上,因此经常燃烧大量的图片纸张,工作室里烟雾缭绕已是常态。
  在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经常有戏剧性的转捩点,有些还伴随传奇事迹,而愈刺激、离奇、悲壮,就愈被人们争相传诵。薛松遭遇两次大火,一次是1990年年底,半年后,叉发生一次,甚为惨烈,尤其第二次火灾,把他自前次火灾发生以来试验的作品全部烧毁。所幸,薛松从那些被烧毁的物品中,发现了新大陆。他发现,被焚烧过的残片与未烧过的去拼贴,视觉效果不一样,意义也不同。对于薛松来说,火灾是偶然,也是必然。在火灾之前,如果没有长期的探索与实验,不可能找到一个突破点,如果没有长期的准备和反叛意识,再发生十次火灾,对于他的创作也是无济于事。1992年之后,薛松开始进行无数次的燃烧实验,最早的时候还是一种混沌状态,渐渐地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选择与燃烧,醇松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先画靶再射箭,靶子就是他的目标,目标一旦确立就有了针对性,然后对收集来的印刷品进行破坏、焚烧、分配、组合。
  人类对于火始终有一种既爱叉怕的情结,火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火也是权势的象征。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给人类,触怒天神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边上,惩罚他日日被恶鹰啄食肝脏;秦始皇焚书,意在维护集权统治,统一思想,反对古是今非。大火是极大的破坏,也带来新生,薛松使用烧烤过的碎片进行拼贴,就有了死亡与再生、解构与建构的意义。醇松坦言,“焚烧纸片时,特别有一种快感、刺激感。”这或许让潜藏在他灵魂深处的反叛精神得以解放吧!
  薛松画面上的墨,不是一般的油画、墨汁,而是他自行研发一一焚烧纸片,化为烟灰,和以丙烯颜料形成,可谓今之“松烟墨”。
  薛松就读上海戏剧学院时,国画老师张培础认为他速写功底较深,线条画得流畅,常给他一些宣纸,让他试画水墨,薛松从此有了水墨情结。当时薛松迷恋西方及现代主义,骨子里对守旧、古板的东西甚为反感,奇怪的是,却始终持续地画水墨;更奇怪的是,年纪渐长之后,对传统文化、艺术更有兴趣。对于这种转变,薛松一开始也想不太清楚,后来感觉到这是从自己的文化血脉中流淌出来的。
  比起同世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薛松对传统文化的情结比较深,也表现得比较早。1992年他开始使用焚烧过的残片拼贴时,就大量使用书法碑帖,如《蜕》、《心连心》等,新颖的图像与古老文字交织,强化了作品的深厚度。1996年他创作第一幅山水画《山水》,前景小山、远景天空就是拼贴焚烧的书法碎片,中景高山则是古画碎片,画面两边的红色长条宛如书法条幅,形式上就是国画的中堂,左右再搭配对联。
  薛松受邀在今年香港举行的第三届水墨艺术博览会举办个展,有几幅山水画就特别依据画中意境搭配对联,较诸十年前的《山水》,其形式、风格与传统书画更加紧密,又因为对联另行独立创作,就可以进行多样变化,包括字体、色彩,及至拼贴的内容,都有更大的挥洒空间。他最新的作品《山水》、《水墨》更是别出心裁,表现国画讲究虚虚实实,画外气趣的特点,他利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购买的文征明复制画上挖出“山、水、水、墨”字样,另行贴在上方,而被挖空的部分,则在其底下拼贴书法碎片。在画面中贴上“薛松制造”的钤印。薛松从国画的装裱、配置及至构图形式汲取灵感,玩出新的焚烧、拼贴花样,创造了古画新用的新手法,如同他在一幅2016年的作品《溪山泛舟图》的上方配上“除旧布新”的书法,更强化了传统国画的形式感,也更具有文入的雅趣。
  薛松对于书法碑帖一直情有独钟,不但大量做碎片拼贴,而且另辟《意象书法》系列。在中国美术馆、西安美术馆的大型展览中,他以六十公分见方的单幅意象书法做有机组合,最大的达到四十八件作品,造成强大的视觉震撼,展览时特别吸人眼球,中国美术馆并因此收藏其四十件《意象书法》。《意象书法》表达了薛松对书法线条美感的掌握,直弧、长短、粗细、方圆、枯润、虚实、相背、提顿、聚散连绕、飞白、抑扬顿挫……,他顺手拈来,千变万化;而他只截取字的局部,并不在意字义,更突显书法的抽象之美。特别有意思的是,他的书法字体大都不是以黑墨呈现,反而是五颜六色,背景的色彩也同样多采多姿,与文字线条的色彩或互补、或对比,变化多端。这种形象是传统的,但颜色却是缤纷的,非常具有渡普主义风格,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真是古为今用、中西合鐾的经典范例。
  2005年薛松创作的三连作《有符号的山水》,除了打叉的符号之外,更加上醒目的红色箭头,其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更多了,箭头所指的是山水画的布置或所谓构图关系,也是水墨画现代化所追寻的方向。
  薛松的作品也追求一种广告的效果,即以晟简单、直接的方式引人注目,他常以拼图、大色块作为作品的基础,黑色在其间就更有分量,黑色可以勾勒图式线条,也常用以平涂色块,妙用无穷。
  2013年我邀请薛松来台湾创作《台湾八景》,这是他首次以实地风景创作的当代山水画,他运用发展完备的个人语汇,将台湾原住民、新住民,以及象征汉文化的传统书画文字、代表现代建设的摩天大楼,巧妙拼贴,熔于一炉,既是台湾三百年历史发展的缩影,也呈现了台湾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色。
  《台湾八景》的成功,催生了《澳门八景》,而有了前者的基础,他画澳门八景就更得心应手,在取景、构图及拼贴内容上很快就有灵感。澳门有不少天主教堂,薛松在澳门采风之后,叉远赴意大利米兰参加联展,沿途收集很多欧洲著名的古典、宗教名画画册,正好在澳门八景中派上用场;他所绘制的新美高梅酒店,以各国纸币拼贴,更是一绝,金碧輝煌的赌场型酒店就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这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拼贴需要使用大量图片、纸张,这让薛松养成了收集图书、文物的习惯。他从1994年起收集新中国美术作品,包括版画及原作,如今竟已累积五百多件,而七、八年前开始收集日本浮世绘,如今也有五百多件。他的收藏瘾头愈来愈重,光是每年购买书刊就花费十多萬,而收藏美术品的经费則更难以估量。收藏癖好向来是中国文人特有的情怀,从一个前卫的波普艺术家,到如今的好古敏求,或许也是源自于“松烟墨”因缘吧!
其他文献
近期,“歌德开放空间”项目陆续推出小型个展——三个“临时客厅”。以“客厅”作为空间策略和策展模型。尽管以“客厅”为概念,真正的策划工作却是从空间改造开始的。而改造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寻常人家“客厅”意向的艺术展示和活动交流空间。这包含了多层次的意图。因此,空间设计的形式推导过程,其实是在分析、拆解出不同功能诉求的形式依托后,反复进行优先排序、重组或合并,甚至是舍弃,最终取得最佳的形式平衡。改造后的空间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个展题为“极限的节奏||”,它相对之前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极限的节奏|”而言,有什么新的发展和不同?  吴鼎(以下简称“吴”):“极限的节奏”作为一个项目以一个段落接一个段落的方式推进展开,这本身就自带着一种生长的状态。  艺:这个展览延续了“极限的节奏”这一概念,而你之前提到过本科四年有三年在“玩音乐”,音乐的元素在你的艺术创作里有什么影响?  吴:原来确实研
期刊
第一次见托里·维罗纳斯(Tori Wranes),是在海达路德的山妖峡湾号(MS Trolfjord)上。游轮沿着挪威的西海岸向南航行,沿途峡湾风暴壮阔。9月下旬,我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海上艺术项目“Coast Contemporary”,托里-維罗纳斯就在其中。  她束着马尾,比我想象中娇小,一袭军绿色配棕色麂皮的中袖风衣,看起来英姿飒爽。她限神明亮,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第一天上午的论坛刚结束,
期刊
“高低搭配则赢市不累”,这其实是一条早已被各大厂商为抢占市场先机而运用娴熟的原则,多普达(dopod)对此自然也颇有心得。惟有有效地把握技术趋势和消费意识,才能赢得市场,多普达在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及时推出了贴近大众化消费和使用需求的导航智能电话——P660。从市场定位和产品特性来看,P660将使仅针对“少数派”精英人群的P860不再孤军奋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在艺术门画廊举行的新展,是你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展。我们的观展体验是,展出的新作不仅在内容、风格上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跨越,而且展览主题上也有突破,名字叫做“真空、干地与房间”,请问展览有什么特别的指涉吗?   倪志琪(以下简称“倪”):这是我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因此我在整体规划上就试图给艺术圈内外的新老朋友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尝试突破一下自己,毕竟作为一个根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庞茂琨创作于1983年的作品《苹果熟了》为分析对象,探索通过历史人类学方法揭示社会情境之本相。这一研究,既提供了一种对于艺术作品的再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试图为艺术作品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范式。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社会情境、油画艺术  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先生将人类社会分为经济生态、社会结群和文化表征三个方面,而将前二者称为社会情境。人类生活在由各种表征所构建的社会情境之中,
期刊
在美术馆现场,偶遇向京的个展。在欣喜、惊艳的同时,我经历了某种奇特的失语一一诸多现成的语词:名词或术语,形容词或试图描述、勾勒的长短句瞬间涌出并阻塞,继而失语。因为,它们恰切却多余,顺妥却远难充分;因为,那些似乎只出自对今日阐释路径的预设与依赖,而非身体所体认到的那份浸染与情动。  毋庸赘言,向京的艺术是女性的,也是关于女性的。但这里的“女性”,不同于任何规范惯例,也非刻意源自任何立场或主义;“她
期刊
内容摘要:以《美术》杂志为先导,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美术报刊直面当下文艺现实,普遍作出了介入思潮、把握动向、引导反思、开启未来的拓进性选择。它们以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患结构,系统地反映了80年代中国美术发生现代性转型的历史生态:为观察当时的美术思潮、反映时代艺术文化提供了镜像,并为实现媒介叙事到历史书写的转译准备了条件。同时,尽管这些报刊的媒体身份有别,传播表现各异,但皆以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平衡处
期刊
2017年12月16日,第六届艺术长沙于长沙美术馆开幕。本届艺术长沙由长沙美术馆馆长谭国斌总策划,于长沙美术馆和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安东尼·葛姆雷、何多苓、庞茂琨、萧昱、袁武等五位艺术家的个展。  长沙有着悠久的湖湘文化,民风“霸蛮”、勤奋笃实,近代的红色文化与当代的娱乐精神亦体现了长沙人慷慨好义、敢想敢干的性格。2007年,收藏家谭国斌创办艺术长沙,不仅施展了一个长沙人的艺术理想,也彰
期刊
如MI之前预测的一样,到了四月,潘睿核心的英特尔酷睿2处理器的笔记本才算是逐渐增多起来。包括本期评测的几款潘睿核心笔记本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其实仅仅是因为整体配置相对高端,所以才会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只要是潘睿笔记本性能肯定很强”的误区。至于潘睿笔记本是否值得我们购买,或者适合什么人群购买,看完本专题相信各位米饭就会心中有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